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不撕掉老好人的标签,最后只能是撕逼的结局

有段话写的很好:“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当我们对亲近的人失去了心理界限,又会发生什么状况?

有一种互动表面上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但是相处久了,被照顾一方的内心却丝毫没有快乐的感觉,反倒像是被困在厚厚的棉被里,无法动弹,到最后慢慢地窒息而死。

当你的界限被侵犯时,你会有一种被人在胸口重重抡一拳的感觉。

你知道他的出发点并非恶意,可是却无法认同对方的做法时,便经常会有一种“会痛,但不能叫”的憋屈感。

“好人”只付出,不索取总给予,难接受。

禁欲,封闭,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易向内攻击自己,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好”太在意,所以只用生命的一部分去活。

这样的好人受人尊敬,他们自己也多认为自己是好人。

但跟他们一起生活的人反而“爱”不起来。

因为他们太压抑,不真实。

《哈姆雷特》中:“过度的善良反而会摧毁它的本身”。

是的,很多时候,忍一时,得寸进尺,退一步,变本加厉。

举个例子:

当你不想和一个男生出去约会时,你不需要绞尽脑汁去编造理由。你不欠任何人解释,只需要简单地说一句“不了,谢谢”

不用为了礼貌所有事都答应,都说“好的”。你可以拒绝,可以说“不”,因为这是你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原则和生活方式,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别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善意强加给别人。

善意成了他的负担,而当这种负担出现的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直接告诉对方:谢谢,我不需要。

任何关系间,我们都要敢于用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守住自己的界限。

凭什么,我是你的晚辈,就要任意受你支使?

我是你的学生,就要接受被你骂?

我是你的伴侣,就要任你支配……

很多人都爱面子,爱面子的结果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不健康现象。

习惯了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长期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很多从小就懂事的人都说,如果可以重来,宁愿做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太累了。

再比如,很多人习惯抱怨、唠叨、指责别人和社会,偏偏缺乏自我反省,这样的结果是气大伤身,气坏了身体,抱怨坏了关系,灰暗了人生。

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人的基本需求及其属性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情感/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多数老好人属于爱的需求未被满足:缺爱。

童年时的心理缺陷或情感缺乏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发展,而要弥补则需付出很大代价。

我们都知道,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

房子盖得越高,地基越要打得深而稳。

地基坚固而牢靠,房子才会矗立得良久,不怕风吹雨打。人的生命同样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这个地基是在人出生之后头几年建筑起来,影响这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这个地基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安全感”。

缺爱:缺爱往往是内心缺乏勇气去爱自己,以及在自我认知上有所偏差,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缺乏爱的满足时,我们可以学会“自恋”,因为本质上而言,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被爱的,都是可爱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自己爱自己呢?

——我值得被爱不需要其他任何人、事物来证明。

即使有,也是——我爱你!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的、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心理问题。

还有很多人论述,攻击性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划开界限。

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

做人,不可能事事都迁就他人,也不可能事事都为他人着想。

人,也是要为自己而活的,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知道,做人,就要学会适当的时候无情一点

《道德经》第五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善与不善,天地孕育了万物,但是天地对待万物却像对待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造化,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

这就是所谓的“大善最无情”。

完善自我界限就是:分清楚自己和他人,分清楚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谁的事谁说了算,谁为结果负责

怎样让我们的善良不被消耗,怎样让善良长出牙齿呢?

善良的牙齿就是要明确你的界限。

界限就是一个人的心理边界,凭借边界人们确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自己应该负责的部分。

好好爱自己。

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帮助到别人。

作者简介:贤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