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人才开发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人才开发在实践上是一个复杂完整的系统工程,在理论上涉及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创造性、生理学、脑科学等一系列的学科。本文尝试从哲学角度出发,对人才开发进行一些哲学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一、人才开发的主体性
传统教育学理论大多把受教育者视为教育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抹杀或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使在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理论的四个方面中,国家政策性开发、工作岗位实践性开发、家庭学校培养性开发在开发理念上,还是忽视成才者的主体性,唯有第四个方面人才自我开发在较大程度上才体现了人才的主体性。由此可见,确认人才开发的主体性,对于人才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和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从主体性看人才开发,国家在制定人才政策时,首先应该考虑人的主体性,即每个人都具有成才的主体性,即成才的欲求、成才的潜能和权力,而国家制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在了解和尊重人这些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尊重人所特有的主体性,制定科学的人事人才政策,释放和鼓励人才开发的主体性;从用人单位来看,任何单位的领导,都应该把本单位员工视为有主体性的个体,而绝不仅仅是被管理和被开发的人力资源,因为每个员工都是有主体性的人,不仅仅是企业的“资源”;家庭和学校在培养性开发中,都应该把孩子或学生视为有主体性的个体,教师不能把学生仅仅视为受教者,而家长也不能把孩子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许多家长和教师之所以认为孩子在成长期会产生“逆反心理”,究其实质,就在于家长和教师没有认识到孩子的主体性,而仅仅把孩子视为一个受教育者,甚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或者教师的教育对象;作为人才自我开发而言,任何个体都不能把自己视为被动的存在物,不能被动地等着伯乐来发现自己,而是应该主动担负人才自我开发的责任,学会自我加压,自我管理,自主管理,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由此自觉开发个人的潜能;而许多人才埋没除了社会原因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个人自我埋没,很多人向困难和挫折低头屈服,甘于平庸而败下阵来,就不可能达到成才的目标。由此可见,自我埋没的主观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缺乏应有的主体性。
人才开发的主体性源于人类的主体性。既然人类本身都是社会的主体,而各类人才又是人类中的优秀者,理所当然应该具有人类的主体性。从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来看,人类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人类是世界的中心,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处于一种能动性的地位,如果失去了能动性的地位和对世界的积极主动的关系,人类尽管还是人类,但却不会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类。从价值论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作为主体,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范畴,而是价值关系的范畴。人类的主体和主体性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是人才开发应该认识的重要问题。
但是,我们在认识人才开发的主体性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开发的主体性本身的科学内涵。当我们从价值角度界定人类的主体性时,必然得出人类的主体性是关系存在的结论。因为人类主体的价值是与世界形成的一种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在外在世界的客体属性满足人类主体需要的过程中产生的,外在事物价值的关系性决定了人类主体的关系存在性质。因此,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人才能显示出人类作为主体存在的地位和意义。所以,我们在倡导人类主体性的同时,又不能把主体绝对化,人类虽然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真正的主体性应该体现为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而不是对自然的无知和盲目的征服。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人类自身之间,人与人之间,彼此既互为主体,又互为客体,这意味着人才开发过程中,每个人不仅可以把自己当作主体,体现出主体应有的自为的自律性、自觉的能动性、价值的选择性和自由的超越性,体现出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审美主体的统一性,而且同时也应该把他人视为主体,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在积极互动中产生科学、高效、优化的共生效应。
我们在弘扬主体性的同时,人才开发的主体性还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自己的主体性,既不能压抑束缚人的主体性,又不能无限放大主体性,更不能扭曲主体性。如果无限放大主体性,就容易造成主体性的膨胀,就会破坏与其他主体和客体的客观关系;如果扭曲了主体性,反而就会失去主体性。近些年出现的腐败现象,从人才开发的主体性来看,恰恰就是这些腐败的干部扭曲了主体性,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失去了真正的人的主体性,成为金钱面前异化的奴隶,反而使自己成为负人才,甚至走向犯罪和毁灭。
二、人才开发的客体性
当我们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人才开发时,我们应该看到人才开发不仅具有主体性,而且还应该看到人才开发的客体性。所谓客体性,是指每个人在世界面前或他人面前的被动性、受动性、无奈性,甚至有时会陷入某种困境,从而表现出客体的非主体属性。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看,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既有和谐的一面,又有冲突的一面。许多自然灾害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而人类在这些自然灾害面前,受到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往往无法抵御,有些重大灾害也是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现象,都可能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不但可能造成重大的物质财产损失,而且还能够直接导致家破人亡。人们在许多自然灾害面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被动性、受动性和无奈性,有时会逃避,有时会消极适应,但无论如何,这在客观上都必然影响到这些受难者的人才开发,甚至是对生命的剥夺。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虽然是人类建构的,但在特殊的社会条件或者特殊的历史时期,当社会成为一种异化的客观存在时,社会对每个人就具有一种非常巨大的制约力量,而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受到国家政策制度、人际关系、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束缚和制约,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客体性。比如反右扩大化、文革十年动乱等,都对人才开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由此出发,我们党和政府在制定各种人才政策的时候,必须考虑人才政策对各类人才可能产生的制约、束缚等负面的影响作用。比如制定各种人才选拔、考核、评审的条件,如果不符合人才的实际,就容易挫伤人才的积极性,目前许多单位招聘人才时限定学历门槛,就有可能把一些虽有真才实学,但学历不达标的人才排斥在门外,而这种人才在就业门槛面前非常无奈,很容易失去话语权和选择权,呈现出客体性的特征。另外,一个单位内部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社会心理是否健康、价值取向是否科学等人文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人才开发。当全民经商热和“读书无用论”流行的时候,当对人才羡慕嫉妒恨的时候,当人们崇拜金钱和权力的时候,人们怎么可能沉下心来搞学术研究,专心致志探索真理呢?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生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虽然渴望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既要“随心所欲”,又要“不逾矩”。我们承认,“镣铐”、“枷锁”和“矩”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人生必须有规范,有约束,但这种约束和规范应该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样,应该设置的科学,应该对一切行路人和司机具有相同的自由和权力。因此,我们只有认识到人才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客体性,才能真正在制定人才政策、营造人文环境等方面,确认人的主体性的地位,尽最大努力减少客体性对人才开发的制约和负面影响,构建有利于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孙圆圆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审美与人才开发》一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人才强国战略出版工程出版物,由中组部归属的国家级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出版。
该书是人才美学的代表作。作者运用了哲学、社会学、人才学、美学、文化学、教育学、现代仿生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价值论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对于家庭和各类学校教育,提供审美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审美全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开发;对于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拙著对于全社会克服金钱和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引领人生超越平庸,走出人生迷途,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开发,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