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秘方
滋胃饮
【来源】周仲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玫瑰花、炙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方解】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阴亏则失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且和血畅血。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本方适用于胃阴亏虚证,对证投用,每获卓效。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加减】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淮山药各10克。
【疗效】屡用效著,一般服3~5剂即见效,继服可愈。
61.2加味黄连温胆汤
【来源】谢昌仁,《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连2克,陈皮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枳实6克,竹茹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方解】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壅遏,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临床主症为痛、胀、嘈、热,故病机多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类证治裁》即云:“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恼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故其治宜通不宜滞,当苦辛并用。苦能降而辛能通,和中焦且清痰热,是以选择黄连温胆汤加味,取黄连苦能健胃而降,二陈和胃化痰,其中姜半夏与川黄连配伍寓辛开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烦,降逆止呕;枳实下气行滞,更助黄连之苦降。方中黄连一味,至关重要。《珍珠囊》载:“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可见其清热作用之强,使用范围之广。现代研究证实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则无论从辨证辨病角度此皆为良药。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素质,痰热轻重,斟酌其量。如热重者用3克,热轻者用2克,或伍以他药协同之,以使胃中痰热得化,气机调畅而复其职。
【主治】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属痰热中困,胃失和降者。
【加减】本方共十二种加味法:①肝郁化火,嘈杂泛酸加吴茱萸,为左金温胆;②胃酸少加吴茱萸、白芍及戊己温胆;③脘胀痞满加全瓜蒌即陷胸温胆;④肝胃不和,痛涉胁肋加柴胡、白芍,合四逆散意;⑤酸多加乌贼骨、大贝取乌贝散意;⑥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芍;⑦伴失眠者,胃不和卧不安也,加秫米、首乌藤、合欢皮;⑧胃脘灼热,重用黄连3克,加青木香、蒲公英、寓青蒲饮;⑨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养胃汤之意;⑩便秘者加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脘痞烦热加栀子、黄芩;?久痛入络、夹瘀血证者加紫丹参,赤芍。
【疗效】多年使用,若能灵活加减,收效颇著。
61.3治萎缩性胃炎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太子参30克,云茯苓、淮山药、石斛、小环钗各12克,麦芽30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健脾养胃,益阴活络。【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减】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61.4香砂温中汤
【来源】李振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半夏各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川厚朴、干姜、川芎各10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方解】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证范畴,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胃,中焦虚寒,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形成。《景岳全书》指出:“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当以理气为主。”故治疗脾胃阳虚证,不仅要温中健脾,还要注意疏肝、理气、和胃,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香砂温中汤即是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根据《时方歌括》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与前四味合用即为香砂六君子汤)和厚朴理气和胃,干姜、丁香温中和胃,助脾运化;配合川芎以行气活血。诸药合用、虚实兼顾,升降相协,顺脾胃之性,恰中病机,故功效非凡。
【主治】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嗳气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加减】兼肝郁甚者,加香附、乌药各10克;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湿盛泄泻者,加苡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湿阻呕恶者,加苍术10克,藿香15克;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阳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克。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满意。
【附记】本方为脾胃虚寒之“萎缩性胃炎”而设。药多香窜燥烈、易伤阴津,故若阴虚者当属禁用之列。
61.5养胃汤
【来源】何止湘,《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红参、黄连各3克,半夏9克,干姜3克,生甘草6克,八月札、佛手片各9克,制香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胃清热,舒肝理气。【主治】萎缩性胃炎。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治验甚多,有效率为80%。
61.6治胃痛方
【来源】赵棻,《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潞党参、淮山药各15克,麦芽、谷芽各30克,鸡内金9克,木香6克(后入)、神曲、川厚朴各9克,香白芷6克,元胡、赤芍各9克,海螵蛸12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饭前半小时服药。
【功用】健运脾胃,理气行滞,活络止痛。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有出血者,胆汁返流性胃炎。症见胃脘胀痛、纳食减少、嗳气泛酸,舌淡苔薄,或舌苔厚腻,脉弦或弦而无力。
【加减】(1)慢性萎缩性胃炎,无酸胃胀者,去海螵蛸,加乌梅5克,北楂肉、莪术各9克,北黄芪15克。
(2)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有出血者,加仙鹤草、紫珠草各15克,去赤芍。
(3)有胆汁返流引起胃炎者,加龙胆草9克,饭前半小时服药;(4)有面色苍白、呕吐清冷水者,加肉桂粉2克(冲服)。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5剂左右见效,多服可愈。
【附记】又王兴华教授用自拟验方两首散剂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颇具效验。一是脾胃气虚型用益气安中散,药用:太子参120克,炒白术100克,云茯苓、生苡仁各200克,紫丹参100克,杭白芍150克,广木香60克,广郁金100克,粉甘草50克。将上药共研粗末,装瓶备用。每日取药末60克左右、置容器中煎煮,水沸10分钟即可,取汁代茶饮服,一日数次。功能益气安中,行气消痞。故用之效佳。二是阴虚气滞型用滋阴养胃散,药用:北沙参120克,麦门冬100克,杭白芍150克,紫丹参、炙乌梅、生山楂各100克,青木香60克,石见穿150克,生甘草50克。将上药共研为粗末,装瓶备用。每日取药未50~60克,置容器中煎煮,水沸10分钟即可,取汁代茶饮服,一日数次。功能滋阴养胃,利气消痞。故用之效佳。
61.7补中消痞汤
【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党参各15克,枳实、桂枝各10克,炒白芍、丹参各15克,炙甘草、生姜各10克,大枣5枚,白术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功用】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方解】本方系由《金匮要略》枳术丸、人参汤化裁而成。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补益脾胃中虚的主药;枳实宽中理气,与白术合用,理气导滞、消补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桂枝温中通络、与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效;白芍和中缓急,与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之功,两组药相合以调和阴阳气血;丹参养血活络,寓补于消,为治久病入络之良药;辅以姜枣为佐以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中,导滞消痞之效。
【主治】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空腹隐痛、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噫气矢气,纳呆食少,口淡泛味,倦怠消瘦,便溏,舌淡脉弦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症。
【加减】噫气矢气不畅者加佛手;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香橼皮;胸脘拘急、气逆咽梗者加香附、苏梗;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者,加当归、枸杞子。
【疗效】临床屡用,颇具效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