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差生”爱上阅读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新年伊始,向大家推荐一本小书。确实是小书,32开本,188页,7万字,轻飘飘的,小巧玲珑,可以装在口袋里,或是放在书包的任何地方,一两天的时间,就能读完。书名是《宛如一部小说》,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DanielPennac,1944—),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赵爽爽翻译。
作者的名气不是很大,至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更没有看过他的作品。忘了什么时候把它买回来,随手放到书架上,像其他很多莫名其妙买来的书一样,静静地呆在书丛中,等待机缘而被我临幸。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了它,看它太单薄了,在那些大部头的书籍中,好像是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的样子,可怜巴巴的。我把它抽出来,并没抱太大期望,随意翻了翻,却没想到带来一段绝妙的阅读体验。
决定向朋友推荐,郑重的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随笔集,文风活泼、语言清新幽默,思维跳跃,但不乏深刻。阅读过程中,你会感觉到作者站在眼前,指手画脚、眉飞色舞、喋喋不休的讲述与阅读有关的故事;你会开心的一笑,会心的点点头,还会陷入深深的思索;你会发现他说的就是你小时候的事情,就是你在阅读中存在的焦虑和困惑。如果你是家长或教师,如果你认为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希望孩子爱上阅读,如果你不愿意孩子被阅读所折磨,建议你读一读这本小书。
这本书之所以如此生动有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曾经是个“差生”。作者佩纳克“出生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自小就讨厌阅读,因为语文教科书令他觉得枯燥乏味,他读不进也学不进,因而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受书本眷顾、也不受老师和小伙伴青睐的差生”。
“好学生”似乎天生就喜欢阅读,几乎不用教师或家长费什么心思,他们就主动的爱上了阅读;而“差生”则不然,他们好像天生就不喜欢阅读,会想各种办法逃避或拒绝阅读。读的理由只有一个,喜欢;不读的理由,则有千千万万。而目前,大家都在讲“为什么读”,很少有人关注“为什么不读”。教师也好,家长也好,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讲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你们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读吗?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描写的场景:少年被关在房间里,与世隔绝,面前放着一本他根本不读的书。摊开的纸页犹如一扇扇阴森的屏障,禁锢他出逃的欲望,扭曲的文字像群魔狂舞。他坐在窗前,身后是紧闭的大门。第四十八页。他没敢计算这四十八页花掉了他多少时间。全书共四百四十六页。坦白来说有五百页。五百页!要是有对话的话,勉强还过得去。一点不假!在极狭隘的白边内,挤满了一行行文字,黑压压的段落层峦叠嶂,幸好,偶尔会有亲切的对话出现——破折号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告诉我们这个人正在和另一个人说话。但另一个人竟然没有回答他。接下去又是整整十二页的黑块!十二页全是黑的!这简直不让人呼吸!难道文字不需要呼吸吗?去死吧!他开始口出脏话。抱歉,但他确实说脏话了。书他妈的都去死吧!第四十八页……
看完之后我笑了,因为深有体会。读一本不喜欢的书,或是被迫读一本书,确实如此,煎熬一般。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读。如果你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读,那你为读所做的工作几乎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对于已经开始阅读的孩子,你无需再做什么,唯一要做的是——不去打扰。
作者佩纳克在上学期间非常幸运,“差生”遇上了教导有方的恩师,开启了他对阅读的终生挚爱,使他最终出色地完成学业并当上教师,成为作家。佩纳克至今已出版二十余部作品,大多是为青少年写的小说、随笔,多次获得文学奖项。他的自传体小说《上学的烦恼》法文版上市首月销量近四十万册,并获二〇〇七年度雷诺多丈学奖。他于一九八九年出版的《卖散文的女孩》以及一九九二年出版的《宛如一部小说》,都曾高居袖珍本畅销书的榜首,一度被法国《读书》杂志称为“佩纳克现象”。
从不爱阅读的“差生”,到教授阅读的教师,又到推广阅读的作家,这一近乎戏剧化的人生经历,使他对阅读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1.炼金术士的诞生2.必须阅读(教条)3.激发阅读的欲望4.众议(或读者不失效的权利)。不仅指出阅读教育存在的种种误区,而且提出激发阅读的各种方法。比如:
他不承认孩子太懒。不是的,他有他自己的节奏,这就是答案,他的节奏不一定非得是另一个人的节奏,也不一定非要和生活的节奏保持一致,他有他自己学习阅读的节奏,他知道自己进步了,也知道在哪里又突然退步了,他清楚自己什么时候求知欲过剩,在午睡中久睡不醒,那是他在消化,他也渴望进步,他也害怕失望……
只有我们这些“教育家”是东敲西逼的高利贷者,知识的占有者,我们出借知识是为了拿利息,必须有所回报。快给我们看收益啊!否则,我们就要疑神疑鬼。
他要求保护阅读的乐趣。入戏之后,他依旧会是一位好读者,只要他周围的大人能继续供给他这种热情,而不是考验他的能力;能刺激他学习的欲望,而不是急着要给他布置复习作业;在他学习的过程中能继续陪伴他,而不仅仅是在拐角等他;愿意浪费几个晚上的时间,而不是拼命争取时间;让他在现时的努力中充满动力,而不是拿他将来的出路危言耸听。不要让原本的快乐成为负担,为他维系这种快乐吧,直到它被学校拿来当成作业,这时,以任何一种无偿的文化知识为基,让他们自己在作业中重新体验到无偿的快乐。
他指出教师的正确做法是:小说的真正乐趣整是系于发现这种矛盾的亲密感:作者和我……文字的孤独需要我通过自己内心孤独的声音帮它复活。老师只不过是这一过程的媒介。当时机成熟了,他就会踮着脚尖悄悄离开。
佩纳克说有几个动词承受不了命令式,如“爱”和“梦”。确实如此,如果有人命令我们“爱!”“梦!”,“爱”就不那么美好,“梦”就不那么美妙了。“读”也是如此,在命令驱使下,或某种压力之下,“读”的趣味也将消失殆尽。所以,在本书的扉页上,他特别写下:请你们(我恳求你们)不要将这几页纸用作酷刑教学的工具。
作者在本书最后,提出读者的十项权利,发人深思:
1.不读的权利;
2.跳读的权利;
3.不读完的权利;
4.重读的权利;
5.读任何书的权利……
本书讨论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但针对的读者是成年人,所以特别值得对阅读充满热情的教师和家长一读。让不爱读书的“差生”爱上阅读是我们的责任,而对于已经开始阅读的孩子,我们最好不去打扰,“踮着脚尖悄悄离开”。
[阅读那些事]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