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九年“透明人”的皇帝,亲政第一件事,就是砸烂司马光的墓碑

“垂帘听政”是我国古代王朝发展的一大特色。由于新继位的皇帝尚且年幼,于是由皇后或者太后等皇室权威来把持朝政。历史上著名的垂帘听政有秦国的宣太后、唐朝的武则天、清朝的慈禧太后。

宣太后开创了垂帘听政的历史先河,武则天听政的前面坐的则是他的丈夫高宗皇帝,慈禧太后则是中国史上最后一位实行垂帘听政的太后。我们今天讲述的宋哲宗也是前期无实权,后期大刀阔斧的改革的一位皇帝。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一、神宗驾崩

神宗是于公元1067年继位皇位的,那时候的宋朝已经呈现出三冗的局面了。统治者将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危机,其中以改革军费、裁减行政机构为主要问题。除此之外,年年向外藩进贡也掏空了这座本来就不富裕的朝廷的国库。赋税兵役的加重,更是导致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双重困难之中。

神宗在位时,启用王安石为丞相负责出台新法律以求变革。变革的内容分为富国、强兵和取士三部分,史称王安石变法。谁曾想,新法的出台遭到了朝廷上下的一片指责和阻挠,虽有神宗的鼎力支持,但新法实行却步履维艰,最大的阻挠则是太皇太后和太后。以司马光、苏辙为首的守旧派大臣也秉持反对的态度。变革最后不了了之。

公元1085年,西夏战事的惨败使神宗在精神上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本来就身体虚弱的他病情进一步恶化。神宗于是提早立六子熙为太子,托皇太后暂时主持国家一切事务。神宗一生都在为变法而努力,他希望在自己的变革下将大宋治理得井井有条、繁荣强盛。同年3月,在病痛的折磨下,年仅38岁的神宗带着自己未尽的梦想离开了。

二、高太后垂帘听政

神宗逝世后,高太后开始接管朝政。高太后原名叫做高滔滔,高家在宋朝权势是很大的,高太后和神宗的联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巩固高家的地位。由于当时哲宗赵熙尚且只有10岁,高太后就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进行了长达9年的垂帘听政。

高太后亲政后,本来就抵制新法的太后继续实行旧法,重新启用了拥护旧法的大臣们,并十分看重司马光(之前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便主动请辞归隐长达16年)。司马光这个人很固执,而且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尤其反对王安石颁发的“青苗法”。高太后的器重使司马光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司马光任宰相后,先是废除了新法,将新法批评得无一用处,并比喻新法为害人的毒药。他相继废除了青苗法、均税法等前期颁布的新法,司马光的做法也深得皇太后欢心,并为废除新法提出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口号“以母改子”。司马光的做法和高太后的听政给年幼的哲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高太后的垂帘听政一直持续到公元1093年,执掌朝政长达9年。以至于哲宗后来谈及高太后时只有一种感受:“只见其臀背”。哲宗对父亲神宗其实是十分敬重的,也支持父亲的新法,司马光的做法让哲宗从小就感到了厌恶,但又无力反对。8月高太后病逝。

三、新旧党之争

说起宋神宗时期的新旧之争,不得不提到司马光和王安石这两个人。先说司马光,大家对司马光的了解或许仅限于他儿时砸缸救人和所写著作《资治通鉴》上。司马光从小就勤奋好学、胆识过人,十五岁时,便跟随自己的父亲游历了河南、四川等不少地方,所以无论从见识还是知识方面,司马光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公元1038年,年仅二十的司马光便中进士及第,官居华州,同年与尚书之女喜结秦晋之好。为官多年,写出了不少留于后世的佳作。治理有方的司马光在升迁上是一路青云,但由于不喜官场的性格,始终未主动委任重位。

而说到王安石,在北宋整个历史中,他绝对算得上是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王安石的变法不仅影响了当时,也给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王安石坚持义利并举。他的一生是同神宗相仿的,旨在挽救处在积贫积弱、三冗严重局面的北宋,目的在于使北宋变成兵强国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的强国。王安石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北宋贫困的局面,提高了财政收入和国家力量。但他的青苗法从根本上触及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才遭反对。

从昔日的好友发展到最终的敌我,司马光和王安石其实是不愿成为这样的。但各自不同的理念,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使得他们不得不兵锋相对。司马光、苏轼、吕公著等为守旧派,王安石、章惇、李清臣则是代表了维新派。

守旧派和维新派的斗争一直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在守旧派看来,凡是新派坚持的我们都反对,凡是新派反对的我们都无条件支持。两派的斗争使得北宋上下陷入了混乱之中,全然没有顾忌当时年幼的哲宗的感受。

四、哲宗执政

随着高太后的逝世,哲宗正式接管朝政,是年17岁。新旧之争时,哲宗就显示出蛰伏的状态,少时的哲宗是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神宗生病时年少的哲宗就为父亲抄写经书以求平安,在其身上能看出一股神宗身上的锐气,足以证明哲宗不是一个安于享受的皇帝。

先前说到,哲宗是效仿父亲神宗的,他对变法的态度,也就决定了新旧两派的命运。哲宗先是启用之前被高太后辞掉的坚持新政的大臣,后又对守旧派进行了疯狂打压,其中以司马光最为悲惨。

五、夺谥号,砸碑文

司马光去世并追封为太师、温国公的名号,谥号文正。章惇是个很会察言观色的人,在哲宗少年时就看出哲宗对守旧派的反感,于是经常和哲宗聊天,为其开导。做了丞相后,章惇更是效仿守旧派系的做法,将司马光、苏轼苏辙父子等旧臣都安上了反新的罪名,并上书皇帝以求贬谪。

哲宗对守旧的大臣从始至终就没有过好脸色。大诗人苏轼被贬到惠州,范纯仁被流放永州,其余人则被流放到了岭南地区。而司马光则被夺回之前被追封的谥号和官位,就连墓前的碑文也被砸毁了。

总结

发展本身就是曲折的、艰难的。就从变法的角度而言,哲宗是顺应时代的,就从维系旧体系的角度而言,是为了维护阶级利益,也是无可厚非的。要正视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如果两派之间能够形成足够多的共识,对北宋来说,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走的弯路了。

凡变革,必有牺牲流血之事发生。诸如司马光、苏辙等,一开始就和高太后的政见一致,所以才有了守旧派一家独大的局面。再后来哲宗主政后,维新派又占据了主导地位。真可谓是一朝君王一朝臣,或许没有谁对谁错,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言论和看法的权利,只是效忠的人不同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