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和成果

效果和成果

作者:李广生

“效果”和“成果”本来不是相互矛盾的,与教育之外的人谈论这个话题只会招致他们的疑惑不解,以为是当老师的咬文嚼字的毛病发作了。只有教育内部的人才深谙二者的微妙。

“成果”对教师来说何其重要,评优、评先、评职都要看成果,以成果的多少和高低论英雄。成果大致有这样几种:课题研究的成果、论文著作的成果、教学设计的成果、课程开发的成果、课堂教学的成果,等等。几年前我曾多次提醒教师要注重成果的收集和整理,现在想一想,当初的目的并不“纯洁”——为了获取实际利益的目的明显高于为了深化研究。没办法——我不是为自己开脱——在现有机制下没有成果你啥都不是。

“成果”大多是通过评选得到的,评委大多是专家和领导。这就意味要想获得成果以及成果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必须要做的是“投专家所好”——按照成果的范式和要求准备相关资料。如: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按照科研论文的要求撰写教学论文、按照教学设计的模板书写教案。唯有如此才有能让成果得到认可、获奖。没有一纸证书,谁能证明它是成果呢?这还真是个难题。

何谓“效果”?很简单,就是产生的实际作用、真实有效的结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是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效果是证书无法证明的,因为效果好不好学生最知道,但他们没有权利发放证书。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要“投学生所好”——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已有知识等开展教学。

得不到专家的认可就没有成果,没有成果就啥都评不上、就啥都不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就没有效果,没有效果的后果是学生进步缓慢。学生进步缓慢教师会把责任归结于他们,说他们不努力或不聪明。学生既没有权利发证书也没有权利为自己辩护。由此可见,得不到专家的认可风险性更大。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有些教师就会瞄准成果而忽视效果。成果是面子,效果是里子,要面子还是要里子,都要当然最好,但很难。说的直白一点,不是有些成果等身的人教学效果并不见佳吗?

没有效果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即:成绩差(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差的后果很严重,校长不答应,家长也不答应,怎么办?教师只能既要成果又要效果。教案要准备两份,一份是给专家看的,为了评选成果,一份是给自己用的,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课也要上成两样,就是所谓的公开课和常态课。研究,哪个教师不做研究呢?研究也要分成两种,一种是为了出成果的研究,一种是为了改进效果的研究。前者要通过论文和证书证明,后者体现在真实的课堂上,只有自己和学生知道。既要成果又要效果,给教师带来沉重负担,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必须要舍弃一个时,则是对教师的良心的考验。所以教师群体经常把良心挂在嘴边,一方面是安慰自己,一方面是鼓励自己。毕竟良心藏得很深,谁也看不见。

针对教师而开展的研修活动也面临成果和效果的选择。为了获得成果、展示成果而进行的研修与为了获得效果、改进效果的研修存在着很大差异。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睡一片是为了展示成果的研修;台上台下聚焦问题、积极互动是为了改进效果的研修。到底要哪一种研修,让一线教师陪着“玩”还是带着一线教师一起“干”、一起“走”,则是对研修工作者的考验,也是对良心的考验。

话只能说到这份上,点到为止,其实谁都明白。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