道家“无为”是求真求朴高修养,儒家“有为”是居仁由义大气度

文/颜小二述哲文

图/网络

“无为而无不为”作为道家的经典理论之一,比较有代表性,常与儒家的“有为”进行对比。就字面意义来看,道家之“无为”有些消极,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无为”的后面,还有“无不为”三个字,这便是说,道家的“无为”,可并非与儒家之“有为”处在完全的对立面的。而道家的“无为”,实则与儒家居仁由义之“有所为”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1、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思想?道家无为强调“真”和“朴”

我们首先来好好说一说道家的“无为”思想。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它在《老子》一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过“无为”,比较耳熟能详的便是这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了。

这里的“道”,具体所指的存在,连老子本人都没有办法完全描述它,但是,我们却能看到它的些许特性,即“道”在“为”上的特性。“道”的“为”是与充满私欲的“人为”处于对立面的。注意,这里的“人为”并不是指人的一切行为,而是人带有私意的作为。

也就是说,“道”的“为”,对于人生发于私欲的作为来说,是“无为”的。于此,“无为”的精妙内涵便呼之欲出了。

通过上面论述,我们当知道,“无为”背后,其实是与人“私欲之为”处于对立面的那成就万物的“为”,因为无私,所以道的“为”,没有“人为而伪”中的“伪”。

以此,我们当知道,老子所谓的“有为”,是针对“伪”而言的,是带有人性私欲的,是后天利己之欲在人世中被激发,人为了利益言不由心、虚与委蛇的“有为”。所以,道家的“无为”强调的,不是“做不做”、“为不为”这种动作性意义,道家强调的是“为”里有没有“私欲”。即道家之“无为”,强调的是行为中与“假”和“伪”对应的“真”和“朴”。

2、因“无为”而“无不为”的逻辑合理性

老子议论天下万物,不会离开他对“道”的观察,老子发现,“道”成就万物,是因为“不仁”,为何“不仁”?因为“无偏私”。既无“偏私”,既然大家都是一样的,亦如后世承接老子思想的庄子所说,屎溺里可有“道”,瓦砾里可有“道”,天地万物都有“道”。

也就是说,“道”存于天下万物,道不会区分万物之高低贵贱。没有分别,又何来偏私?而正是因为“道”的这份“无偏私”,万事万物才得以在其最适宜的状态下自然生长。也正是因为“道”的这份无偏私,道才保有“”“真”和“朴”。

或者这样说,因为“道”的无偏私的“无为”,万物得以在适宜状态下成长,于是,老子便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有形而上的高度,也有形而下的“接地气”:道家“无为”的妙用

道家之“无为”思想的精妙,虽然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但是只要深入了解,“拐个弯”,就能发现别有洞天。

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要长远发展,在理论上有“形而上”的高度,这只成功了一半,想要长盛不衰,还得懂得“落地”,否者再精彩的思辨,也将因无法落地之“高高在上”特质,被世人尘封。

而道家之“无为”,不仅有“形而上”的高度,也有“形而下”的“接地气”。下面我们来具体分别议论一下。

(1)“无为”与“知足”智慧

“无为而无不为”在处世智慧上运用之一,即告诫世人“知足”。“知足”的背后有“止”的意味。“止”的是什么?是欲。世俗层面的“为而不得”一般多是人无法满足“欲望”提出的要求。

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这个“欲望”,又何来“为而不得”之说?所以,“无为而无不为”在处世智慧上的表现之一,实则是在向我们展现“知足”能够我们减少精神负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强调“无为”,也强调“度”,“物壮则老”也是老子提出的经典理论之一,“知足”绝对不是消极的“自我满足”,而是强调克制不良欲望,这一点需要谨慎把握。

(2)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积极“有为”

如果对道家“无为”思想的内涵挖得更深一些,那么道家的精妙就要大放光彩了。这里我们议论开篇提到的儒家之“有为”与道家之“无为”。

我们知道,儒家历史悠久,但是后世儒家再怎么变,也是立足于先秦时期孔孟等儒家代表性人物思想理论之上的。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大丈夫精神”等等,我们可以体味到,当时儒家提倡的积极“有为”,背后是有大前提的。也就是说,即便儒家提倡积极有为,但是,他们的“为”,也要是居仁由义的“为”,即将心比心之下,不以个人私欲去强作妄为,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而道家的“无为”,从前文解释“道”之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内涵,我们当知道,这里的“无”针对的不是做不做,而是做的时候有没有“私”,合适不合适。这里的“无”,是“真”和“朴”的体现,反对的是人物欲下尔虞我诈的胡作非为而私欲满满的胡作非为,才是道家老子眼里人为而伪的“有为”。

因此,道家之“无为”,实则更多强调的是以“真”和“朴”的自然之性,应时而作,顺势而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道家之“无为”,与儒家孔子、孟子等强调的居仁由义之摒弃私欲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私欲之带有“真”和“朴”的“为”,没有人性之私的阻碍,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可不就是“无不为”吗?”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道家的“无为”其实和儒家之“有为”,都在强调摒弃人性之“私”。而从理论高度来看。道家之“无为”,实则就等于世人去掉自身私欲之儒家的“有为”。

4、小总结

最后,我们梳理一下思路,做一个小总结。

首先,我们知道,通过分析“道”成就万物的特性,我们当知道,道家之“道”,因其“无为”/“不仁”(无私欲/无偏私),万物得以在自然状态下繁衍生息,即道以“无为”的姿态,可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无不为”,是“无为”的一个效果彰显。这其实也是道家老子给世人的一颗“糖”,以此劝诫世人遏制私欲,有一个结果激励意味在里面。

进一步来说,道家老子这里的“无”,其实是借着“道”无偏私而成就万物的特性,强调人“为”时要无“偏私”,保留“真”和“朴”的自然之性。将这一理论推而广之,我们可以总结出道家“无为”思想的妙用。

首先,在为人处世上,“无为”可以作为我们摒弃私欲,体味“知足之乐”的理论基础。其次,道家之“无为”,实则与儒家之“居仁由义”的“有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强调摒弃私欲的“顺势而作”,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为”。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千人千面,有不同意见属正常,请素质讨论,文明交流,互相尊重。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

  • 老子的认知观和境界论:“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许多深刻的论述,而他关于"虚极静笃"的论述是最深刻的论点之一,这不但阐明了老子的认知观,而且还表现了老子关于人生境界和政治哲学的深刻观点. 老子,属 ...

  • 反思录|34、读懂老子,道德经五千余字,最高频的字竟不是道

    我真的非常惊讶!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余字,出现最高频的词竟然不是道! 我在研究的时候,将道德经可能出现的关键词做了列举,写在了纸上,然后一一查找,结果发现,出乎意料之外的,在我列举的数个关键词中,&q ...

  • 《道德经》二十九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老子此章显然是针对争夺天 ...

  • 初中数学竞赛:一元二次方程求参数高难度题(三种方法)

    设p为质数,且关于x的方程x²+px-1170p=0的一个根为正整数,求p的值: 题目如上,很简洁,那么相对的,难度也会很不简单. 首先根据十字相乘法,将-1170p拆分因数, 可得-.3.3.10. ...

  • 圣人与无为 老子求真连载之六

    一.词汇与概念的区别 我们在前边的文章中讨论了经文中有关道无为和水无为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所讲的无为是不能理解为不为的.可能有人会问了,无不是没有的意思吗?无为不就是没有作为吗? 我们 ...

  • 人生的至高修养,源自于正确的自我觉知

    一. 人生一切至高修养的基础,从放下自己的轻慢心开始. 人要有自我觉知的智慧,不要在任何人面前摆出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不要显露鄙夷之色. 人性之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身的问 ...

  • 《中庸》日课055丨至高修养,成就至大作为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中庸>日课第55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 ...

  • 正方形中含等直求某高最值模型

    (本文发布于几何数学公众号) 教师训练营-解题游刃有余 (系统模型课程) (点此查看) 这个模型算是正方形中含45°模型的结论扩展的一个小结论. (感谢支持: 分享.转发.右下角点"在看赞& ...

  • 道家无为思想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

    点击音频丨我读,你听 主播:糖果新妮 提起道家的无为,许多人会认为,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或者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什么事也干不了,什么事也做不成.这种说法,是对道家无为思想的一种曲解.那 ...

  • 【健康大求真】枕头高对睡眠有好处吗?

    枕头高对睡眠有好处吗? 古人云:"高枕无忧", 是形容平安无事, 不用担忧, 也比喻放松警惕. 但是高枕真的可以无忧吗? 真相: 事实并非如此, 枕头-- 这看似无足轻重的小小卧具 ...

  • 人到中年,学会闭嘴,是高修养的体现

    文/唯晨 一个人走过的路越多,懂得的便越多,那些所谓的经验不过是挫折留下的伤疤. 疼痛令人成长,从口无遮拦到不轻易多言,是反复踩坑碰壁后积累下的人生经验. 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中有这么 ...

  • 人生的至高修养---容言,容事,容人

    [容言:] 好话.坏话.刺耳话,啥话都能听得进.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是风度,是胸怀坦荡. 让人把话讲完,是大度是谦恭,是强而不锐,也是有力量的体现.容言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则听不得诤言:容言要有耐心,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