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陈何芳:硕士生消极学习状态的乐观解读
关键词:硕士生;消极学习状态;乐观解读
摘 要:硕士生常常会陷入消极学习状态,但可以从乐观的视角进行解读,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与动力。首先,动机不纯不影响受教育权;其次,态度不端正不是道德问题;再次,学风不浓不妨碍多元发展;又次,满意度低不代表质量变坏;最后是无意义感不妨碍长远价值。
前文从学习的动机、态度、环境和满意度等方面,分析了硕士生在学习中遭遇的不利情境。如果仅仅从硕士生的学术发展视角来看,动机不纯、态度不端正、学风不浓、满意度不高、意义感缺乏的状况,的确令人担忧。但如果换成“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视角,这样的状态倒也不用过度悲观。
一、动机不纯不影响受教育权
前文所讲的“动机不纯”主要指考研中普遍存在非学术性动机。但动机有差异而无优劣,入学竞争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剥夺“学术目标薄弱者”的受教育权。面对稀缺的研究生受教育机会,以及日益竞争的入学竞争、不断高涨的教育成本,只能呼吁大学生考研时减少盲目性,通过理性分析做出选择。这样才能避免“无学术梦想读研”,让自己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其他考研者的读研机会。
二、态度不端正不是道德问题
前文所讲的“态度不端正”主要指硕士生对于学习不够重视。但学习态度的差异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分配时间精力时的差异性选择。专心学业和参与社会实践都能促进学生成长。甚至,在我国学生长期与社会疏离的背景下,读研期间的兼职和实践更显得弥足珍贵,这种选择也很难用“优劣”来进行道德评判。
三、学风不浓不妨碍多元发展
前文所讲的“学风不纯”主要指组织或团体中学术氛围不强烈。但学风不浓的学习环境其实也保障了个体多途径发展的自由,也暗含着“无为而无不为”的可能性。有些欧美发达国家把硕士学位当学术含量较低的过渡性学位,到博士阶段才要求高度的学术性。可见,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性也不是越高越好,尤其是为了学生更多元更自适地成长,“学术性”也是可以做出一定妥协和让位的。当然,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大量扩招,导致培养的质量标准更加多元,这也是不争的社会现实。
四、满意度低不代表质量变坏
前文调查中呈现了硕士生“满意度不高”的问题。但学生的“满意度低”也并不一定都会阻碍学生发展。一般来讲,学历增高可能会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因为他们在求学中增强了学识、能力,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人生阅历上也更加见多识广。所以,硕士研究生在求学中不满意各种现实,也可能是批判性思维增强的结果,也可能蕴含着“改变现实”的勇气和动力,有助于推动各种“蜕变”,加速自身成长。同时,这种满意度低的问责,也能推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无意义感不妨碍长远价值
前文调查中呈现了“学习意义感缺少”问题。但如果进行视角的转换,从“学业本身”到“学业之外”,从“应然的想象”到“现实合理性”,也能重新发现研习教育学的长远价值。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已有多年的历史,虽然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低下饱受诟病,导致学生们表现出各种失望和迷茫,但在就业环节,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还是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岗位,与本科毕业求职时的满意度相比有了较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硕士在毕业后漫长的人生中,应当能够重新发现教育学的价值,毕竟教育学带有宽泛的通识教育色彩,能够指导研习者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方面实现深入理解和逐步改进。通过拓宽视角、拉长时限,他们更能深刻理解教育精髓,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应对。
总之,硕士生学习中出现动机不纯、态度不端正、学风不浓、满意度不高、意义感缺乏的状况,的确令人遗憾。但这些消极状态可能是情境性的、短期的,并不需要过度忧虑。即使这些状态并不鲜见,也能发挥“试误”价值,为硕士生多元成长留下宝贵的时机。乐观的视角更利于硕士生接受既成事实,增强面对未来的后续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