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你还记得当年被BB机冠名的3条公交线路吗?
1994年,我国首批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公交线路在上海诞生,这是一场“跨界合作”,“国脉三线”奔驰在申城大街小巷,时光荏苒,线路几经调整。今天就一起回顾一下曾经的国脉126路、127路和128路的变迁史和部分著名地标,是否唤起了你的回忆?
1994年11月21日,上海国脉通信买断26路、127路、128路三条公交线路冠名权,分别冠以国脉126路、国脉127路、国脉128路。11月24日,在128路沪太新村终点站举行命名开通仪式。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批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公交线路在上海诞生了。
国脉126路
1960年
6月1日,新辟26路无轨电车全线通车,自海关(外滩)至徐家汇,线路全长7.9公里。自此开启了上海以无轨电车逐步淘汰有轨电车的计划。
1961年徐家汇终点站出站不久的26路SKD663型电车
1992年
1月15日,为配合淮海中路地铁施工,26路电车改道行驶:往海关方向经淮海中路、常熟路、长乐路、重庆中路、金陵路、龙门路、淮海中路;往徐家汇方向经淮海中路、嵩山路、金陵中路、金陵西路、重庆中路、长乐路、常熟路、淮海中路。
26路SK561GF型电车驶经长乐路
同年,为配合地铁徐家汇站施工,26路缩线至武康路。
1994年
1月26日,公交三电公司26路电车海关终点站调整至新开河(新开河北路)。
1994年武康路终点站处的26路SK561GF型电车
11月24日,26路被冠名改称“国脉126路”。
国脉126、127、128公交线路命名暨开通仪式(影像资料画面)
1995年
国庆前夕,126路电车西端终点站调整至虹桥路,沿途经过淮海西路、番禺路、虹桥路,不再前往徐家汇。
驶经长乐路锦江迪生商场前的26路SK562GP型电车
126路电车广告车票(张渊源、Sunflower (ÖBB)收藏)
1999年
淮海中路东段、淮海东路环境整治,拆除嵩山路至人民路段电车架空线,126路调整走向,改走金陵东路、金陵中路。
2004年
6月18日,巴士电车126路电车恢复为26路(此前已撤下“国脉”)。
恢复26路原名的SK5105GP型电车(朱达艺 摄)
26路SWB5105KGP-3型电车蓝窗款(刘祺 摄)
国脉127路
1982年
10月,公交汽车四场开通211路高峰公共汽车线,自延安东路外滩至延安西路凯旋路(另一支往淮海西路凯旋路),后延伸至水城路。
1991年
3月,211路调整为全日线,并更名127路。
1994年
10月20日,首批SK6972HE3型无人售票客车投入127路营运。
投入127路使用的首批SK6972HE3型无人售票客车
11月24日,127路正式更名“国脉127路”。
2002年
悄然撤下“国脉”,恢复原名127路。
延安东路上行驶的127路和隧道四线(李凯 摄)
2016年
7月26日,127路缩线为延安西路华山路至水城路仙霞路。
2017年
2月1日,127路再度缩线,线路自延安西路凯旋路至水城路仙霞路,并更名1251路。
12月28日,冠以副名“71路支线2”,可使用中运量71路公交专用车道。
国脉128路
1991年
10月11日,公交五汽公司开辟128路公共汽车线路,自南洋中学至沪太新村。
开通初期使用SK661F型公共汽车的128路(影像资料画面)
128路沪太新村新村路公交终点站
1994年
11月24日,128路更名“国脉128路”。
专为大桥线路设计制造的SK6113N型公共汽车投入国脉128路使用(影像资料画面)
国脉128路SK6115HP2-1型公共汽车(朱达艺 摄)
2002年
悄然撤下“国脉”,恢复原名128路。
国脉128路南洋中学下客站老站牌(朱达艺 摄)
2011年
为配合地铁12号线施工,128路调整南端终点站至瑞宁路龙华中路。
128路SWB6100V5(LV)型在沪太新村终点站(张渊源 摄)
2012年
9月1日,巴士二汽41路(龙华—天目东路)、巴士五汽128路(瑞宁路龙华中路—沪太新村)合并,保留巴士二汽41路,并调整起讫站为龙华至沪太新村。128路撤销。
上海是中国电信事业的起源地之一,自19世纪后期开办电报业务发展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时过境迁,“国脉三线”俱成往事,然而这些线路沿途经过的几个地点却留存至今,成为上海电信事业发展的见证。
大北电报公司
老上海爱多亚路上的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右二建筑物)
1869年,由丹麦商人在上海设立,为外商在华最大的电报公司。后与英商大东电报公司和美商太平洋电报公司,同为外商在华的三大电报公司。这三家公司在上海的机构,均租用外滩(今中山东一路)7号轮船招商局电报楼为总机关和发报房。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电报已成为上海的重要通讯工具,这四家主要的电报机构全部集中在一幢大楼里,甚为不便。1924年,大北电报公司购进爱多亚路外滩地基(今延安东路34号)自建大楼。该楼由新瑞和洋行打样设计,为7层钢架结构建筑,样式接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风格,以爱多亚路的正门为纵轴线,两侧形成对称,整幢大楼又以一层至二层、三层至六层、七层以上,分割成三个不同样式的横面,外墙以光洁的石块作贴面,并形成一种以横线为主的建筑外观,使整幢建筑显得典雅、匀称、协调、平稳。大楼除部分“大北”自用外,其余分租给大东电报公司和太平洋电报公司。1949年后,大北、大东、太平洋电报公司相继迁至国外。这里曾为上海市公交公司使用,现为上海电信博物馆所在地。楼前即71路终点站。
上海电报局
位于福州路四川中路转角的德国邮局原貌
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电报局,创办于1881年,当时租黄浦滩路(今中山东一路)招商局三层楼房为局址。早期主营官方电报业务,初创时仅有上海至天津一线,1908年后开始接通上海至南京、武汉、宁波等城市的电报线路。1917年8月原设在四川路福州路转角(今四川中路200号)的德国邮政局由招商局接管。不久,产权移交给电报局,遂对该建筑进行大修和改建,并增建电报房。1924年3月迁入新址。1925年又在小东门中华路和麦根路(今石门二路北段)设东西二分局。1927年始添置无线电报,并在1929年全面推广,于是与国内各地的电报业务增加。1934年,邮政、电报合设一局,于是上海邮局内也设立收报处。该年,上海计有收报处三十四家。后来,由于电报业务逐渐推向民用,营业日渐上升,原设机构已不能适应,于是在今人民路565号自建四层楼房,增设无线电报局。该建筑1949年后由房管部门管理,称电报大楼,现为第五批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电话公司和
西区电话交换所
华洋德律风公司中央交换所大话房内景
1898年,旅沪西侨集资建立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Shanghai Mutual Telephone Co.,Ltd.)。“德律风”即旧时对telephone一词的音译。该公司以投标方式获得公共租界电话工程及经营权。1900年1月,第一期电话安装工程完工,计装私人电话300台,公共电话50余处。为推广电话,该公司规定初装者不收费,并可免收电话费3个月。该公司初设在江西路(今江西中路),1910年拆除旧房重建新厦,新厦内设中央交换所,装置容量为一万号线的共电信号久磁呼唤制电话交换设备,此楼即后来的江西中路240号上海市电话局大楼。1929年初夏,由于该公司服务不良,被取消电话专营权,另行招标。1930年8月5日,该公司全部产业包括电话交换所7个、设备总容量30810门、用户26281线,折价1000万两被美商上海电话公司收买。这里成为美商上海电话公司中央交换所,以后又成为上海市电话局所在地。该大楼旧称德律风大楼,后称电话局大楼。这幢大楼是上海电信事业发展的见证。
上海电话公司西区交换所旧影
位于泰兴路230号的原美商上海电话公司西区电话交换所,1933年3月26日开通,设备容量为6000门。该建筑已列为市优秀历史建筑。
资料:上海市测绘院·图溯上海
编辑:陈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