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征文展示】谭滔作品 | 凤凰,刻在记忆深处的风景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19)
离开工作生活过的凤凰已有20个年头。但那里美丽的山山水水,纯朴的父老乡亲,浓郁的民俗风情,深厚的乡土气息,丰富的文化底蕴,时时刻刻都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镶嵌在记忆深处,至今还那般的清晰、鲜活,那般地令人难以忘怀。
那是1997年9月的一天,我正在州委组织部建整扶贫点泸溪县梁家潭乡岩寨负责建整扶贫。突然接到州委办公室电话,通知我7点半钟赶到州委办公室,州委领导找我谈话。我如约赶到州委领导办公室,刚坐下,领导就直奔主题:“小谭,经州委研究,决定安排你去凤凰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党群和政法工作。请你写一份个人简历给我。”我没有带笔,领导把他的钢笔给我后,就忙着处理其他事去了。我写好简历放到桌上,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在州委组织部工作期间,因工作需要,凤凰我去过多次。也略微了解凤凰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县城虽然不大,但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特别是养育了沈从文、黄永玉等一批斐声海内外的文学和艺术大师。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就说过,凤凰是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县城之一。凤凰早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这次组织上安排我到这里工作,我一定不辜负组织希望。
移交完手头上的工作,9月17日,我赶到凤凰县委报到。第二天,就开始进入角色,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白天跑乡镇或县直单位,熟悉干部,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晚上回到宿舍,我就翻阅《凤凰县志》,希望能尽快地融入这块亲切又陌生的土地。
原来对凤凰的了解很肤浅,根本没触摸到她的精髄和灵魂。但随着工作的逐步加深,情况的逐渐熟悉,我对凤凰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慢慢体会到,这是一块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土地,她的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她的美不光蕴藏在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蕴藏在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清澈透亮的小河小溪;蕴藏在广袤肥沃的田园山川。她的美,还蕴藏在苍凉凝重的古城墙,风格迥异的木楼民居,蜿蜒曲折的石板古道,雕龙画凤的寺庙楼阁,精美雅致的园林古迹。她的美,更蕴藏在饱经风雨沧桑厚重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美在这一方山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聪明贤惠,纯朴好客的凤凰儿女。凤凰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无不富含崇善之光和人性之美,折射着动人的光芒。凤凰的点点滴滴,都让我痴迷,让我欢喜,凤凰的美实在太多太多了,是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在凤凰工作期间,我还特别喜欢凤凰的早晨。因县委没有宿舍,我暂住在县委接待处的青山如是楼。这是一栋简易低矮的平房。房子坐落在半山腰上。所以每天早上,我都可以站在高处,极目远眺,俯瞰凤凰古城全貌。只见古城四周青山环抱,连绵不绝的山峰此起彼伏,望不到尽头。雄浑巍峨的山峦敝开胸怀拥抱着参差不齐、鳞次栉比的栋栋木楼,如无数沉浮的岛屿,时隐时现,虚无缥缈。特别是一缕缕洁白如玉的晨雾缠绕着古城,弥漫在山峦,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又沉下去,婀娜多姿,犹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看到这样的美景,呼吸到这样新鲜空气,每一天我都精神饱满,有使不完的劲。
闲遐时,我也喜欢去凤凰的古街古巷去走一走,看一看。去看看家家户户升起的缕缕炊烟,去闻闻栋栋民居飘出的饭菜茶香。去熟悉和了解凤凰的环境,去近距离感受和体验她的呼吸和心跳。
一天吃完晚饭,我来到北门码头散步,这又是另一番景致。只见一条碧绿清澈的沱江从城中穿过。一座木排搭起的木桥架在河中,三三两的行人悠闲自得地走在桥上。河边很多孩童在水里游泳、嬉闹、打水仗,或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从岸上往水里跳跃,溅起一朵朵洁白的水花,欢快的笑声跌进水底又飘向空中。特别是河两岸临江而立的成排成排的吊脚楼,景色格外醒目,吸引着众人目光。一根一根木柱像一个个威武雄壮的汉子,一头伸进江中,一头顽强地支撑着一栋栋飞檐翘壁,古朴典雅的房子。每栋房子都临江开了几扇窗。可凭江远望,一览美不胜收的江景。偶尔有几只小木船划过江面,船老板要么往水里撒上几网,要么吼几句高亢悦耳的山歌,好比一幅山水画,让人观为叹止。
码头边,来写生的画家和照相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将画板和放相机的三角架支撑在青石板上,不停地描绘和聚焦这一幅幅精美绝妙的景色,也乐不知疲地将这难忘的风景揽进怀中,藏在心底。
这样的风景让我神魂颠倒,难以忘怀。后来我专门写了一首《吊脚楼》的诗:
似婷婷少女
依江而立
像健壮小伙
傍悬崖而长
这里没有玉宇琼楼的华丽
也没有高楼大厦的辉煌
祖先们一次不经意的搭建
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姑娘们爱来这里绣花
小伙们爱来这里喝酒
如织的游人爱到这里摄影
用镜头把美传送
这里离太阳很近
这里离歌声不远
几根木柱支撑着多少风雨
托起了一个民族的昨天和今天
该诗发表在《湖南日报》副刊上,并被多家报刊转载。
因工作需要,我也经常陪客人去参观熊希龄、沈从文故居和黄永玉画室。一走进这些名人大师简约朴素的房子,我就被他们高尚的品格所震撼。被他们惊人的艺术成就所折服。每次来这里,我的心灵都得到一次洗礼。我经常陷入沉思,也不断地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一个偏僻贫穷,交通封闭的山沟沟中,除了养育了沈从文,黄永玉等文学艺术大师外,据史料考证,在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元年的短短三十多年里,竟然出了41名提督、总兵,43名副将,31名参将。民国时期,在国民革命军中也出了7名中将,27名少将。还诞生了中华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在为中国人民谋解放,建立新中国的征程中,走出了苗族老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朱早观,中国人民警察部队政委李振军,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秘书长刘祖春等一批仁人志士和优秀儿女。
走着看着,凤凰的一切深深地打动着我,感染着我,我越发深爱着这块土地。我也为我能到这样的地方工作感到荣幸和自豪。我更加为凤凰人民的纯朴、善良、勤劳而羡慕和佩服。我更加满怀激情地享受凤凰之美给我带来的愉悦,享受着在这里工作给我带来的快乐。
在凤凰工作期间,我还非常荣幸地结识了一批好同事好伙伴。那时省直和州直机关来凤凰任职和挂职锻炼的干部比较多,基本上都住在青山如是楼,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工作体会,畅谈美好理想,也互相提醒要严格要求自己。机关没有食堂,我们就一起去路边的小店子炒几个菜,实行AA制。这段美好的时光,至今想起还那么温暖亲切。在凤凰,工作虽然苦点累点,但大家在一起互相理解互相鼓励,再多的苦和累也烟消云散了。记得1999年10月的一天,白天下了一天乡,回来有点疲倦,早早我就睡了。睡到半夜,被一阵手机铃声振醒,原来是张智华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说,有事找我,请我赶到什么地方。我怕智华找我有什么急事,马上穿好衣服赶了过去。一到地方,只见智华点燃了蛋糕上的蜡烛,并带头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温馨祝福的歌声久久回响在夜空。张智华接着说道:“谭滔同志,想不到你也满四十岁了。”我这才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看着大家的笑脸,听着一声声真诚的祝福,一股热泪夺眶而出。我为有这样兄弟般的同事感到幸运。
我来到凤凰后,正赶上县委、县政府作出二次创业的决策。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型发展旅游产业。
困境逢生,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全县上下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发展旅游终于获得了回报。好消息接踵而来,捷报频传。
2000年4月21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一行,对凤凰境内的一段古城墙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认定湘西苗疆边墙不仅其防御工程体系与北方明城墙一样,而且其军事机构设置,官兵制度也都相同。其为明长城的一部分无疑。它为明代万里长城增添一“镇”,增加长度190公里。返回北京后,罗哲文先生欣然应邀为凤凰题写了“中国南方长城”几个大字。
2000年8月1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侨联联合会把中华炎黄圣火全民健身火炬传递活动放在凤凰县南方长城脚下举办,有3万多人参加了圣火采集活动。圣火经湖南长沙、衡山祝融峰、株洲炎帝陵、云南元谋县到陕西兰田县汇集,再经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最后传递至北京居庸关永久燃烧。
看着这来势喜人旅游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也感到十分的欣慰,尝到了在县一级岗位工作想干事、能干事最能锻炼人的甜头。
正当我工作热情高涨,激情满怀的时候,2001年初,因工作需要,我即将调离凤凰。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来凤凰工作已有三年多。回望来凤凰工作生活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深爱着这片处处铺陈秀丽的山水,流淌悠久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生活勤劳人民的神圣土地。
来到凤凰,我全身心地去感悟,用真心、真情融入这里的一切。我和大家相识、相知、相熟,一路同甘苦、洒汗水,在工作中加深了解,加深感情,结下了诚挚的友谊。凤凰的山山水水,已经深深烙在我心灵深处,成为难以割舍无法忘怀的记忆。
2001年5月,带着一丝不舍,不少牵挂,我离开了魂牵梦萦的凤凰,离开了日思夜想的父老乡亲,我流下了依依不舍的眼泪。
就在我离开凤凰不久的2002年2月27日,凤凰县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香格里拉国际大酒店举行。
今天的凤凰,已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打卡地。前不久,当我再次踏上这块熟悉而亲切的故土,我惊喜地看到,当年我们这一届绘制的发展蓝图,经过后来历届县委班子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凤凰的宏伟蓝图在一座座连绵不绝的群山里,在奔流不息的沱江中,在一条条古街老巷,在一排排吊脚楼,到处是欢歌笑语,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我更深切地感悟到,凤凰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乡亲们的歌声里更加焕发青春活力。特别是凤凰的夜晚,更是人间天堂,万盏灯光同时闪耀,五彩斑斓的灯火如梦似幻。凤凰的夜晚,洋溢着美好的神韵,祟善的光彩,古老的神奇,坚贞的追求和未来的憧憬。2020年,凤凰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旅游百强县,荣获博鳌国际旅游奖年度精品目的地金奖。
印度诗人泰戈尔写道:“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我已飞过……”
凤凰,已成为刻在我记忆深处的永远的风景!
作者简介:谭滔,男,土家族,大学文化,1977年参加工作。曾任县委副书记、湖南省直机关处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湖南文学》《作家天地》《湖南日报》《中国诗歌网》《新湖南》等刊物网站发表诗歌、散文近百万字,出版有诗集《湘西诗情》《湘西诗笺》等。
西散原创主编:梅雨墨
微信:1805544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