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中来,到文中去——论赋体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文学的体裁大致可以分成'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文心雕龙·总术》)两种。在韵文之中,诗歌与辞赋是主要的代表性文类。两千多年来,在不同时代的社会土壤里,都生长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花朵。汉赋同晋书、唐诗、宋词、元曲、散文、明清小说一道,共同组成了蔚为壮观的中华文化艺术长廊。

赋体的出现仅晚于诗歌,是较早的文学体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赋在不同时空,均有精彩纷呈的表现。在不同时空,赋的演化脉络清晰,特征鲜明,在赋的王国里争奇斗艳,成为壮观亮丽的一道风景。
一、辞赋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非诗非文,亦诗亦文。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有韵文体,属于独立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文,它讲韵,讲对仗;说它是诗,它铺陈直叙。晋代陆机作《文赋》,明确了诗与赋的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意思是说,诗抒发感情要绮丽细腻;赋铺陈事物要清晰明朗。

陆柬之书《文赋》

2、“不歌而诵”。《汉书·艺文志》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 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不能歌,只能朗诵。汉代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间而流传,人们遂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 。赋虽然和诗一样讲究韵律,但赋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

3、铺采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文”,一指赋的写作技巧,即铺陈直叙,不取比兴;二指语言特点,即文辞华丽;“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表明赋的写作手段和写作目的。“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就是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

(二)艺术特征

1、声律。赋亦诗亦文,在体制上要求必须押韵。赋的押韵不像诗那么严格,有的一句一押,有的隔句一押,有的三四句或四五句一押。最基本的是隔句相押,《诗经》、《楚辞》的手法是相近的。无须一韵到底,也可以平仄兼押,也可以换韵。有的大赋,像左思的《三都赋》、庾信的《哀江南赋》,换韵竟达几十次。换韵的方法,有的与内容段落相一致。如江淹的《别赋》,许多段是一韵到底,换韵则另起一段。

2、句式。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排比句和对偶句在不同时期的运用特色,成为区分不同赋体的主要参照。

排比句,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铺排同一类事务。汉赋往往用多句排比。如《阿房宫赋》中:“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极尽铺陈之能事。

文征明书《阿房宫赋》册页局部

对偶句在赋中的运用,也是赋体文学的一大特色。汉赋中很少用对偶。比较早用对偶句的是西汉王褒的《洞箫赋》。即使有一些对句,也不限于四六对,也不回避同字对。如扬雄《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鴈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 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均有较为精工的对仗。到了魏晋,赋中偶句越来越多,如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六朝赋中的骈偶,往往全篇都是四字对和六字对,而且尽可能避免同字对。如江淹《别赋》:“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櫂容舆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特别是庾信的《哀江南赋》,三千三百余言,除开头或过渡有少量散句之外,全文都是对仗,而且形式多样,巧于变化,令人叹为观止。唐代继承六朝遗风,凡作赋皆有对句。

3、写作特色。一是最讲究辞采,以达到典雅和精美的艺术效果。赋的文采主要通过排比、对仗句来表现,这也是区别于散文之处。写作赋体作品对文人是个考验。左思作万言《三都赋》时,精心构思,字勘句酌,历时十年乃成,后又得皇甫谧作序,由是文重于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二是是铺张扬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言:“赋者,铺也。” 铺叙、夸张、渲染乃赋体特征。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通过“铺采摛文”的夸张手法,写出了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语、花木、珠玉、宫馆等景物,以及皇上在上林苑中大规模田猎的逸乐情状,所以刘勰说此赋“繁类以成绝”。赋体的这一特征,对诗文都有影响。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写木兰替父从军做准备时:“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木兰荣归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都是有意的铺排,烘托气氛。《岳阳楼记》中写不同天气对“迁客骚人”心情影响时,也是一番铺排:“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三是善用典故。用典一是古人的写作习惯;二是用典可以用较少的字表达更多的含义,使赋的语言更加精炼;三是借典故表达某种情感,比如用“李广难封”来表达仕途不遇的苦闷;最后就是显摆自己的学识,证明作者读书多。江淹的《别赋》和虞信的《春赋》,把典故融化在句子里。庾信的《哀江南赋》,用典就有一百多处,可谓空前绝后,让人不服都不行。

4、写作内容。赋属于韵文,适合用赋来表达的主题,远没有散文宽泛,多局限于写景,或借景抒情、或借景明理。如司马相如、扬雄的一些大赋,像《上林赋》、《长杨赋》都通过繁多的景物描写,渲染出汉代京都苑囿的空前盛况和帝王田猎的奢靡豪华。

二、辞赋演化趋势

(一)从诗中来,到文中去。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

赋的演化,先是从诗中来。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颂之流亚”。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骚赋的特征与诗为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分类,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

辞赋在不同时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为不同的面目,但并不相互彻底取代。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骈赋、律赋侧重抒情与辞采,就声律方面看,近于诗而远于文。

赋的最终演化,是到文中去。一是向骈文方向靠拢。二是向散文方向发展。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文赋则结构松散,句式灵便,从文面看,近于文远于诗。

(二)辞赋各体演化都有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也是改革创新的过程。从战国到北宋,这一千多年,是赋体文学明显演化时期。宋以后只是一些枝节上的演化,并没有独立形成赋体文学的新形式。每种赋体的起始点不同,至今有的经过千年演化,有的经过两千年以上的演化。骚体赋和文体赋,从先秦到清代源流不断; 骈体赋从六朝诞生,历经唐、宋、元明清;律体赋始于唐朝,在以后各代都有所表现。

每一种赋体,都有所发展,都有自己的子系统。后一种赋体都是对前一种赋体的继承和发展。如文体赋,在不同时期都有时代特征。先秦(屈原,《卜居》、《渔父》、荀赋、宋玉)―汉代大赋—汉末小赋—六朝文体小赋—唐朝仿汉大赋、文体小赋—宋朝仿汉大赋、一般文体赋、欧苏新文体赋—元明清文体赋。

(三)同一时代,辞赋各体共存,百花齐放,各呈其彩。汉代辞赋有三种基本形式。诗体赋,四言为主,隔句用韵,篇幅较小,盖由《诗经》演变而来,是诗的散体化;骚体赋,形式与楚辞大体相同,乃由楚民歌演变而来抒情性强;散体赋,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韵散结合,以体物为主,排比铺陈,多以问答体形式展开描写,辞藻富丽,篇幅庞大。

宋代时文人辈出的时代,除了诗词等艺术形式,骚赋、文赋、律赋等赋体在宋代也被发扬光大。在骚体赋中,有大量“兮”字的骚体,也有无“兮”字骚体,更有以“辞”、“篇”、“操”为名,形同歌行的骚体;在文体赋中,有仿汉文体大赋。首尾是文,中间乃赋。如苏门学士张耒的《大礼庆成赋》。 一般文体小赋,更有欧苏式新文体赋。如张耒《秋风赋》、苏轼《赤壁赋》,黄庭坚《苦笋赋》皆属此类。

苏轼书《赤壁赋》局部

(四) 宋代以后,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五种赋体都有所发展。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虽兴盛流行于不同时代,但宋以后就衰竭了。但因各种赋体均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特色,所以,后世文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赋体。清代赋家侯心斋说:“今之作者,遇大典礼或用古赋(包括文赋和骈赋);言情适志之作或杂用骚赋、文赋;考试所用皆律赋也。”(程祥栋编《东湖草堂赋钞》初集卷首) 唐代以后现存赋作的数量来考察,律赋却是留存数量最多的一种赋体。

2、根据个人爱好,写作不同的赋体。宋代骈体赋除具备骈体赋注重对偶、用典、声律、辞藻的一般特征外,或篇幅短小,或与律赋相近,或与文赋相近。如黄庭坚的《放目亭赋》、《刘明仲墨竹赋》,各呈其彩。

米芾书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拓片

(五)古文运动对赋体文学的改造,使之焕发新生机。汉代以前的赋,生动活泼。经历六朝至唐的形式上的固化,内容渐趋空洞,走上了程式化、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歧途。唐代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文人,掀起变革文风的潮流,横扫靡靡浮艳的文风。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等人,把古文运动推向了新的高度。所以,才有文赋的回归。

辞赋分类、演化及其特点

有按赋体总体特征为主分类,如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即把骚赋和汉赋都归于古赋;清代赋学家陆葇编《历朝赋格》,林联桂编《见星庐赋话》,都是采取三分法。即骚赋体、文赋体、骈赋体。想必是把汉赋和唐宋时期的文赋,都归于文赋;把六朝时期的俳赋和唐朝的律赋都归于骈赋。

有按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赋体为主,分为五类,即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骚体赋和文体赋是从先秦战国到汉代形成的文体,骈体赋是六朝形成的文体,律赋是唐代形成的文体,文赋是宋代形成的文体。五种赋体依次演化,脉络清晰。此种分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一)骚赋的特点。“一曰骚赋体。夫子删诗,楚独无风。后数百年,屈子乃作《离骚》。骚者,诗之变,赋之祖也。后人尊之曰经,而效其体者,又未尝不以为赋。”从汉贾谊之《旱云赋》至明陶望龄之《述志赋》、伍士隆之《惜士不遇赋》之类,皆属此体。

文征明书《离骚》局部

骚赋为楚辞体,体制未定,乃诗向赋之过渡。战国荀况《赋篇》首次以赋名篇。当时的代表人物是荀卿、屈原和宋玉。

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很大。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二)汉赋的特点。汉赋,亦称古赋、大赋、辞赋。从楚辞发展而来,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 兴起并盛行于两汉时期。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长扬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以及左思的《三都赋》等。其特点为:

1、篇幅较长,体制宏伟,结构严密,气象壮阔。动辄两三千言,或者四五千言,乃至近万言,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颇有一种“包括宇宙,总览人物”之风貌。

2、 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凡铺排扬厉处多用整齐对称的骈语,叙述和提顿的地方常用散句。例如扬雄《解嘲》就是用主客的两次问答组成,全篇基本上押韵,但也有不押韵的地方。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用子虚和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对话组成,两篇赋的首尾部分都是不押韵的散文,《上林赋》中间主要部分还有一些不押韵的地方。

3、 喜用典故、生僻字和双音叠韵词,文辞艰涩。 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所批评的“坏怪”“字林”,正是汉代赋家用词的风尚。因此曹植说:“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读者非师傅不能析其词,非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字隐。”

4、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这是继承了《诗经》《楚辞》的句式,但还有许多长句。例如扬雄《解嘲》: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则悂矣。有作叔孙通仪于夏殷之时,则惑矣。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乖矣。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许、史之间,则狂矣。长句在《诗经》《楚辞》中是没有的。

5、 内容多为描写宫苑游观,大都名邑,出猎气魄等。典型的汉赋是宫廷文学,其内容多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宫室苑囿的宏丽,水陆物产的丰饶,帝王生活的奢侈等等 。作者常于结尾处显示讽喻之意,以表明作赋的主旨,但往往是“劝百讽一”,适得其反。

(三)骈赋的特点。骈赋,又称俳赋、六朝赋。在大赋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骈赋体。骈四俪六之谓也。此格自屈、宋、相如,略开其端,后遂有全用比偶者。浸淫于六朝,绚烂极矣。唐人以后,联四六,限八音,协韵谐声,严于铢两;比如画家之有界画勾拈,不得专取泼墨淡远为能品也。”代表作如陆机的《文赋》,江淹的《恨赋》、《别赋》,南朝刘宋鲍照的《芜城赋》,徐陵的《鸳鸯赋》,庾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其特点为:

1 、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和大赋相比,则少有铺陈文物、堆砌难字僻词的现象,重视对情景的描述,像左思《三都赋》那样的长篇大赋是很少的。

2、句式上广泛用骈比,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呈现出较多的诗体美和音乐美。文辞华美,对仗工稳,韵律和谐,多以骈四俪六为节奏单元;辞藻绮丽,以连缀丽藻雅词为谋篇根本。孙梅《四六丛话》说:“左(左思)陆(陆机)以下,渐趋整炼,益事妍华,古赋一变而为骈赋。江(淹)鲍(照)虎步于前,金声玉振;徐(陵)庾(信)鸿骞于后,绣错绮交。固非古音之洋洋,未如律体之靡靡也。 ”骈赋的形成,受骈文的影响很大。一改赋体文学的排比句,吸取了骈文的对偶句。以形式美冲淡了古赋的自由美。

王献之书《洛神赋》局部

(四)律赋的特点。律赋大约形成在唐中宗时期,为唐宋时科举考试用试体赋,是一种专用赋体。 “律”,是指格律,也就是作赋须严格遵守对仗、声律的要求,和写格律诗相似。律赋束缚作者的创造性 ,失去了文学性,和明清时的“八股文”差不多。

1、律赋作为应试文体,由考官命题,要求开端就要扣题,词旨既显豁,又不浅露。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试《日五色赋》,李成则以“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开篇点题,为时人所称,一跃而成为状元。

2、字数在四百字以内。李调元在《赋话》中说:“唐时律赋,字数定限,鲜有过四百者。”如王启的《江南春赋》只有361字。

3、韵式限用八韵。例如,唐代李昂《旗赋》以“风曰云野军国清肃”为韵,宋代范仲淹《金在镕赋》以“金在良冶求铸成器”为韵。

4、平仄限制。宋代王铚《四六话序》说:“唐天宝十二载,使诏举人策问,外试诗赋各一首,于是八韵律赋始盛。”李调元《赋话》说:“唐人赋韵,有云次用韵者,始依次递用,否则任以己意行之。晚唐作者,取音节之谐畅,往往以一平一仄相间而出。 宋人则篇篇顺叙,鲜有颠倒错综者矣。”

5、追求对仗工整,律赋比骈赋有过之而无不及。

(五)文赋。林联桂曰,文赋体'以其句栉字比,藻饰音谐,而疏古之气一往而深,有近乎文故也。' 因整体上接近散文,所以叫文赋。宋代的文赋是赋体文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回归,因而有人把唐宋以后的赋和汉赋合称古赋。周荀卿《礼赋》、宋玉《风赋》至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已开文赋的先声,宋代文赋代表人物有欧阳修、苏轼、杨万里、范成大等。文赋特点为:

1、在形式上一反骈赋和律赋在对偶、用韵方面的限制,强调像散文那样无拘无束,自由挥洒。句式不刻意追求对偶,逐渐以散代骈,参差错落,但并不完全排斥对偶,有时也在运用这种形式。如欧阳修《秋声赋》中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句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文赋也同样用韵,但押韵比较自由,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就有十二次换韵。通篇贯穿散文气息,清新流畅。

2、结构别致,议论纷呈,不再一味地重视铺排和藻饰,辞采典故,可作散文来欣赏。这在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杨万里的《浯溪赋》,范成大的《馆娃宫赋》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赵孟頫书《秋声赋》局部

四、题外话

(一)在文化艺术上,唐朝是物极必反的分水岭。书法上,篆书秦朝是高峰,隶书汉朝是高峰,行书晋代是高峰,草书和楷书唐朝是高峰。从书法风格上,晋尚韵、唐尚法。宋代的文人没法超越,很头疼,那就随便写吧,苏、黄、米、蔡几个大腕写得不错,后人名之曰:宋尚意。

诗歌从屈原开始,一路歌来,唐诗又达到了高峰。宋代的文人很难超越,很头疼,那就填词吧,结果词填得特别好,婉约的、豪放的,应有尽有,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标签。

赋虽然比诗歌出现较晚,到了宋代,也让历代文人写了上千年,啥样风格的都有了。宋代文人在赋上的腾挪的空间很有限,于是,乘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东风,对律赋进行改革,恢复到汉赋的格局,才出现了新文赋。

越往后,艺术形式越多。后代文人要想在各种形式上都有所作为,是十分不易的。所幸,有宋一代有一大批文化超级大腕,对唐代的文学艺术样式均有所承接和发展。如果是成吉思汗、忽必烈们接了大唐,这些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草原汉子,无论如何是弄不出宋词和文赋的。

(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绝不是虚言。由于中华历史连绵,才人辈出,使得中华艺术不但门类齐全,而且每一种艺术门类都经历了长期演化发展,名家佳作众多,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引人自豪,滋润万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