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与其说这句话是一名9岁女孩的遗书……|遗书|女孩|生命力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与其说这句话是一名9岁女孩的遗书,是她离开人世前最后的困惑,不如说是留给成人世界最后的质疑和抗争。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用负面的、否定的、消极的方式,去束缚和打击孩子,告诉他们这“不能”、那“不行”,堵住孩子的出路,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暗示孩子会成为那个坏的。然而,一个人的自尊、自爱、自信和生命力,一定来自“我行”、“我能”,所以好的教育一定是给孩子更多的启示、出路和可能性,用正向、肯定、积极的方式,帮助孩子确信“我行”、“我能”,激励孩子会成为那个好的。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孩子做得好、做得对,我才能说行、说好啊。孩子做得不好,难道还不能对孩子说不行、不好吗?当然可以,但我们要觉察到,批评孩子这样不对,那样不行,没有任何建设性,孩子并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的启示和帮助,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做,更因为减少了选择,削弱了力量,失去了信心。久之,内在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更加匮乏,人也会变得更消极、自卑,甚至绝望。所以即便是批评,重点也要放在孩子可以如何做的更好上,而不是指责做得不好上。孩子做得越是不好的时候,难道不是越需要鼓励和帮助的时候吗?
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一定都有自己的天赋、特长、优点,都有自己做得好的那部分,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能“看见”,并积极及时地给予肯定!没有一个孩子样样都行的,也不可能有一个孩子样样都不行的。父母要学会通过对孩子做得好的那部分的欣赏和肯定,去建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当一个孩子学会了发现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时,再做那些不擅长的事情,也会做得更好的。即便有一些方面真的“不行”、“不好”,又如何呢?人生重在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而非样样都行、完美无缺,也无需与人攀比、取长补短。苛责孩子样样都行只会让孩子在盲从与比较中失去自我,既远离了生命的从容和优雅,也扼杀了差异化的核心能力,把孩子变成山寨、赝品。
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试着每天去发现孩子做得好的那些部分,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把。一个人的自信和生命力,一定是来自于“我行”、“我能”,而不是“我不行”、“我不能”。
#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