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神武挂冠”隐茅山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又名宏景,南朝齐梁时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文学家和道教学者。

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世家望族。祖籍冀州平阳(今属河北省),汉末南渡迁居丹阳秣陵(今南京),祖上几代都有人在朝中做官。七世祖陶浚初为吴国徐陵(即今镇江)督,迁镇南大将军、封句容侯,食邑二千户。后任荆州牧。远祖陶谦为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曾祖陶兴公多才艺,为广晋县令。祖父陶隆曾是王府的参军,随宋孝武帝征伐有功,封晋安侯。父亲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被司徒建安王刘休仁辟为国侍郎,官至江夏孝昌相。

孝建三年(456 年),陶弘景诞生在东府城,其后,陶家置宅府城东南十八里白杨巷,今江宁区东山街道上坊社区北面一带。

幼年的陶弘景刻苦好学,《南史》说他“读书万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他智力超群,思维敏捷,“心如明镜,遇物便了”。17 岁时已是郡府中的小吏,23 岁时,齐高帝萧道成为相,引为诸王侍渎,后迁“奉朝请”,相当于秘书一样的官。28 岁时,诏拜左卫殿中将军。

陶弘景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在朝廷任职20 年,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永明十年(492 年),36 岁的陶弘景脱下朝服挂之神武门上,上表辞官,写下了著名的《解官表》。

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尧帝之时,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我为官已久,哪能留恋荣华富贵,所学也不是为了利禄。因此常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我这就要离开宫廷了,临行之际,不胜眷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闻说陶弘景辞官,朝廷内外,顿时哗然,满朝文武无不为之咋舌。

朝中的几位好友都来劝他。他笑着说:“功名富贵,过眼烟云,对这些我都看得很平淡!出家决心已定,诸位不必劝我。”

一个姓江的朋友是皇帝的外甥,说:“贤弟,你是不是觉得目前的位置委屈你的才学?不过确实也是这样,你才高八斗,将你放在那样的位置上放了那么久!真是委屈了你,我这就入宫去与皇上说话!”

陶弘景忙阻止说:“江兄误会了,我是那种人吗?官大官小我一点不在乎。”

齐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给予赏赐,赐帛十疋,烛二十梃。

陶弘景官虽然不大,名气却不小,人品学问朝中个个敬重,走的那天,“公卿相送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克道”,大小官员都来为他饯行,车马太多,十分拥挤,把道路都堵塞了。个个惊叹,都说这是自宋、齐两朝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陶弘景辞去官职,来到句容茅山,在山中采药济民,炼丹修身,著书立说,过着隐居的生活。

茅山有个华阳洞,又叫华阳洞天。陶弘景在山中筑馆居住,由这个洞名,自号“华阳隐居”。

陶弘景归隐之后,当时的东阳郡守沈约,因为敬佩他的志向与节操,多次写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

梁天监元年(502 年)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

陶弘景在为诸王子伴读的时候,萧衍便与陶弘景朝夕相处,交往甚密,萧衍知道陶弘景是一位有抱负、有才干的人物。萧衍起兵时,陶弘景派弟子戴猛之送信表示赞成,萧衍建国,议国号未定,陶弘景引图谶,称“梁是应运之符”。甚至萧衍梦圆时分的“开国大典”——南郊告天的日期,都是根据陶弘景的意见确定的。萧衍称帝之后,曾经说过“隐士中我最敬重陶弘景,士大夫中我最看重周弘正。”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但几次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

陶弘景隐居不仕, 梁武帝不理解他为何留恋深山,便下诏问他:“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意思是山中有什么值得你留恋,你为什么如此恋恋不舍,而不回来呢?陶弘景作《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是说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后屡加礼聘,陶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地在水边吃草,一牛带着金笼头,被人牵着鼻子拿着鞭子在赶。画上还有题诗:“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武帝见图便知其意,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

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句曲山请教,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加以指点。于是,朝廷与句曲山之间音信不断,书信来往不绝。《南史》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书信不停传递,使者车辆在途中一辆接一辆,可以远远地相互望见。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弘治句容县志》载:“陶弘景,秣陵人,读书万卷,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永明中挂冠神武门,入句曲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少与之游,及即位,征之,不出。凡有大事必咨询焉。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大同二年(536 年) 三月十二日,陶弘景在茅山仙逝,享年81 岁。梁武帝下诏,追赐他为“中散大夫”,谥号“贞白”。陶弘景的弟子遵照他的生前遗嘱,在雷平山为他只举行薄葬。《弘治句容县志》载:“梁陶居墓在县东南雷平山,墓前有石兽尚存。”

陶弘景在仪典、书法、文学、医学、天文、地理等诸方面都颇有建树,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代巨匠。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有《天文星算》《帝王年历》《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真灵位业图》《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补阙肘后百一方》《梦书》《效验施用药方》《服食草木杂药法》《断谷秘方》《消除三尺要法》《服气导引》《人间却灾患法》《集药诀》等,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遗留下来影响较大的有《真诰》《养性延命录》及《华阳陶隐居集》等。

《本草经集注》为陶弘景所著之医药学著作。陶弘景把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汇集总结,并从《名医别录》等魏晋以来本草著作中选取药物365 种,将《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增加到730 种,并一一予以订正、调整、分类注释,终成《本草经集注》一书。书中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分类,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被沿用千年。《本草经集注》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者,在本草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一直到《证类本草》,都是沿袭着《本草经集注》体系发展的,直至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以后,才代替了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陶弘景骈文《答谢中书书》清淡而精美,尽情赞美江南山水,茅岭风光。该文被选入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是六朝山水小品最杰出的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