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记忆”征文 | 千年宣化街 | 作者:倚云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01

我努力在史籍中寻找宣化街最初的模样。
济源这块土地作为城市的最早记载,是在夏代,《古本竹书记年》曰:“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乾隆本《济源县志》曰“今县西北有原城遗址”,其地大约在今济源火车站一带。可是,那时还没有济源城,更毋庸说宣化街了。
宣化街的历史似乎应该从隋朝算起。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省轵县、沁水二县,设济源县,一直到1988年撤县建市,济源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历1392年不变。东西向的宣化街作为济源县城的主街,已经延续了1400余年。宣化街正中有一条南北街,两街交叉处,称“大十字”。这便是宣化街最初的布局,也是延续了1400余年基本未变的格局。
仔细审视济源县城的位置、地势,便会敬佩古人的远见卓识。济源被一个簸箕状的玉川盆地所包围,而济源县城正处于盆地之中央。县城北有蟒河,也称浝河,发源于山西蟒山,经北城墙根而东。县城南有湨河,发源于姑嫂山,于三河村汇五指河、塌七河水,为湨河,在今御驾村一带夯土筑梁,古称湨梁,《尔雅》曰“梁莫大于湨梁”。蟒河与湨河在县城正东交汇,故此处曰河合村。鸟瞰济源县城地形,与山城重庆十分相似,如一艘巨大的舰船,乘风破浪,一路向东。而宣化街,正是这艘舰船上装载的一支利剑,西踞王屋,东向中原,直指东溟。
由于济源北依太行,地势高亢,无论南北的蟒河与湨河如何洪水滔天,济源县城始终安然无恙。千余年间,济源县衙不曾移址,宣化街不曾变迁,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至于宣化街名称的来历,我想大约取宣扬圣道、教化子民之意。可是,诞生宣化街的短命王朝隋代,早已随着朝代更迭而烟消云散了,而一条普通的街衢,却走过了千年风雨。

02

宣化街迎来济源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姓名记载的县令,是唐代的房琯(697-763)。
乾隆本《济源县志》记载:“房琯,洛阳人,天宝间以监察御史谪任。”可见,房琯出任济源,并不是风风光光的荣升,而是以戴罪之身贬谪。但是他却没有幽怨牢骚沉沦,也没有声色犬马放纵,而是“修废举坠,大著能声”。至于具体做了什么,我们不能凭空猜想,但是可以想象,正值英年的房琯勤政务实,志行坚定,他无数次匆匆走过宣化街,察民情,听民声,嘘寒问暖,求道问计,拟修废举坠之策,行纾困解难之举。房琯离任后,济源乡绅士民联名为其树立了德政碑——《唐济源令房公遗爱颂》,监察御史平冽撰文,河阳令徐浩书丹,天宝七载(公元748年)三月刊立。这件事最早记录在宋人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中。但是遗憾的是,此碑早佚,我们今天已经无从看到碑中究竟记载了房琯有什么具体的德政事迹。
房琯还曾在济渎庙济池之西筑亭,曰“济亭”,乾隆本《济源县志》记载:“尝建亭于济池西㠗,政事之暇,乐与士民遨游无禁。”宋人陈思《宝刻丛编》记载:“济源有三渊当祠下,俗谓之海。前令房琯立亭于北海上,以为祠神之所。”看来,经过几年治理,济源县库充盈,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已经有能力大兴土木,行“修废举坠”之事,以供士民休闲游乐了。
后来,房琯迁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开国男。安史之乱爆发后,护送唐玄宗进入蜀郡,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唐肃宗即位后,委以平叛重任,但由于不通军事,用人失误,大败而回,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如果生于太平盛世,房琯绝对应该是一位长于“文治”的“能臣”。柳宗元评价说:“房公相玄宗,有劳于蜀,人咸服其节;相肃宗,作训于岐,人咸尊其道。惟正直慈爱以成于德。用是进退,所居而事理辩,所去而人哀号。”李肇评价说:“宰相自张曲江之后,称房太尉、李梁公为重德。”
房琯贬谪济源,长一县之事,牛刀小试,这一历练为其将来宰相一国奠定了经验基础。“治大国如烹小鲜”,岂不知,房相国的“小鲜”是在宣化街上试验和烹制的。

03

繁华之世的北宋,宣化街又迎来了一位堪称治世能臣的济源令陈省华。
陈省华(939-1006),四川阆中人,太平兴国年间出任济源。陈省华才智过人,办事精干而又认真,善于理财和兴修水利,后官至左谏议大夫,卒赠太子少师、秦国公。宋真宗对陈省华非常信任,陈省华病时,宋真宗“手诏存问,亲阅方药赐之”。济源县学当年还曾树立着一通《宋济源令陈省华善政碑》,碑文曰:“下车之始,亲恤民隐,示天纲之疏阔,布王泽之深厚,好讼之俗相率而从善,舞文之吏不劝而知耻。”大灾之后,田地荒芜,民不聊生,陈省华“顺时而劝耕,立辟而抑末,籍奏上府,户算增倍”,所以碑中称他为“强力精思近名树善者”。不过,“顺时而劝耕”倒是县令之职分,而奇特的是,“旁郡多蝗,稼穑被害,公敦尚休德,导迎和气,一境之内独无蟊贼”,故而碑中称他“此善政之能御灾”,虽然不免迷信和玄乎,但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民众对他的拥戴之情。
陈省华将家安置在碧波荡漾、风景秀美的济水西源龙潭旁侧。每天政余,他或乘小轿,或者徒步,慢悠悠地穿过宣化街,经城隍庙,过奉仙观,回到延庆佛舍旁的家塾,督导三个儿子学文习武。陈省华家教甚严,三个儿子迭次登第,出将入相。长子尧叟,官至枢密使同平章事、左仆射,封英国文忠公;次子尧佐,官至户部侍郎、平章事、太子太师致仕,封郑国文惠公;幼子尧咨,官至武宁军节度使。世人敬仰陈省华父子之德行功业,在龙潭旁建“四令堂”以祠之。司马光作《四令祠堂记》,称陈省华子孙辈“遂接踵为将相”,“多以才能致美官”,“子孙蒙福禄不绝”,“故当世称衣冠之盛者”。
四令堂前,文人墨客慕名拜谒者络绎不绝。尚书、户部侍郎河阳范坦留题曰:“寺阁涵虚跨碧潭,菰蒲枫柳认江南。侍臣家世俱游此,雁序题名在壁龛。”回想起龙潭旁的读书生活,陈省华次子陈尧佐也有“当年棣鄂三冬学,今日鸰原万里途”的回忆。陈氏家风,不止沾溉了其子孙后代,对济源民风也大有陶染,故而后世将龙潭誉为“文峰胜地”。

04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盛世。盛世修志,乾隆二十六年,时任县令萧应植主纂的《济源县志》,今天仍存于世。从中我们找到了最早的济源县域全图、济源县城地图,约略可以察知宣化街在康乾盛世时的模样。也许,这正是古时最繁华的宣化街景了。
当时的济源城,东至今天的文昌路,西到今天的汤帝路,南到济水大街,北到蟒河南岸,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大体呈长方形。县城正西有西门,正南有南门;北门开在北偏西位置,即今天的马寨桥南;唯独无东门,东门开在东北角,即今天的望春桥南。正东城墙上筑有文昌阁。西门到文昌阁的街道,就是济源城的主街宣化街了。
宣化街正中有一条南北路,向南直通南门,向北就是老县衙了,正应了那句“自古衙门向南开”。明朝末年,老县衙毁于战火。康熙乙丑(公元1685年),县令尤应运治理济源六年后,府库充盈,奏请上司,“即灰烬中觅废址颓垣”,而复兴衙署。衙门前有“亲民坊”,中轴线向北,依次为大门、二门、大堂;圣谕坊、临民堂、赞政厅、吏书房、皂隶房、寅宾馆等,星罗棋布。整个建筑群大体呈对称结构,秩序井然,工整威严。县令尤应运体恤民情,不尚浮夸,“因旧为创,而民间不闻有土木之扰”,就连《济源县重兴复县署记》碑文中,也难以找到一句浮泛夸张的华丽文词。
而紧接着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重修的县学,规模比之衙门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县学在大十字东南,今天的曼哈顿以南一带,从地图上看,占地比县衙要阔大许多。重修之后的县学,“自东西庑、名宦乡贤祠、棂星戟门、泮水桥、堂斋靡不备,垣墉涂茨靡不饰,跂矢鸟翚,巍乎焕如”。首其事者,邑令陈恺也。
而欲观览济源城全景,非登临文昌阁不可。雍正十三年重修的文昌阁,飞甕复檐,榱题斗拱,辉煌金碧,凌云插汉。翰林何达善登临文昌阁,遥望“三山瑶峰,若拱若护,若锦若屏,川原佳丽之气盈盈在抱”,“俯瞰清流,左湨右浝,两水环流,龙蟠玉带,关锁烟云”,于是有慨然奋起之志。其实,济源城并非无东门,而是为聚集气脉,故而封塞东门,筑阁其上,曰“文昌阁”,取文明昌盛之意。
由“宣化”而期“文昌”,这是多么美好的祝愿!然而,无论隋唐宋元,还是大明满清,“宣化”“文昌”都不过是一种奢望罢了!

05

1932年12月1日,朔风怒号,阴云密布。
位于宣化街东段路南的马号刑场,随着一声凄厉的枪声,共产党员党继新英勇就义!
党继新(1906-1932),字铭盘,济源西水屯人。他于1924年在开封一中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受组织派回济源,以国民党临时县党部公开合法身份传播革命思想。1928年创建中共济源县特别支部,任书记。1930年中共济源县委成立,任书记。1932年春,他与薛子中等数十人发动了黄背坪起义,拉开了济源人民武装斗争的序幕。1932年秋,组建了豫晋边红军游击队四大队、七大队。1932年10月27日,他在由开封返回济源途中,在水运村被国民党县政府逮捕。
国民党县政府把党继新解押到位于大十字东北角(今建业步行街一带)的捕衙里,连夜审讯,严刑逼供。他大义凛然,面无惧色,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县长方廷汉恼羞成怒,亲自审讯,指使刽子手用香火烫,用铁杠压,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党继新被折磨得几经昏死,被冷水喷醒后,依然坚贞不屈。气急败坏的敌人将党继新押至马号刑场,党继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献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敌人犹不心甘,将党继新首级悬挂在南门城楼上示众。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个党继新在宣化街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党继新”从玉川大地的村村寨寨站起来!薛子中、于思礼、卫庚章、刘庭芳、王乐天、李钟玄、杨伯笙、薛平华……正是一个个玉川志士,坚贞不屈,前赴后继,汇成了的追求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滚滚洪流!
1946年12月14日,红旗插上了济源城的四门八柱,插遍了宣化街的街头巷尾!

06

我第一次踏上宣化街,是在1986年。
走出汽车站,穿过满是泥泞的汤帝街,转入宣化街,一下子开阔敞亮起来。整洁的街道,明亮的橱窗,富丽堂皇的商场,琳琅满目的百货,我觉得好像踏进了人间天堂。两毛钱吃了一碗凉粉,六角五分买了一本图书,我都记忆犹新。
三十多年来,我无数次穿过宣化街。每一次走近她,都会看到她发生了新的变化:百货大楼拆旧建新了,文化馆拆迁后原址建成了美丽的源园广场,老二中改建成了现代化的宣化街小学,县委、县政府成了人头攒动的商业街,东门外的小石桥变成了宽广的公路桥,城隍庙西的汤帝路也已经横跨蟒河全线贯通了……
而宣化街仅仅是新济源之一隅。2002年,市委、市政府搬迁到位于沁园街道的新行政区之后,以此为中心的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世纪广场、文化城、篮球场、图书馆、新一中、职业技术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拔地而起。黄河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引水入济,河道疏浚后的东湖碧波荡漾,东区建设已经拉开了框架。
70余年时光不老,宣化街没有改变——在济源人心目中的位置没有变,在济源的功能作用没有变,我们心中的美好记忆没有变。70余年岁月如流,宣化街又日日在变——变得宽阔美丽了,变得时尚现代了,变得游客如云了。不知道,当年曾经主宰过宣化街的房琯、张说、陈省华、萧应植,抑或是从宣化街走出去的济源才俊卢仝、温造、裴休、荆浩,如果今天再次漫步宣化街,你们还能认得出这是你们曾经无数次徜徉亲近的宣化街吗?
站在济源城展馆二楼俯瞰玉川大地沙盘,我不禁感慨万千:原来仅仅是形似舰船、以宣化街为中轴、衣衫褴褛的济源县城,今天却如同一艘载满了高楼大厦、企业工厂的航空母舰,承载着愚公儿女的美好梦想,欢快而坚定地,正在驶向一个新的时代。
千年如一瞬……
一瞬慰千年!

作者简介:倚云,原名孔梅衡,文学爱好者。

审核:赵公文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
(0)

相关推荐

  • 清朝直隶省府、直隶州、县行政区划

           清朝直隶省有府十,曰:保定.承德.永平.河间.天津.正定.顺德.广平.宣化.大名:有直隶州六,曰:遵化州.易州.冀州.赵州.深州.定州.总领散州十二.县一百零五. 保定府(领州二.县十五 ...

  • 古城风韵

    古城宣化,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宣化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战国.秦汉时,天下分36郡,宣化属上谷郡,唐代始置武州和文德县(州县同治),明代为宣府镇,清朝改为直隶省宣化府,解放后曾属察哈市 ...

  • “宣化记忆”征文 | 千年走来宣化街 | 作者:大愚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 征文 | 吃在宣化街 | 作者:孔黎明

    不记得是从哪一年开始喜欢吃的,那时候没有钱,多数是爸妈给钱,让去买些吃的带回来.后来有了自己的小金库,稍不留神自己就会买点好吃的,再后来有了工资,自由了很多,就变着花样吃,以至于现在组建了" ...

  • “宣化记忆”征文 | 走在宣化街 | 作者:曹国平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征文 | 重走宣化街漫忆 | 作者:朱全玺

    "宣化",即传布教化.宣化街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济源县后,便应运而生. 记忆中的宣化街只有长一里半狭窄的土路(大十字至汤帝庙).1950年后,几经延长拓宽,现已发展为东 ...

  • “宣化记忆”征文 | 向往一条街,爱上一座城 | 作者:井向艳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征文 | 我和宣化街的故事 | 作者:栾世萍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征文 | 我的宣化街 | 作者:郭红文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 征文 | 雕像里的风景 | 作者:吴诚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每每读起列御寇的<愚公移山>,我便想起了济水河畔的那座雕像...... 童年的记忆中,宣化街的印 ...

  • “宣化记忆”征文 | 老梧桐树的见证 | 作者: 牛玉武

    最能见证岁月沧桑的是济源宣化街的老梧桐树,最能见证济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也是宣化街的老梧桐树.老梧桐树什么时间栽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它们都在精神矍铄的活着,春天舒着广袖,裹着徐徐春风.夏天头顶烈日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