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催眠实用教程》│每周一书 No.056

每周一书

No. 056

展现一个完整的临床催眠世界

——《临床催眠实用教程》

推荐程度:*** * *

(学催眠必读之经典)

(今天的文章有点长,大家可以泡杯茶慢慢看......)

貌似今年啃了不少砖头,这本真是又大又厚,就和那本著名的《社会心理学》一般。不过还好,兴趣所致,看起来也不会太乏味。但要写这本书读后感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是非常崩溃的。磨磨叽叽的拖了许久,最后还是做了几分钟自律训练才让自己能静心开始写。

崩溃的主要原因是这本书虽然只看了1040分钟,但断断续续看了足足三个月才看完。并不是我看书的时间太少,而是这本书包罗万象涵盖的内容太多,以至于每次最多只能读两章,然后扔到潜意识里面,让它慢慢发酵。

如果这只是一本近500页的小说那其实还好,可是这却是52万字满满干货的教程。真是赞叹Yapko教授惊人的学识和毅力写完。虽然具体的理论或技术说的不深,但是展现了一个足够完整的临床催眠世界。而且那一百多本书的引用和几十位大师的扩展,也给进一步学习指引了方向。虽然看完这本书以后你并不能学会催眠,但如果只看一本催眠书的话,目前我看下来毫无疑问必须是这一本书。

作为这么庞杂的教程之后一篇简单读后感,我想过许久应该怎么写。我无法在已经浓缩的内容上再做出总结或者提炼,只能就我比较受用的几个点做一些拓展的笔记,以便今后自己可以做些快速参考。而对于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来说,如果是学过催眠的,你也许可以不用看下面的内容,然而必须去买本纸质的书看,必须看!如果是没有学过催眠的,不管你是不是对催眠感兴趣,都建议看看以下的内容,也许你会对催眠有更准确的认识,或许也能因此产生学习催眠的意愿,然后再去买这本书看看。

其实横竖横都是建议大家去看一看了,而我是会继续精读这本书,也因此在千聊上也开了一个直播室,打算分20期每期一小时把这本书更详细的内容再用讲解的方式巩固一下。看一遍书、备一遍课、讲一遍课,通过三次的巩固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内容。

那书到底说了些什么内容,容我慢慢整理一下,呈现出来......

第一部分、概念框架

从催眠本身说起,催眠到底是什么,这估计是没有学过催眠的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算这本厚厚的教程也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参照作者自己的定义,“它是一种注意力高度专注的聚焦体验,它邀请人们在体验的多个水平做出反应,从而有目的的去放大和利用他们个人的资源。”或者说“临床催眠的取向本质上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组织你所做的治疗性的沟通,从而能让它最符合个体的需要,即有选择性地使用语言和姿势来获得某些有价值的结果。”

催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并没有注意到,或者把对于催眠的认知都局限在舞台催眠的各种看似惊奇的效果上了。我们自己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所有的催眠现象都是每天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那些舞台效果也许这只会更骇人些。书中的观点警醒了我,不应该用催眠的技巧去迎合公众的误解。应该用更为严肃严谨的态度来看待催眠治疗这回事,能够“敏感的意识到来访者和其他健康服务提供者所关心的议题”。

懂催眠的都知道,舞台秀只是为秀而秀,让人惊奇一阵子之外又能做什么呢。真正神奇的还是在治疗上,这也是催眠最难学习和掌握的。看过序言里面几位从事十几年催眠治疗的前辈的感悟,才认识到这条路还长着呢。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的路等着催眠治疗师们去发掘。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一直学习下去。

对于现在还不了解催眠的朋友们来说,却对于催眠更多的会有误解。而且貌似舞台催眠让误解越来越深,也许这就是作者对于舞台催眠很反感的原因。不过就像Weitzenhoffer说的那样,舞台催眠和临床催眠的不同指的是如何产生催眠和如何使用催眠状态的差异,而不是状态本身的差异。”同样是催眠状态,舞台催眠用来表演,而临床用来治疗。大家看到的接触到的更多的是舞台,因而把舞台上看到的东西理解成催眠,也无可厚非。我们可以说大家心目中的催眠更多的是舞台秀部分,而不是催眠本身。

我已经很多朋友解释过催眠的误解,也是在和朋友们沟通催眠这件事的时候做的最多的工作,我觉得很有必要在这里摘抄下书中的要点也全面整理下对于催眠的理解:

1、催眠本身是无害的...(就像一把刀,是好还是坏?)
2、催眠是一种共同做出反应的关系…(绝对不是催眠师的力量)
3、不是某种特定类型的人才能被催眠…(你想你可以)
4、被催眠的人不一定是意志薄弱的…(只要足够信任,意志坚强的人更容易被催眠)
5、任何时候你都能抗拒催眠的力量…(只要你想)
6、也许你会在被催眠以后说些不该说的话......(临床催眠师不会让你做不想做的事)
7、不要怕依赖催眠师,因为催眠师更想让你独立,好去疗愈下一个痛苦的人。
8、不要怕从催眠中出不来,催眠师会带你回来,当然你喜欢那个状态可以多待一会。
9、催眠不会让你失去意识,因为潜意识出来工作才是催眠,而且催眠更不是睡着。
10、催眠并不需要什么仪式,更不需要水晶球,需要的只是暗示以及来访者听从暗示的动机。
11、放松只是催眠的一部分,或者说只不过是充当一块垫脚石。
12、临床催眠并不是治疗学派,更多的是一种工具。

当你开始慢慢能接受正确的催眠理念的时候,其实最先关注的就是自己的潜意识。很多人都会认为自我很强大,乃至于自由意志很强大。我还有点迷茫的是潜意识算不算自由意志的一部分,但我能肯定的是我们不太了解更无法主动控制的潜意识真的很强大。我们不可能觉察到发生的所有事情,其实大多数人甚至无法觉察到自己的反应所具有的自动化的性质。其实这对于临床工作者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我们面对的往往就是来访者无法觉察的部分,在运用暗示去帮助他的觉察力不断增加的前提是我们自己的觉察力,包括对自我的觉察力要非常的敏锐。

但“人们会使用经典的防御机制来避免威胁进入意识之内”,而作为疗愈的一种方法,催眠如何能够真正的进入意识之内。正如伯恩海姆说的,“不存在催眠,只存在暗示”。催眠似乎就是在与潜意识沟通进行相应引导那些无法觉察的反应机制进而产生或许对来访者有用的反应。而且非常重要的观点是,“临床工作者的角色并不一定是去将自己的解读强加于来访者身上,而是帮助来访者去发现他们自己的答案。”“主要目标都是去增加人们可以获得的选择范围,并且帮助他们更明智的做出选择。”

如果说催眠是绕过意识和潜意识在进行沟通,其焦点是在于注意和想象上,那么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主要的工具还是通过暗示。催眠的效用和暗示息息相关。毕竟是学术性的教程,把暗示分的非常细致。看过这十几种分类后似乎连我们普通的沟通对话都能归入其中了。不过那只是后归因而已,真正难的是你在那一秒灵光乍现的想到是用什么方式去暗示。很多暗示本身就不是线性思维或者是逻辑性思维,非常考验催眠工作的功底了。我想所谓催眠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主要还是在看暗示的水准吧。

而作为初学阶段的我,其实最感兴趣的是易感性的问题,识别、利用易感性是初学者最重要的基本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的错觉、服从、接纳、预期乃至于认知失调等等角度都进行了讨论,更是从个体上也进行了分析,人格、想象力、专注力、积极定势、性别、年龄、自尊、精神状态等等。经过这么多的视角和讨论虽然没有归纳出什么明确的结论,但是我能看到或者是学到的是,其实催眠是无处不在的,所谓的易感性如果可以量化的话,没有一个人的易感性为0。而且关键的是“催眠易感性可能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固定不变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关键特质能够决定易感性。

虽然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就比如催眠是对想象力和专注力点引导技术因此这两种能力强的人也许会更加易感些。但其实这只能说那个时候易感性的分数比较高而已。而从催眠本身来说,总是能有一个路径让每个人进入催眠状态。或者就像我一直想的那样,当下每个人其实都在自己的自我催眠状态一样。如果你把“催眠”换成“呼吸”的话,那你一直就在呼吸,而且有时也能换个方式呼吸去感受不同的感受。

除了临床催眠还有很多其他用处,就比如舞台催眠、医学催眠、体育催眠、以及司法、教育、商业等领域的催眠。其实如果从解离和暗示的角度去看,每个人都在进行着催眠或者被催眠着。其实我们每天可以碰到很多事情,而且几乎每件事情都和我们的心理架构有关,如果出现了一些异常,都可以用催眠做些支持。

纵观第一部分作者一直在试图用最科学的角度和方法在阐述临床催眠。也尽量涵盖了他所了解的学术界各种不一样的理论,包括对于催眠的危害性和催眠适应性的评估这类争议较大的话题。

而就像吉利根所说的,“恍惚状态主要是一种体验,就像是爱或愤怒一样,这种体验是因人而异的。”催眠本身似乎难以琢磨,而用尽科学的方法都不能完整的概括,或者说条条框框越多对于催眠不见得是好事情。在我看来,作为催眠工作者关键的是要具备基本的素养,这种素养包括对于所有相关研究及理论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于当下具体情况的专业性洞察和弹性的处置。

这本书有一个很鲜明特点,在相关的地方都加入了学术届重要人物的介绍,包括生平和研究成果。使读者对催眠能够有更全面的认识。催眠作为一门学科也好,课题也罢,其中值得或正在研究的方向还是非常多的。每位大师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擅长的细分领域。

同时有一个观点在反复强调,就是催眠的多样性以及相应的个体独特性。包括书中还提及的西恩先生的《催眠的方法学:对于当代催眠范式的批判性分析》。其实这本教程之所以涉猎那么多内容和范围,看似没有确实说清楚催眠到底是什么,其实本质上在宣扬一个观点,催眠无处不在而且催眠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许多方面。

很多人学技能都会关注套路,或者说学催眠的时候都会找脚本,或者范式,乃至于那个水晶球。但其实催眠真正的魅力在于她的灵活性,“无论是在认知、行为、知觉,还是在其他许多维度上,这也是将催眠整合进一般的心理治疗中的主要原因。”作者的积累在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其结论也很明显就是没有一个死板的框架去限制催眠本身。虽然已经有EAT或者很多其他问卷、量表及实验,但在临床上,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催眠工作者本身也不必死板的去实施什么。

看完第一部分,我越来越想把“催眠”这个词换掉,虽然有人说换“恍惚”这个词也很老套,但总比催眠好。或者算干脆换成“ABC”也好,ABC会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只留下美好的种子。

第二部分、实践框架

从第二部分实践框架开始就越看越慢,并不是越来越难。而是许多细小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就像一块块拼图一样,把催眠的这个大地图组合的越来越完善。我也分几个重要点来说明下我的理解。

1、接纳案主:

实施临床催眠的一个关键原则就是接纳案主,包括需要运用来访者的语言、主观信念、价值观和体验去进行沟通乃至于组织暗示。而且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以及对来访者尊严的尊重是催眠互动中的核心要素”。当然在暗示过程中有很多强有力的工具,比如“链接暗示”(chaining suggestions)或者“是模式”(yes set ),这些都是要基于来访者度身定制的。“只要注意力的聚焦状态被窄化并集中在你所提供的暗示上,而由此产生了解离的体验和暗示的影响力的话,那么也就有了催眠。”

2、催眠导入

关于催眠导入部分,或者更贴切的说是催眠引发部分,从正式和非正式的角度阐述。前两天就碰到有人认为只有潜移默化的非正式导入才算真的催眠,其他的都是假的。但毕竟传统的催眠都是正式的,或者说所有非正式的谈话式倒入都是要基于传统的原理,只有熟悉掌握了基本的技巧才能融会贯通。在实际催眠过程中,关注来访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时每刻的情况都在变化,所有的导入乃至于其它工作都是要随机应变。而作为一个合格的催眠师基本的职责就是要让这一切变的顺理成章。

3、催眠现象

关于一些经典催眠现象的讨论分析的非常透彻,原理、方法及相关运用都在详细的剖析。这本大而全的教程实在是值得一个个字的去思考。不妨罗列下这些现象作为一个笔记或者是记忆的锚点:

年龄退行(Age regression)
年龄前瞻(Age progression)
失忆(Amnesia)
痛觉缺失(Anesthesia)
紧张症(Catalepsy)
解离(Dissociation)
幻想(Hallucinations)
意动反应(Ideodynamic response)
感觉改变(Sensory alterations)
时间扭曲(Time Distortion)

貌似现在做的所有催眠工作都离不开这些现象原理,而这些现象原理的运用乃至组合随之就产生了五彩斑斓的催眠世界,也更多的给许多人带来了疗愈。因此想到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

“认为个体完全无法被催眠的看法是值得质疑的,因为如果人们无法以自动化的方式聚焦注意力,进行回忆、想象和行动,或者无法表现出其他类似的催眠能力的话,那么他们根本就无法生存下来。”

其实催眠并不是什么神奇乃至于神秘的东西,她只是人类的一个或者一套基本生活技能而已。

4、催眠干预

关于催眠治疗的设计思路及催眠干预的方式,这可以说是催眠治疗的核心部分。催眠本身不可能直接就123睡,催眠治疗也不是按照脚本说几句话就可以完成的。从第一眼看到来访者其实一切就已经开始了,按照设计开始。有时候还会更早开始。

而另一面,“催眠因其有强烈的目标导向的色彩而成为一种高度指导性的取向,但同时也是最为尊重来访者,并且最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取向之一。”所以可以看到脚本的苍白性,也可以说催眠治疗的设计是战略层面的,而战术层面就是18般武艺融会贯通了。而且一定要从骨子里形成自反应,催眠师本身也是潜意识在工作。

看到书中罗列的一些干预的模式,涉及到资源、创伤事件、家庭作业、重构以及隐喻其实在真实的案例中已经无法完全区分开来,也可以说这些思路都是编织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优质的催眠疗愈过程。

5、催眠应用

书中也总结了临床催眠应用的主要几个方面及相应的思路:

焦虑和应激、抑郁、关系问题、自尊问题、睡眠困扰和失眠、物质滥用、性功能障碍

其实这每个话题都可以延伸很多的讨论,这是对于催眠学习很有价值的地方,然而毕竟这本只是一个大而全的教程,对于一些专精的研究学习可能还无法满足。

当然也包括隐喻的部分,这是催眠中最重要的环节。虽然书里花了异常多的篇幅呈现了7个相对完整的隐喻逐字稿,然而很难从中学到什么,也许只有一些感觉而已。毕竟隐喻治疗是因人而异的,任何套路化的隐喻似乎都有些晦涩。也许这也是艾瑞克森几乎被神格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6、阻抗

“阻抗”,是一个很专业的说法。但我看下来,更喜欢用“超出预期的反馈”来形容,而且这种反馈会更加的显著。作为催眠,也可以说疗愈本身就是要利用案主的一切资源,哪怕是所谓的“阻抗”。也许相比当下的反馈,催眠师自己的目的性就不那么重要了。

其实书中的内容这里还有很多并不能完全覆盖,只有通过反复的学习练习消化才能掌握这本书全部的内容。个人认为,无论你是否要做催眠师,学点催眠技巧对于自己工作生活的改善都会有点帮助的。

不过一本教程能畅销40余年,其中只出过4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催眠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很快,或者40年前的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看看这40年内各种心灵流派层出不穷,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些催眠的影子。其实所有的大师最后做的事情都是那么的相似,也许这才是疗愈的精髓。

另外,这本书中关于催眠名人堂的诸多介绍都是来自于《个人交流》,貌似是一本很神奇的杂志,但又搜不到,也许哪个朋友知道的能帮忙给个资源共享下。也更欢迎大家一起来进一步深入学习这本书,一起来学催眠。

2017-4-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