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活在关系里面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书海遨游 No.18004
书海遨游 No.18004
我们都是活在关系里面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推荐程度:****
(从理论到实践融会贯通)
正文2,071个字
阅读约需要5分钟
如果不是想从事心理行业的朋友,我想应该不会也不必来看这本书,毕竟是非常专业的书。反之,如果你想入行,无论你是不是想学精神分析(简称精分),这种基础书籍还是需要看看的。
心理学里面经常会有些专有名词,就比如这个“客体”,从弗洛伊德的传统精分里沿用下来。看过这本书后就解惑了,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概念,“客体”就是“人类”。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关系”上,包括现代精分也是着眼在关系分析上。
这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理论、实践、成长三个部分组成。如果你要使用一个工具,你最好是要知道它的原理。而且特别是这种理论,更多的是对于普遍现象的总结归纳,我们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你不光要看到你的目标,你也要知道这个巨人是什么样子的,他的肩膀在哪,别站到脚背上了。
所以理论部分作为基础应该扎实的清楚这些发展过程。我也特别关注了理论部分:
1、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作为客体关系之母,感觉就是把婴儿期在纵向上从保护和破坏两个共同作用的层面去分析,在横向上从“偏执—分裂状态”到“抑郁状态”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婴儿的攻击性还是蛮有趣的。当然很多观点都被淘汰了,但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基石。
对于一些重要特点还是要记住的,就像她”推动了研究的重点由对恋母期的关注转向对前恋母期的关注,从分析婴儿满足他们的性心理驱力的方向转向分析他们建构其表象世界的方式。”也有如她的贡献“她提出的有关分裂及其他无意识机制的运作观点影响了整整一代客体关系理论学家。”
2、费尔贝恩(W.R.D. Fairbaim):
作为“大不列颠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很精彩的一个观点就是力比多并非源于寻求快乐的需要,而是源于寻求客体的需求。基于这个假设就完全可以把所有的精分都引入关系的范畴。基于更纯粹的关系视角,“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会产生内在客体世界的分裂;这些分裂,依次又形成了婴儿自我状态的分裂的基础。”
3、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
马勒的贡献在于她考证了分离—个体化阶段的两个发展过程,并显示了这些过程与儿童早期客体关系的重要联系。
4、奥图·肯伯格(Otto Kernberg):
在之前诸多客体关系两极表象的研究基础上,他进一步定义了三个组成部分:自体映像、他人映像和情感色彩。进而有助于内化系统的形成。
5、海因兹·寇哈特(Heinz Kohlt):
他把自体心理学加入到了客体关系领域中,“包括对个体最早期’自体客体’关系的强调,对这些关系如何成为自体的一部分的关注,以及对生命早期自体客体的失败如何导致自体的缺陷的论述。”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概论非常重要,毕竟有很多基础的理念需要理解。相较于传统精分,客体关系理论更多的焦点放在了母亲身上,而且因此将关键事件从五、六岁的时期提前到五、六个月的时期。
个人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从驱力模型到关系模型到转变。或者说我们其实都是活在关系里面。
当基本前提变了,所有的分析结果乃至分析方法都会相应调整。进而“本我—自我—超我”都可以被“自体”所替代,甚至“系统自我”也变成了“个人自我”。这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改变。
说到治疗“如果治疗围绕客体关系理论中那些本质上是关系占主导的内容进行的话,则就更有可能了。”当然真正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并不存在,更多的只是一种从客体关系角度的分析。
其实所谓的客体关系理论,只是一个不同的角度而已,就像在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下,精神病理被看成是自体构成的困扰。甚至看到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界定,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收获。
就发育成长过程来说,无论是母性分裂、想象分裂、自体分裂还是认知分裂,“好的”和“坏的”自我映象的两极化在当代客体关系思想中还是占据主要地位。我在想也许这就是要学习乃至研究客体关系的原因。
对于实践和成长部分,其实并没有太多可以做笔记的,主要还是需要练习。如果硬要说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作者用了许多的案例来说明一个关键性内容,投射性认同。
从依赖、权力、情欲和迎合四个角度出发,主要的关系主题分别是控制、情欲激起和自我牺牲。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一切看成是早期客体关系的残留物。
进而可以看到在客体关系中,“马林和果斯坦主张,治疗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改变投射性认同来修正个案的内在客体世界。”
就具体的治疗过程,作者给出了一定的步骤:允诺参与、投射性认同、面质、结束。最大的感受是投射性认同还很难去识别,因为不光来访者在问题关系里面的投射性认同,更多的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互相投射性认同。或者借用书中的话“治疗师的任务都是将与投射性认同相关的元信息传递转为公开”。
而对于投射性认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反移情。无论是一致性的还是互补性的,“反移情是个案和分析师之间互动的不可避免的产物,而不是来自分析师婴儿期与驱力相关的冲突的简单干扰物”。
当全部看完以后,最大的感受还是多了许多专业词汇的积累,并且还会有一些新的视角去看待关系这件事,认清自己对关系的诉求和关系处理的思路。
2017-1-5
“每日糊图”:每天都会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本人看书很杂,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也以此分享给大家,当然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每月还会挑选一部当月看的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以此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谢谢您的陪伴
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