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不同,自然造就思维认知不等的人生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这篇思想,是整个内心世界的外在呈现,精神世界丰富的得成,讲得是人的思维认知问题。

世人观念有“圣贤”与“凡人”之说,老子没有这种想法,只有人的思维认知不等,故造就了对道,天地人,万物,有了不同认知,也就造成不同的人生。

“想”与“法”不是一个概念与含义。

“想”,是在心中种下成就的相,成为什么样的人。可以从历史书中或者社会人群中,通过观察思考,给自己立志。

“法”,是在成就相过程中得出的法门,需要做人,做事的磨炼,通过社会人生实践而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舍弃“圣凡”之说,人人回到自然人生的想法与行为中修炼,就没有捷径可走,把生命中每个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

“您”是我的老师,“我”也是您的老师;“他”是我的老师,也是您的老师。天地是“我”的老师,是您和他的老师,万物是“您”和“他”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如此合而为一的想法,人人皆是凡人,老师,圣人。

没有高人一等,低人一等的想法,就不会有“智力”可用。“ 智”中有什么?不同时代人的不同想法,通过积累而来的知识,用在生活中就有了智力问题。

过去人的想法形成的见解,当下人的想法形成的见解,未来人的想法形成的见解,会形成不同时代的文化知识,它没有唯一性,也没有标准性,由人的生命而来。

“民”是平凡之人,“利”是利万物(包含了人在内),“百倍”是不同的受益。

谁也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制灌输与任何人。本质生命具有独立自主性,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形成不同的见解,活出不同的人生。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仁”与“义”在道,天地之中,是“人”提出的思想,并不完全代表道与天地。如父母的思想,只能成为父母本人,子女的思想,只能成为子女。超出各自思想,用标准性,强加灌输,父母与子女就有了隔阂。

有了“隔阂”爱的不自然,孝的不自然,无法生出更大的情怀,叫做“慈”。

“道”与“天地”,是无情的存在,因为无情才能有情,平等对待自然万物众生。如,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先生提出“天下为公”,这种大公无私的情怀。

人需要的自由,是“心灵”自由。

“物质”自由,让人免受生存之苦,吃得饱,穿得暖,住得稳。当这些完成,“精神”的需求就出现了,人活一生,不可能单有生存的事,还有生活的事,叫活着。

简单活着,是被动活着的方式,会有违背心愿的选择。活着简单,是主动活着的方式,拥有自主选择权。

“活着”除了身体的饱暖,情感的需求,还有“内心”愉悦的事,生活幸福的事,精神丰富的事。

中国有句古话“饱暖思淫欲”。这里的“饱暖”并非单指基本生存问题,而是过于追逐物质层面的生活,人就会自我膨胀,就像物理反应,热胀冷缩,生发出邪淫与私欲。

“淫欲”带来的结果,个人风气不正,家风不正,社会风气不正。所带来负面,影响周边生活的人,偏离了道与德。由此,家道落破,事业滑坡,金钱损失,生命灾祸等等。

“个体”永远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是个大空间范围,这个范围是属于所有人,并不属于自己。

既然不属于自己,“个体”就没有自由使用与支配权,想怎样就怎样,一切以尊人而自尊的思想意识行为而活,如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下在天地之间,在道的自然运转中,人生活在天下这个大空间范围,就要遵守天地之道德,向天地学习,利万物,而不是害万物。

天地作用,遵从道的运行规律,无限给予万物所需,而不求回报。从本质上讲,人的肉身生命受制于天地,自然要效法天地的道德,不可任意妄为,妄自尊大。

人的自以为是,来自对道与天地认知不足,天地是万物与人的衣食父母,道是万物与人的思想源泉,万物是人的生存资源与生活的朋友。

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就是人的生存法门,生活宝藏生命价值。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无”的作用,提供方便之法。“有”的作用,提供方便之门。故,佛家文化说,世间有八万四千法门,来自生命有八万四千相。

可以想一下,人生境遇有八万四千生命与之相遇,都当成自己的老师,我们生发了多少方便之法,又开启了多少方便之门?

“王者教化万方,神者万方教化”。

王者之道,以王的思想意识行为,影响着万民的方方面面。而“神者”来自,一个平凡之人,把万方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当成老师,教化着自己。

人缺失“谦卑”之心,只看到“有”的作用,没看到“无”的作用。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用在人生中,当一个人生存艰难,生活困苦的时候,要向身边“有无”之人学习。物质贫困,像那些物质生活更好的人学习,他们如何丰富物质生活的,精神贫瘠,像那些精神富足生活更好的人学习,他们如何丰富精神生活的。

同样,一个人精神贫瘠与物质贫困的人,要先学无的妙用,生发出精神世界的丰富,自然物质丰富到来。本质,“有”从“无”生。

“无”有什么?思想与意识,生发出深根文化,让文化成为塑造自身生命价值的资源,成为物质生活的自然变现能力。如,艺术家、舞蹈家、音乐家、创作家、思想家、手工制作家等等。

让生命发生价值,才是真正有利于自己。“价值”的作用,就是服务社会人群,为人之所用。

自问一下,人的生活中,只有吃喝玩乐,打发时间,虚度空间的事,如何提供自身价值,没有价值怎么为人所用,不为人所用,何来物质生活丰富与精神世界饱满。

“贪念”于物质层面或者精神层面的单方人生,使生命并不完整。

人活着,有了肉身生命的健康,才有灵魂生命的健全。过度支配人身劳作,获取物质层面,是对肉身生命健康的无视;过度支配人心劳作,获取精神层面,是对灵魂生命健全的亵渎。道不允,天地不生,德不许,天地不养。

弄虚巧诈,就有了盗贼的心,强盗的作为,套路欺骗层出不穷。损人不利己的思想意识行为成为吹捧个人私利的大盗。盗亦有盗,人不要有巧利的心,觉得自己聪明,在更聪明的人手中就会栽跟头。

“物”的形成,来自五行相生,“物”的毁灭,来自五行相克。

一个事物发生与发展起来时,会用的人,利万物成就自己;不会用的人,害万物损自身。前者相生,后者相克。

“事物”包含了思想、意识、行为。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老子这句话,大了去。如工业文明的事物发生,站在人生存与生活一时的角度,是有利的,站在人生存与生活长远的角度,是有害的。

人的生存与生活,是物质与精神的平衡。没有自然界的万物存在,天地浑浊,万物灭绝,除了“人”自己存在,精神是贫瘠不堪,物质是匮乏不生。

天地之间是个大家园,人能存在,其它自然万物存在也是道中事,天之理,地之德。无视其它生命的生存与生活,就剥夺了作为生命的权力,作为“人”没有这个权。

自己惹的祸,自己担着;自己造的果,自己吃着;自己犯的错,自己改过。道的慈悲,天地的大爱,继续着。

此三言也,是对人的警醒。以为文未足,让人要不断提升自我生命认知,故令之有所属。认知到生命的多少,也就是不同人的人生,因果自受。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说完,以上三言的利害,指出天地万物与人自然和谐的好处。这里的“素”是本色,本质的含义。

“见素抱朴”,探索出生命本源,事物发生本质,就会拥抱大自然,趋向于简单朴素的生存之道。

“少私而寡欲”,认知生命本源,事物本质,自然私利之心不在,欲望越来越低。这是自然而然的生成。而不是“道德”的强制捆绑,因为人人能认知到生命诚可信,守道为尊,重德为贵的好处。

“绝学无忧”,回到简单朴素生存之道,圣智礼法的教条学问,起不了作用。起不了作用,人之生死就没有忧患可说,更没有可担心害怕的了。

老子《道德经》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大同世界,先让人学会认知“自己”的生命,然后认知“天道”法则,再然后认知“道”的运行规律。

道生一,无生有;一生二,有生阴阳;二生三,阴阳生阴中阳,阳生阴;三生万物,阴中阳,阳中阴,自然和谐生万物。

“认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如寻宝一样,对宝藏先有野心,然后是好奇心。在人生境遇中,从自身生命,生命中的人身上,不断探索出善恶,好坏,美丑,高低,贫富等等,产生对立的原因是什么?

让人内心痛苦,生存艰难,生活困顿。本质,人对自我生命认知短缺,内在匮乏生出的对立与我执,才是人生的课题。

“活着”不能光想光看结果,而是通过实践走好过程。如解数学方程式,需要几个步骤,一个一个化解,才能得出最后的答案。

人活着,主要是“心理”过程,促成了“行为”结果。而这个过程要通过“阴性”空间的意识与“阳性”空间的实践,没有意识问题的能力,就要花费时间与精力,通过人生境遇中的苦难来唤醒。

“苦难”并不是甜美的果实,而是从苦难中“醒来”,可以长出丰富的果实。

生活中,自然成熟与被催熟的蔬菜水果,哪个更让人接受,哪个更让人喜欢,哪个更好吃,人人自有答案。

自然成熟,需要时空的积累与沉淀,果实甜而美。被催熟,犹如农夫拔苗助长,一夜之间不复存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