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史考:是非成败转头空—罗贯中“搬走”徐州(作者 崔学法)
邳州土山镇及土山马迹亭资料称:“据史料记载,明代文豪罗贯中对此山(土山)也是情有独钟,为撰写《三国演义》,他也曾亲临土山实地考察。”睢宁古邳资料称:“历史上有记载的还有司马迁、陈琳、韩信、庾信、李贺、苏辙、米芾、陈师道、王世贞、罗贯中、李东阳、冯梦龙等历史文化名人,也都曾来过睢宁下邳”。下邳让“李白怀过、李商隐咏过、苏辙瞻过、文天祥望过、罗贯中叹过、陈毅赞过。”究竟是那个“史料记载”罗贯中前来下邳,邳州、睢宁资料均未交代。还好睢宁《古邳志》记载罗贯中在邳州写过一首诗《白门楼失戟》,但只是存目缺少内容。另外睢宁有关资料上的《白门楼失戟》,只是照抄小说《三国演义》,不能作为罗贯中来邳州的凭据。联想到《三国演义》的精彩描写,可以肯定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之前是来过邳州的。但他不可能是专门来邳州考察古战场,为了写《三国演义》的。根据历史资料计算,罗贯中年轻时在反元军旅中来过邳州,并在张士诚军队住过一段时间。
徐州是秦汉文化的重镇,三国的三位创业之主和《演义》中的“三雄”都与徐州发生过密切的关系。曹操东佂徐州,与陶谦、吕布和刘备在这儿大战;刘备两次“牧徐州”;孙坚任下邳丞时,其夫人“梦日月入怀”而生孙策、孙权;关羽一生中最为动人的“降汉不降曹” 故事渊源于徐州;三国时代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应该是汉代的徐州人,因为当时琅琊属于徐州。所以徐州秦汉三国文化的底蕴十分丰厚。然而,《徐州日报》历年所刊的“三国”的文章,几乎都是文史混为一谈,以文为史,误把彭城作“徐州”。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反腐倡廉”,将首都地区以外的郡国划分为13个行部,每部派刺史一人巡行郡县,“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东汉改为十二,首都附近隶司隶校尉。州部原为监察区,刺史无定员及固定治所,后来随着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州乃演变成大行政区,灵帝时刺史改称“牧”。州部下辖郡国,郡下辖县,“国”相当于郡,为王的封地,王不治事,行政长官为“相”。刘备先后任过平原县令和平原国相,后来做过徐州牧和空头的豫州牧,所以世称“刘豫州”。东汉时徐州辖琅琊、东海、下邳、彭城、广陵5郡国62县,治所初在郯,后移下邳。下邳才是真正的徐州。诸葛亮的故乡就是琅琊郡,今临沂沂南。琅琊和彭城是平级,互不统属,都属于治所在下邳的徐州。这样算来诸葛亮也算是汉代邳州(徐州)人了。而今之徐州市,当时为彭城王国治所,三国时曹魏始将徐州治所移至彭城,后来地域名演化为城市名。汉末徐州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徐州的政治中心下邳,而不是彭城。所以,《三国演义》中根据历史虚构的故事,如陶谦让徐州、刘备领徐州、吕布月夜袭徐州等等,“徐州”非彭城,皆下邳也。因为不明历史地理的沿革,是古代小说地理上的共同错误概念,《三国演义》也不例外。罗贯中把徐州和下邳的地域名都与城市名混淆了。当时徐州治所在下邳管辖彭城,下邳才是徐州,彭城只是后来才变为徐州。这样一错,《三国演义》给当时三国人物带来多少麻烦。第十九回写曹操东征徐州,陈登劝吕布将“徐州钱粮移于下邳”,“徐州”本来就是“下邳”,吕布“多此一举”——小说按后世习惯将彭城误作徐州治所,使吕布白忙一场。曹操攻打吕布,陈登已经用计帮助曹操夺取徐州,曹操却又大兵包围下邳(徐州),在白门楼擒斩吕布,一个徐州要占领几次?后来曹操攻打刘备,刘备战败而逃,陈登献了徐州。关羽却死守下邳,又重复攻占一次。如此情况《三国演义》等书多次出现。皆因地名、沿革没有搞清楚。
笔者认为,罗贯中应该是年轻的时候来过邳州。罗贯中,(1330?~1400?)一名罗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又有庐陵、钱塘、东元等说)。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族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约在公元1360——1363年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一批有文化的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似乎应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于此,他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张士诚起义初期是打着反元大旗,必然向北方元朝统治势力进攻,至正二十年占领邳州以及西、北大片地方,直到至正二十四年被徐达打败,张士诚的势力才退出邳州地盘。恰巧这段时间罗贯中在做张士诚的幕僚,也一定会在邳州反元战争的第一线。因此这段时间罗贯中可能在邳州度过。试想,一个没有经过战争洗礼的人怎么能写出这么精彩的军事战争小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了四百多个人物,通过夸张、渲染、对比等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了孔明、曹操、关羽、张飞、周瑜、司马懿等几十个典型人物。《三国演义》结构宏伟,组织严密,条理清晰,罗贯中善于描写战争,全书一百二十回,描写了大小40多次战争,每次战争都写出了各自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方略等,有声有色,绝无雷同之感。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十分罕见的。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四大名著中对下邳描写最详尽的的一部小说,但是,三国时代到罗贯中已经过去一千二百多年了,尽管罗贯中对邳州充满感情,但是他在邳州时战事紧张,他仅仅是一个小职员,又不被重视,这对于一个“有志图王”的年轻知识分子来说,其心情可想而知。哪有心情去搞清楚三国时代徐州究竟在什么地方,错把当时彭城作徐州,把真正的徐州搬家了,使本来是也应该是在下邳的激动人心的精彩篇章,却与邳州失之交臂。留下了千古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