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的解读与践行

高建明老师作品NO.2761:“生活即教育”的解读与践行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我们又如何更好解读和践行呢?

“生活即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这样定义“生活即教育”中的“生活”: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

这样对“生活即教育”内涵性质进行评判:好的生活、合理的生活、认真的生活,就是好的、合理的、认真的教育;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抱着一种教育为更好生活服务的理念:人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比如想得到面包、想谈恋爱,就接受得到面包和谈恋爱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利用节假日更好深入社会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或者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交朋友,更广泛深刻了解社会生活发现问题和发展趋势,对于完善提升自身知识结构,对于完善提升教育教学都会有很大帮助。

刘世友老师曾提醒我:不但要读好文字书,还要读好生活这本无字书。文字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认识解读生活,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可操作模式,而现实生活则是一切知识文化的源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想生活内容,包括自己和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理清影响一个人更好成长的几十种主客观因素,才能发现一个人更好成长的优势和不足,做到更好扬长避短。

近五六年来,我通过追随叙事者学写教育教学叙事的方式,更好接近“生活即教育”模式。

自己的学写教育叙事特色:有记录学生成长进步的点点滴滴,有师生互动的各种“抓拍”,有情绪念头中曾经容易忽略的有规律的被触动,有遇到困难挫折后的历练。写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更科学、更有艺术品味,就是让自己树立一种更好的内在素质和外部形象。这里面,也体现了自身诉求和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比如身体康复、更好与人沟通交流合作、学习英语、学习图书录入,通过一系列的叙事写作,让我的情绪念头言行得到了调整,更好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最终实现了“生活即教育”总体目标达成。

陶行知先生通过实践证明,“生活即教育”有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时期,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第二时期,是教育即生活的沟通和学校融入社会内容的诉求产生。第三时期,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先行。这种先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引导激励,有具体内容方法途径的实施。每个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教育教学有大同更有小异。大同,属于教育教学的常规内容和形式,小异是师生互动富有特色和生机的所在。小异不小,正是这些富有活力的小事和细节,通过教师率先垂范的情绪念头言行,让自己更好成长的生活变成一种教育素材,让自己的生活圈子尽最大可能成为一所移动的学校。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也是一系列的相应学科好的教育教学活动。

“生活即教育”之扬弃

陶老师的“生活即教育”,注重传承优秀文化的有益元素,有利于培养师生更好生活的,就要发扬光大;不利于的,就要坚决摒弃。

自己诵读儒释道等经典,就继承了经典文化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尊重自然规律、放空自己、勇于善于担当责任,保持足够的教育情怀,拥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和力量,在教育中向书本学习,向优秀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引导激励更多学生过上更好的学习生活。

在教过的几届学生中,开展了系列活动:自信自律助人活动、做最好的自己活动、学做学生真朋友活动、建立班集体成长日志活动、争做教师助手和静待花开活动等等。成功不可复制,教育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很多经验来源于失败的挫折教训,把失败当成一种教育资源对师生更好成长都有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观,还引导人们走出文化为中心的教育误区。可能处于一种学习优秀教育文化的初衷,但是任何浅尝辄止没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坚持,对师生拥有更完整意义上的幸福人生都是有害的,浪费了时间精力走入了一种形式主义的泥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不要盲目的采摘教育的花和果实,不仅要静待花开,还要学会看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的硕果累累,并不避讳各种天灾人祸对更好生活和人生的损伤,在更好的望闻问切中找到创造更好生活的途径和良方。不等待巨火,是一个萤火虫就发出一个萤火虫的光亮。萤火虫抱团,也会呈现更美好生活的灿烂星空。

学写教育叙事以来,觉得自己更多精力放在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身上,而不是学校或教师主观意愿是什么。这是一种将问题作为课题的研究,更接近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比如提高课堂学习学生的参与度,更注重学生性格兴趣特点,让学习活动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特点,让学生过上一种更利于自信自律助人的美好学习生活。

我觉得自己充分备课、精心研磨课堂,让学生享受到较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生活,就是在促进学生过上一种更加健康、合理、科学、艺术等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接地气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不骄不吝,从阿斗似的小孩子和看似唠叨的老太婆身上汲取智慧力量。

只要有可能,让每个生活中的个体,都可以做“生活即教育”的主角,教师和那些优秀学生则是他们身边的“诸葛亮”。

我想到自己在领导鼓励下,大胆采用家长意见建议;通过自信自律助人,通过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努力,那个看似跟不上学习步伐的同学成了某一堂课上的“学习标兵”,他超常发挥的阐述,赢得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实验,还告诉我们:教育内容要切合遇到的问题,全体成员或关键人物要有一种时时处处皆有教育管理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要有一切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的新理念——正如《道德经》所言“人无弃人,物无弃材”,要有陪伴学生更好成长不是替代学生成长的核心理念。

陶行知先生还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更好活在当下,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过上一种教学相长的新生活。不过从前的生活,学会及时“清零”不在新生活中落伍;不过明天的生活,扎根现实生活而不是与他人和社会分离躲入“象牙塔”里——我们要有谢觉哉诗句里的那种情怀和气魄:

“行经万里身犹健,历经千辛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