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易经残卷·明夷》近古殷周时代(草稿)
明夷:利艰贞。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文言:(原缺)
艰贞:即墨家,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榜样人物。《天下》曰“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这里指推行一切从简,实则是为了打击殉葬习俗。在夏代,禹是信鬼神的,他是墨家代表。但是在总体上,夏国民众是不信这东西的,所以在夏代,鬼神横行不起来。到了殷商,殷商时期的商国人佗们是鬼神的忠实维护者,那时候的殉葬习俗大家都是清楚的。这种现象只是个别国家才有,并不是普遍现象,不过由于这个殷国是王国,统领着当时东亚的众多国家,影响极其恶劣。那些陪葬者主要是逝者的亲人或他手下的那些人,以及一些贤者,那时候的人们认为人死了以后会到另一个世界,他需要亲人陪伴,需要贤者辅佑。在当时有这种想法的人只是一部分,并非所有的人都相信鬼神,例如当时的周国人。周国人是不那么相信鬼神的,尤其是这个姬昌,他以伏羲留下的这些思想为武器,以先民的言行为例子,痛击鬼神思想,在那个鬼神横行的年代里,姬昌力挽狂澜,使得这个盛行一时的殉葬习俗迅速瓦解。在姬昌等人的大力干涉之下,那些迷信思想遭受到沉重打击,民众们的反抗精神也得到了提振,姬昌佗们所做的这一切,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鉴于姬昌佗们立下的不朽功勋,《周易》单为佗们开了一卦,曰《明夷》,即本卦也。
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晦,或是说民众们信仰鬼神,想要改变佗们的信仰,那不但是不可能的事情,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先哲把这些无神论思想融入到鬼神之中,以神道来传播无神论,目的不在明面上,而是隐含于其中,故曰晦其明也。《庄子》曰:“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明,动词。照临四方曰明也。
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推崇信义刚长,而否定柔顺听话。为了让民众们不再如此柔顺听话,不再逆来顺受,姬昌发下重誓:一定要救天下万民于水火。姬昌知道自己的振民行为必将触怒在上位为王的商纣,从而引来杀身之祸,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置生死与度外。《易》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为此,殷商的重臣箕子也许下了重诺:只要自己活着,绝对不会让昏庸无道的纣王伤害到姬昌等肯于为万民谋福的贤者。亦置生死与度外。《易》曰:“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文言:(原缺)
说好了传播文王之道,却光说不练。弄得人家都看不上他,他去了人家那块地方,人家都不供他饭吃。就因为他做得不到位,引得那块地方的主人责备了他。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文言:(原缺)
左:客位也。这位贵客乃是某国重臣,通过他的这位得力臣子,间接地影响那位不可以直接教导的君主。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象曰:南狩之志,乃得大也。
文言:(原缺)
以冬狩练兵为借口,让各国君主皆至,于是乘机说服各位君主。虽然能说服佗们,令佗们振民之德。但其前提是:不可以认为佗们所遵循的准则不好,只能说佗们做的不好。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门庭。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文言:(原缺)
这位贵客被完全说服,佗也加入到传播文明者的行列,积极拯救万民。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文言:(原缺)
还有一类贤者,佗们本身并不传播这种文明,但是佗们知道这东西绝对是好东西,对老百姓有利,于是拼命保护这些传播光明的人。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文言:(原缺)
不明,晦:这里没有光明,一片黑暗。
以“则、象、法、化、心术、计数、决塞”为核心的圣哲之道披着仁义与鬼神的外衣,让人难以领会。有像姬昌这样的人在,佗就能如日当空,光照四国。但后来的这些人因为佗们都是乾道与鬼神之道的传人,其立场不对头,亦或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没能到达光明的彼岸,而是很不幸地坠入了黑暗。
姬昌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及训。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女,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新耕于鬲丘,恐救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生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勿,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亡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久,命未有所延。今女祗备用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详。”
受之以詷:詷,共同的,公允的。《左传·文公六年》“ 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礼则,使无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圣王同之。”
小人:平民百姓。
新耕:一边自新,一边耕作,劳逸结合,好买卖啊!
恐救中:害怕那些兴利除弊的贤者说他不好。
自稽厥志:这些决定都是他自己做出的,没有谁引导他。
易位迩稽:易,《易经》。易位,书上说的那些东西。迩,接近。这里指有偏差,做的不是那么太好,得不了满分。稽,留止。这里指恰当,正正好好,不失其位,得满分。
阴阳之勿:暗里明里的那些不对的地方。这里指往出挑毛病。
三降之德:舜是精英,在社会上,属于中层或中上层人士,他多次自降身份,去和中下层或下层人士同甘共苦。 “作”,劳作,干活,往出打造。这是指舜在沽名钓誉,而不是他真的有这种人人平等的观念,因而不在乎那种身份地位。
微假中于河:以伏羲为代表的这些无神论者,和以平民百姓为代表的这些有神论者,前者为个别现象,为微。而后者则是主导力量,佗们是这个世界的主体,无法撼动。既然佗们迷信鬼神,于是伏羲佗们就利用这一点,制造了一个骗局,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有龙马从黄河中负图而出,先哲当场宣布,这是神的旨意,是神要我们这样做。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伏羲佗们的话没人听,如果说这些话都是神说的,那么大家就都会遵从。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你说怪不怪。从此我华夏大地上有文字诞生了,最初它们是用来记录《易经》的,讲的是阴阳。
有易服厥罪:这些持有《易经》上的这些思想的人,佗们为这些有过错的民众们尽心竭力的做事情,于是这些原有的弊病都消失了。这些让人敬服的先哲虽然为民众们做了许多事情,但是佗们并没有要这份功劳,而是把业绩都给了黄河,说这是神的眷顾。
成唐:指唐尧,唐尧也是《易》道的传人,他的这份做事能力与他的那种责任心,使得他被时人推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法定元首,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位能够称得起天子的法定元首。
朕闻兹不久,命未有所延:公元前1062年(乙卯年),也就是姬昌去世的那一年,为纣王四十一年。纣王23年,殷王囚禁西伯侯,直到纣王29年,才释放姬昌。姬昌被囚禁了6年,在被囚禁的这段时间里,他读懂了《易经》。从纣王29年到纣王41年,不足12年。故曰“闻兹不久”。由于时间太短,因此伏羲的这些思想未能广泛的传播开来。壮志未酬身先死…… 真是可惜呀!…… 虽说如此,但是姬昌为这群人所做的这一切,无论是对于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曰:“有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于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遥想当年,那时来这的客人中有些人在来的路上显得很高傲,你看佗们在大路上直挡道,却还是依旧在那儿从容不迫地慢慢走着。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到达此地后,就连这些傲慢的人也都变得肃肃然极其恭敬。当时,来在这里的众诸侯们竟相展示各自的业绩,但是却没有谁敢和您西伯候姬昌一较高下,在您姬昌面前,就连纣王帝辛都收起了往日的威严,转而变得极其和悦。
你还为我们荐举了大批优良的牲口,在您的帮助下,所以我们才有资本在这里放肆地挥霍,以表达我们对您的崇敬。我远去的父亲啊!我借助您的事迹来教育我那些孝顺的儿女,我向佗们讲诉您的事迹,是为了让佗们成为真正的人。您的文治武功所体现出的那些深切著明的道理是我们这些后辈晚生们的精神支柱。这些道理不但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它还让我们变得昌盛,您的事迹,您的思想,不但对我们这些后辈晚生有用,就连那些眉毛已经长得很长很长的叔叔伯伯爷爷奶奶辈的那些老寿星们都深受影响。佗们效法您的言行,因而赢得了许多福祉。是您提升了我的这些长辈们的反抗精神,是您的言行坚定了佗们对善与美的追寻。
不及尔身受大命:姬发在“振救天下的普通民众”这件事上,他比较懈怠,他只想着要称王。因此姬昌把昵称“女”,换成了极为普通的称呼“尔”,厌恶之情溢于言表。或许是姬昌的原因吧,武王姬发在日后仅仅是在口头上称王,他始终都没有正式称王。大周朝的第一位王是成王。
日不足,惟宿不详:在他父亲的眼中,平日里姬发才智不足,姬昌让儿子去学习《易经》。“不详”,指《易》。
这是姬昌在教育儿子姬发,让他向唐尧学习,认真地执行这些言行规范,不可以像舜帝那样沽名钓誉。只可惜姬昌后继无人,姬发并没有听从他父亲的话。《周易》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姬昌是你错了我就端正你,以为世人昭示那种应有的反抗精神,以提振民众们的整体素质。姬发是你错了我就不用你,我另起炉灶。有好教材而不用,不为天下万民着想,故曰“失则也” 。由于姬发背离了他父亲始终遵循的《讼》道,是以姬昌一去,商朝就结束了。周有众也。否则纣王当得善终。真是可惜呀!姬昌后继无人…… 假如这种纠错机制没有过早地夭折,那么继殷周之后的下古时代必将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