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为清朝立下大功,受两朝皇帝厚待,为何死后被列入贰臣传?
文/格瓦拉同志
讲论明末清初历史时,洪承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这位明朝重要将领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由此深受皇太极、顺治帝的厚待,官至宰相。然而,作为清朝的大功臣,洪承畴死后并没有以正面形象被载入史册,而是被乾隆帝列入《贰臣传》当中(“贰臣”即叛徒、变节者),背负了无尽的骂名。那么,洪承畴究竟有怎样不平凡的一生?他为何死后遭此羞辱?
洪承畴剧照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考取进士,最初担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议。崇祯帝即位后不久,陕西发生持续数年的大饥荒,加之官府加征“三饷”、苛剥极深,因而迫使大量走投无路的农民造反。在官军作战屡屡失利的情况下,洪承畴以文官身份走上战场,并屡屡重创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可谓战绩显赫。
由于征剿农民军有功,洪承畴深受崇祯帝的青睐,在短短十余年时间里,便相继晋升为延绥巡抚、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进位太子太保,被崇祯帝倚为朝廷柱石。 在农民起义暂时走向低潮后,洪承畴又转换战场,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调任蓟辽总督,专司抵御清军侵袭的重任。
洪承畴到任之初,考虑到清军战斗力强悍、擅长野战的特点,短期内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因而制定出“步步立营、且战且守”的战术,跟对方大打消耗战,虽然没有取得大规模的军事胜利,却也开创不错的局面。然而,性情急躁的崇祯帝为尽快结束关外战事,以集中兵力镇压重新崛起的农民军,竟严令洪承畴出兵速战,结果导致他在松锦之战中兵败被俘,时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
皇太极画像
洪承畴被俘后,本打算绝食殉国,但架不住皇太极的温情攻势,最终还是变节投敌。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却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仅留在身边当参谋人员使用。清兵入关后,洪承畴因献策有功,被进拜为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颇受顺治帝和摄政王多尔衮的器重。
在消灭南明弘光小朝廷后,多尔衮鉴于江南百姓抗清运动风起云涌,便任命洪承畴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江南总督,负责经略江南各省。待江南平定后,洪承畴又奉命经略湖广、两广、云贵等地,在消灭南明有生力量、镇压各地反清义军活动中,立下“汗马功劳”。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洪承畴的帮助,清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将会大大延长,搞不好还会出现南北朝的局面。
顺治帝画像
清军平定云南后,南明永历帝逃往缅甸,洪承畴因不愿背负追杀故主的骂名,于是以年老体衰为由上书请求回京,并得到清廷的同意。翌年(1660年),洪承畴正式返京,并继续担任宰辅。顺治帝驾崩后,洪承畴虽然留任大学士,但由于顾命大臣鳌拜的排挤,最终只好自请致仕,时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4年后,洪承畴病死于家中,终年73岁。
就功绩而论,洪承畴堪称清朝的大功臣,然而他为爱新觉罗家奉献一生,最终换回来的却是无尽的屈辱与嘲讽。在恳请退休时,洪承畴满以为凭借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就算不能封王,至少也能得到一个侯爵,然而康熙帝却只赏给他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低级爵位,跟获封王爵的吴三桂、尚可喜等人真可谓有天壤之别。不仅如此,在洪承畴去世几十年后,他的名字更是被乾隆帝列入《贰臣传》,背负上无穷的骂名。
康熙帝画像
其实,清朝对待洪承畴的态度之所以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跟其统治策略的转变有很大关系。入关之初,满族的人数不到汉人的百分之一,清廷对能否顺利地夺取、统治中国并没有把握,为此,只能用高官显爵来笼络以洪承畴为首的明朝降臣集团,让他们为朝廷死心蹋地的卖命。然而,等到天下一统、海晏河清后,坐稳江山的爱新觉罗家自然再也用不着这帮降臣,一脚踢开自然在情理之中。
而到了乾隆帝时期,清廷为凸显自己的正统地位,便把儒家重视纲常伦纪、维护思想大一统的体系发扬光大开来,向整个社会灌输无条件效忠君主、舍身报国的学说,在这种情况下,对前明遗臣的褒贬自然便成为题中之义。对于洪承畴们来讲,他们虽然为清朝立下大功,但毕竟有投敌卖国的道德污点,把他们打入“贰臣”名单中,对于扶正世道人心、维护伦理纲常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乾隆帝画像
关于这一点,乾隆帝曾有过十分明确的说明。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在把洪承畴、祖大寿等明朝降臣列为“贰臣”名单时,曾讲道:“我朝定鼎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祖大寿、李永芳等。在胜国虽为不忠于主,在本朝则为宣力之臣,特命入于贰臣传之甲编。其进退无据,谬托保身,如钱谦益、龚鼎孳、冯铨诸人,则列入乙编。以昭褒贬之公。”
由此,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洪承畴,在死后并没有以正面形象载入史册,反而成为千夫所指的“贰臣”,堪称“一失足成千古恨”。若洪承畴地下有知,是否会为自己当初没有选择殉国而深感懊悔呢?
参考书目:《明史》、《清史稿》、《清高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