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创作,学古者生,泥古者死
作者:诗道骏言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仿造一句,对写格律诗的人而言,“学古者生,泥古者死”。
学习格律诗,主要学格律诗的基本规则,学古人章法技巧,顺便学一些典故、辞藻(这一点是特别需要警惕的,掌握不当,最容易学到尸臭气),更重要的要学古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如果只学其形,不学其神,学得再像,也没什么价值。其原因有三:
1.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新意、独感,形式再像格律诗,也是平庸之作。唐以后,宋人已经意识到学唐诗容易流入“圆熟”一途,所以,刻意避免圆熟,另创朴实诗风。宋朝以后,明朝人也有性灵派、公安派出现,都在努力创新。清朝死气沉沉,仿古泥古成为政治正确的追求,绝大部分诗作平庸之极。乾隆皇帝附庸风雅,日做一诗,一辈子造了几万首诗,没有一篇脍炙人口,就是恶俗诗作者的典型。
2.从唐代到清朝民国,中国社会基本在农耕社会徘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千年不变,或者说变化很小。所以,宋元明清文人模仿唐诗写作,泥古问题还不太突出。但现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与农业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质变,如果写格律诗还要一味地仿古泥古,必然有造假的嫌疑,陷入无病呻吟的恶途。
3.好诗都有作者个性因素存在,没有时代特色、生活特色、个性特色的诗作,一定是平庸之作,混入古诗看不见影子,只能是古人诗作的高仿品,不可能成为精品。
所以,学习近体诗创作,一定要防止盲目泥古的倾向,“学古者生,泥古者死!” 这就是我的结论。
欢迎留言评论,感谢分享转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