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大礼”
开学“大礼”
作者:李广生
新学期即将开始,学校紧锣密鼓地筹备开学工作,教师也是如此,精心为孩子们准备一份开学“大礼”。“新学期,新起点”,寄托着新希望。殷殷此情,令人感动。
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这个规律没有:几乎所有的“新”,以及由此而产生“新鲜劲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消失殆尽。也许一周之后,仅仅是一周,那些洋溢在脸上的激情和笑容没有了,校园里欢乐的节日气氛烟消云散;校长又板起了面孔,副校长又恢复了奔忙的状态,教师又开始眉头紧蹙,课堂悄无声息的回到昨天。孩子们呢,他们似乎更聪明一些,早就预料到会涛声依旧,所以,在标语还没有撤下之前,就把那些“大礼”丢掉一边。
类似的情形,几乎每个新学期,都要在学校上演。
创新的渴望和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压力,让校长和教师殚精竭虑,有些人被逼的无计可施,只能做花样的翻新,一味的在“炫”上下功夫。为了开学仪式,上上下下忙得不亦乐乎、精疲力尽。活动结束,大家长出一口,心中窃喜并暗道:“唉,终于结束了。”
有人厌倦这些仪式和形式,反其道而行之,静悄悄的开学。结果如何?就像一艘静静地驶离港湾的航船一样,没有送行的人群,没有挥动的手臂,没有深情的告白,孤独又落寞,还有些灰溜溜的感觉,船上的水手和乘客一个个没精打采,打不起精神。“唉,又开学了。”他们在心里这样说。
热火朝天的开学,换来很多人的一声叹息,悄无声息的开学,也换来很多人的一声叹息,前者羡慕后者,后者同样羡慕前者,到底选择怎样的开学方式?
开学,对学生来说意味着开始学习,对教师来说意味着开始工作。学校是师生共有的家园,把他们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割裂的两个群体来看的话,开学则意味着他们共同开启新的一段教育人生。确切的说,开学不是教师目送学生起航,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起航。既然如此,同在一条船上,学生收到一份开学“大礼”,教师是否也收到了呢?让孩子兴高采烈的开始新学期,有没有办法让教师也高高兴兴的开始新学期?
很多时候,教师收到的是任务而不是礼物,得到的是压力而不是动力。为了分解任务和化解压力,他们似乎别无选择的压缩新学期的过渡期,恨不得让孩子参加完开学典礼就立即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孩子的激情是被教师点燃的,也是被教师浇灭的。他们兴冲冲回到教室,还沉浸在开学仪式的激动中,教师大喝一声、当头一棒,所有的孩子,都耷拉下脑袋,嘴上不说,但心里明白:一切都结束了,日子还是原来的日子,爹是爹来娘是娘。很多精心准备的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开学“大礼”,就这样被化解——风流总被风吹雨打落。
荣誉称号、获奖证书等是学校为教师准备的开学“大礼”。这些确实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能够得到它的人毕竟是少数,甚至是很少的几个人。那些不优秀的、很平凡的教师,为什么不可以得到一份开学“大礼”呢,事实上他们更加需要。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他们,这些最平凡的人,支撑着教育事业。给最普通的人以最真挚的尊重,让每个人有尊严的工作生活,社会才会和谐,教育才会美好,学校才会有温度。
当然,写作本文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醒各位工作在一线的,正忙碌着迎接新同学和新学期的教师朋友,在为学生准备开学“大礼”的同时,别忘了为自己准备一份。有人送你固然好,即便没人送你,即便你得到的都是责任和使命,也要或更要为自己精心准备一份,精心程度至少不亚于你送给孩子的“大礼”。因为只有你才最了解自己,也只有你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其实,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己出现在孩子面前,不就是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吗?你告诉孩子有理想,自己理想是什么?你告诉孩子热爱学习,自己热爱生活吗?你告诉孩子充满希望,自己的希望在哪里?而这些恰恰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从自己的内心生长出来的。开学之际,送自己一份“大礼”,在自己的心里埋下一粒种子,带着理想、热爱和希望,开始一段新的教育人生。
也许你正为开学第一课跟学生说点啥而苦苦思索——是慷慨激昂的励志,还是语重心长的叮嘱,抑或具体明确的要求?但是,你想过没有,你也需要或更需要对自己说点啥。你鼓励学生,但你鼓励过自己吗,那些话连自己的都不相信又怎么能感动学生?你希望学生有思想,但你的教学有主张吗,没有主张的教学怎么能培养有思想的学生?你教育学生,但你想过教育自己吗,连自己都不信服的教育学生如何信服?你告诉学生“新学期、新起点”,但你是否还站在原地不动、还在徘徊不前?开学第一课,不仅是送给学生的,也是送给自己的。
选择哪种开学方式,考验的不仅是智慧,而且是对教育的理解;送孩子什么样的开学“大礼”,都不如把自己喜欢的自己,展现在孩子面前。站在讲台上,你就是最好的课程,你就是最真实的教育。
这点建议,就算是新学期“教育人生”送大家的开学“大礼”吧。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