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大渊献阙·三问》-观守山-陈健保

再读《大渊献阙·三问》

观守山-陈健保

庚子-己卯-丙子-戊子提笔

【歌诀】:

仲秋于猎迷于田,子半无钩淄色天。

腹无粲食衣无暖,只有散骑韘述先。

皆言客师明天地,与君何故在此栖。

天无垂象人在岵,大人可有随身觿?

七月流火九月衣,天地何时有违期。

衡门之下可栖迟,泌之洋洋可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鲂,岂其取妻必齐姜。

三生石若纪吾年,咫尺不入吾眸间。

先觉何必求先知,先机有时从后觉。

雷火光中论长短,芥子之上竞雌雄。

浮生一梦大计较,偶人却赞机关妙。

智者只需明辩机,子时不问明朝疑。

如此何必问凶疑?不过只求一朝夕。

三岁蒙童亦相似,妇人老妪皆可比。

天地之心吾有疑,何必生我一朝夕。

芸芸吾取一朝夕,代代只传一朝夕。

朝夕之内大玄机,一物一换有分离。

皆道天地一盈虚,吾道虚虚一朝夕。

人需明得天地理,一目识得一朝夕。

天地不过一狎子,只布朝夕困人兹。

海枯石烂光移影,千万人行将其定。

痴人愚妇谋万年,自误今岁他年连。

真人方破大迷津,不争朝夕只在今。

吾善骑射取人魂,莫谈朝夕莫谈今。

兵马疾驰赤子死,何来此间为何事?

将军知箭亦知弓,偏好箭来偏好弓。

弓随将军百战走,箭鸣一声不回头。

将军可有弃箭囊,不携箭来只背弓。

天地之事唯之用,用之道也只在取。

取之道也只在意,意之道也唯其情。

即来之下已得情,何必满得年年岁。

年年岁岁无得其,回首便来争朝夕。

恰如此间宿此山,为回将军诘问三。

客师已悟将军问,日出扶桑与君分。

晨昏山上闻乌角,众人呼喝漫山谣。

仲秋于猎迷于田,子半无钩淄色天。

【歌诀】:

原文:仲秋于猎迷于田,子半无钩淄色天。

译:深秋八月,(袁客师)在参加皇室狩猎时意外在山里迷了路。此时早已是深夜子时,今晚的天空没有月亮,只有伸手不见五指漆黑的天空。

原文:腹无粲食衣无暖,只有散骑韘述先。

译:被困在山里,没有可以果腹的米食,也没有可以保暖的衣服,身边只有散骑常侍韘述先为伴。

原文:皆言客师明天地,与君何故在此栖。

译:这时,韘述先问袁客师:大家都说您袁客师能知晓天文,明察天地,你可知道我与您今夜何故栖息在此地?【韘述先开始调侃袁客师】

原文:天无垂象人在岵,大人可有随身觿?【一问】

译:今晚天空没有星月垂象,你我却困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大人(袁客师)您可有解困的良策?【《易·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古时候圣人智者有可以通过仰观天象,判辨吉凶的本事。】

原文:七月流火九月衣,天地何时有违期。

译:袁客师回答:夏去秋来,就像这七月流火九月添衣的道理一样,天地间节气的变化可曾用过一次失期不至?

【引用《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袁客师抛出了一个隐喻:天地间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像这节气运行变化一样,有其亘古不变的规律。】

原文:衡门之下可栖迟,泌之洋洋可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鲂,岂其取妻必齐姜。

译:简陋的住舍之下,一样可以当作栖息安身的处所;泉水潺潺,也可以让人忘记了饥饿。难道想要吃鱼时,一定要吃那黄河里的鲂鱼才叫吃鱼?难道想要娶妻时,一定要娶那齐国贵族姜姓的美女吗?

【引用《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袁客师的用意并非是苦中作乐,用“鲂鱼”和“齐姜”做比喻,表示我(袁客师)有这个能力,我也未必一定要去吃那个“鲂鱼”,即使我有这个财力,我也未必一定要去娶“姜女”。此段是在回答前面韘述先的调侃【皆言客师明天地,与君何故在此栖。天无垂象人在岵,大人可有随身觿?】,袁客师在此引用诗经中的节选进行抛砖引玉,为后面的阐述做了一个铺垫,其实真正想要向韘述先阐述的是“善易者不卜”的道理。】

原文:三生石若纪吾年,咫尺不入吾眸间。

译:即使是三生石上记录着我的前世、今生和来世,现在这块石头就立在我的眼前,我也不会去看它一眼。

【三生分别代表佛法里因果轮回学说中的前生、今生、来生。如若真有三生石的存在,世人哪有不想一睹天机的道理,都觉得如果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世的轨迹,那就像是看着一本自己人生命运的章回小说,提前趋吉避凶。但袁客师却偏偏不屑一顾,那是因为他已经洞察天机——“命有己造”。】

原文:先觉何必求先知,先机有时从后觉。【重要】

译:有事先觉察和觉悟能力的人何必要提前知道事情的发展走向,有时,决定事情变化走势的重要时机是源自于我们后来的觉悟和所造作的结果。

【佛言:“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预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佛法告诉我们:今生我们所承受的果报,不论吉与凶,祸与福,那都是无始劫以来所造作的因果。我们这一世的所作所为,行善积恶,又将成为来世的果报。也就是,我们命运的走势发展并不是有一个超越宇宙的造物主所掌控,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所照就的,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原文:雷火光中论长短,芥子之上竞雌雄。

译:人生苦短,譬如闪电稍纵即逝;在当下我们所处的天地时空里,与整个浩瀚的苍穹宇宙相比,只不过是芥子大小而已。

【袁客师要告诉我们:与整个浩瀚的苍穹宇宙(时间、空间)相比较,我们所处在的时空太渺小且短暂,人更是沧海一粟罢了。既然人生短暂,还有更重要的追求(我的理解是“修行”,回归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本自具足的“自性”,也就是客师万言歌中说的“修四正”),何不好好把握,为什么还要耗尽一生在朝夕之间去争那没有意义的的假相呢?】

原文:浮生一梦大计较,偶人却赞机关妙。

译:人生在世就恍若黄粱一梦,我们却还在梦境中斤斤计较。我们就像似命运操控的一个提线的木偶,还在赞叹身上的关节多么灵活巧妙。

【佛法是缘起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佛法对世界的理解,那就是“因缘因果”。佛法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乃至我们的色身,都是缘生缘灭、缘聚缘散的。各种条件具备,就有了某种现象产生;相关条件败坏,现象也会随之消灭。从缘起看世界,一切都是因缘的假相。离开条件和关系,根本找不到固定不变的实质。所有,人生在世不过是浮生一梦而已。】

原文:智者只需明辩机,子时不问明朝疑。

译:有大智慧的人只需要洞悉宇宙和人生本源,明辨天地运行发展的规律就足够了,现在才是子时,何必去关心明天早上的疑惑和烦恼(何必去关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宇宙间是有着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是有轨迹可寻的。有大智慧的人只需要识得这背后的规律,悉变以身随,自然就知道事物将要向何种方向发展延续。现在已经是子时,我们只管当下的事情,明天还没有到来,何必去忧心尚未发生的事情呢。袁客师是有大智慧的人,当然知道明天即将发生什么。】

原文:如此何必问凶疑?不过只求一朝夕。【二问】

三岁蒙童亦相似,妇人老妪皆可比。

译:韘述先又开始发难:照你这么说,那人何必还要操心吉凶和困惑呢?不过就是追求这从早晨到晚上的事情罢了(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这和三岁不懂事的小孩,没有文化的女人老妇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天地之心吾有疑,何必生我一朝夕。

译:袁客师回答:我对天地的动机是有怀疑的,为什么让我来到这个世上,却又只给予那么短暂的岁月人生。

【朝:指早上。夕:指傍晚。但这里的朝夕并不简单是代表早上到晚上,而是代表人这一生,前面说到雷火光中论长短,芥子之上竞雌雄,代表人生极其短暂,稍纵即逝,所以用“朝夕”代替。后面的“朝夕”同此】

原文:芸芸吾取一朝夕,代代只传一朝夕。

译:虽然人生短暂,不过朝夕之间,但这一世又相当重要,芸芸累世,我也只能取用这一世而已;代代相传,我也不过只能拥有这一世罢了。

原文:朝夕之内大玄机,一物一换有分离。

译:但这一世却蕴含着深奥玄妙的道理,一物一换有分离。

【“一物一换有分离”这句话太妙。我们这一世所造作的每一个因,都会在因缘和合之后产生不同的果。我们每一个当下所做出的决定和选择,都是有所区别的,会引导人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和演变。】

原文:皆道天地一盈虚,吾道虚虚一朝夕。

译:众人都说: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盈满或是虚空,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生长消亡。我说:这盈满或虚空的变化规律就像这朝夕之间,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

【盈虚:代表盈满或虚空,表示发展变化。袁客师在这里是要向我们阐释一个道理:人,这一世的吉凶祸福、喜怒悲欢的交替变化就像这月的盈虚一样,都是有其规律的,都是有变化的。就像是白昼与黑夜的交替,阴阳之间的转换一样,从少阴到老阴,从老阴到少阳,从少阳到老阳,再从老阳到少阴,他们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

原文:人需明得天地理,一目识得一朝夕。

天地不过一狎子,只布朝夕困人兹。

译:人呀,需要明白天地(宇宙)运行发展的规律,便能一眼看破人生的跌宕起伏和吉凶祸福这其中的奥妙。天地就像是一个爱开玩笑,顽皮的孩子,只是给予了我们这一世的人生,就将芸芸众生都困在了其中。

【这里的“狎子”,也可以理解成同音“匣(xiá)子”:指小型的,盖可以开合的小箱子、小盒子。前面歌诀中有讲到:与苍穹宇宙相比较,我们的一生是极其地短暂和渺小,就如雷火电光,又如芥子尖。佛法中也认为,与“自性”的不生不灭而言,我们这一世的肉身的怀灭不过是“分段生死”罢了,在无始劫以来的轮回中,这一世也是极其地短暂和渺小(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说。一小劫大概是1679.8万年;20个小劫才是一个中劫;八十个中劫为一大劫),芸芸众生误认为这一世便是真实的存在,且是唯一的,这不正像是被困在了一个合上的小箱子里的偶人一样吗?无明且不自知。幸运的是,客师的歌诀中用的是”匣子”,匣子是有盖的,表示有打破局限和束缚的希望,是蕴含着转机的。如果能看清“分断生死”的事实,就不会被这一世的假相所迷惑,纠缠在轮回当中。】

原文:海枯石烂光移影,千万人行将其定。

译:纵然是海枯石烂,光影变化,芸芸众生一样被生死所约束,逃脱不了生死。

【海枯石烂光移影:表示漫长的时间推移,用于修饰时光穿梭。千万人:不仅仅真的就指千万个人,而是代表无数,芸芸众生。】

原文:痴人愚妇谋万年,自误今岁他年连。

译:只有痴人和愚妇才谋划万年,自以为现在的情形处境是可以年年岁岁都如此,不会变化的。不但耽误了今岁,甚至后面的岁月都给耽误了。

【接着上面的“缘起论”说起。芸芸众生因为无明,往往会对世界有很多错误认识,觉得生命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期待拥有的家庭、事业、爱情、财富、权利都能天长地久。事实上,这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从缘起角度看,世间没有任何现象是永恒的。之所以会想着“谋划万年”,其实这都是不了解“无常”的结果,所以称之为痴人愚妇,不但耽误了今岁,甚至后面的岁月都给耽误了。学会认识无常,我们将开始成为自己真正的主宰,面对一切生命中悲欢离合的不确定,如君王般的坦然从容和胸有成竹。学会认识无常,才能高贵而庄严的把握人生的前行,进而正确面对生命的苦难轮回。】

原文:真人方破大迷津,不争朝夕只在今。

译:只有洞悉宇宙和人生本源,真真正正觉醒和觉悟的人才能破解这个迷妄的境界,不争朝夕,而只是把握当下,从当下出发。

【当下,是所有时间的聚点,既有过去,也有未来。就像师尊在视频中谈到“时间的内核”。我们左手一个坤,右手一个乾,不断地追赶着未济,不曾想未济与既济是不断转化的。“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法在提醒我们修行解脱的要点是要去体证无常,要看到我们的心都是刹那无常生灭变化的。】

原文:吾善骑射取人魂,莫谈朝夕莫谈今。

译:韘述先说:我擅长骑着快马射箭,顷刻之间就能取人的性命。你不要和我说什么朝夕和当下,这些没有用。

原文:兵马疾驰赤子死,何来此间为何事?【三问】

译:刀剑无眼,在飞驰疾走的马上,曾今一个襁褓里的婴儿也都死在我的刀下,试问我杀的这个孩子,在他出生时可知道他为何要来到人世间?

原文:将军知箭亦知弓,偏好箭来偏好弓。

译:袁客师回答:散骑将军,你是懂弓也懂箭的人,既然你懂得弓与箭的用途和价值的,那么你是偏好弓呢,还是偏好箭?

原文:弓随将军百战走,箭鸣一声不回头。

译:将军你背着弓驰骋疆场,身经百战;而箭,箭鸣一声射出去再也回不来了。

原文:将军可有弃箭囊,不携箭来只背弓。

译:将军你可会因为弓更加珍贵而丢弃箭囊,不佩带箭而只是背着弓上战场呢?

【以上反问句中,袁客师用弓与箭作为隐喻。字面上看,弓与箭组合而成了弓箭这门兵器,两样看似独立,但又不可或缺,是完整统一的整体。寓意着人生的祸福、吉凶、跌宕起伏正是构成我们这完整人生的“一体”。哪里是因为我们世人偏好吉和福,就能将另外一部分舍弃掉(凶和祸)?就好比阴与阳,二者看是独立,其实阴阳互根,阴阳互交,阴阳互感,二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统一的整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原文:天地之事唯之用,用之道也只在取。【重要】

取之道也只在意,意之道也唯其情。

译:天地之间的事无非一个“用”字;用之道,在于取。取之道,在于意;意之道,唯其情。

【这四句排比太妙,感觉自己目前有限的语言功底还不足以将这句话描述到位。为其情,为谁的情,为我们的情。】

原文:即来之下已得情,何必满得年年岁。

译:既然来到这世上已经得到这个“情”,又何必在意是否过满这年年岁呢?

【如同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众生若能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原文:年年岁岁无得其,回首便来争朝夕。

译:年年岁岁不能觉悟得道,重新来过又在为朝夕生死之间的事争来争去。

【年年岁岁:一年又一年;一岁又一岁。在此我理解成累世轮回。回首:代表着轮回到下一世,重新为人。涅槃经曰:“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值浮孔。表示人身难得,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像佛陀那样大彻大悟,了悟生死,脱离六道轮回,那么经过无数劫后再重回人身,又是浑浑噩噩地过,又开始在为世间的功名利禄争来争去。】

原文:恰如此间宿此山,为回将军诘问三。

译:因缘和合,注定着此时你(韘述先)与我(袁客师)都困在这山中,要我来回答将军你这三个问题的。

【佛法讲:每一件事情会在我们生命出现,都是“事出必有因”。没有一件事情会莫名其妙在我们生命出现,都是因缘聚合的结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原文:客师已悟将军问,日出扶桑与君分。

译:此时,我也已悟出将军所提问的问题,等待太阳升起,我就要与将军你分开了。

【袁客师,“度化”了韘述先,韘述先,也“成就”了袁客师。因缘聚合,所以袁客师和韘述先同困在山中,因缘坏灭,自然也就要分开了。】

原文:晨昏山上闻乌角,众人呼喝漫山谣。

译:清晨天未完全亮,就听到军队在山下呼喊的声音,众人寻找呼唤的声音响彻山谷。

【这句话很好与前面开篇遥相呼应。一、与“仲秋于猎迷于田,子半无钩淄色天。”首尾呼应,从午夜子时开篇,于破晓时结尾,从黑到白,从阴到见阳,从 “迷茫”到“了悟”。二、与前面韘述先的“一问”收尾呼应, “皆言客师明天地,与君何故在此栖。天无垂象人在岵,大人可有随身觿?”袁客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用事实已经告诉了韘述先,善易者不卜,其实我(袁客师)早已了然于心,已经知道第二天破晓自然会走出困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