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藏作品](5314)科特派扶智+扶技 曾经无人问津的特色产业又火了
科特派扶智+扶技 曾经无人问津的特色产业又火了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 讯 员 吴建新 周良梅
全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茶园喜获丰收 受访者供图
福建省福安市葡萄种植面积7万多亩,是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被誉为“南国葡萄之乡”。图为丰收的象环村葡萄园。受访者供图福建省宁德市把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在水产、茶业、食用菌等八大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拘一格选认科特派,推动特色产业扶贫。初冬时节,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松罗的花猪试验基地山林中,放养着一群野花猪,它们吃青草野菜、喝山泉水,过着“纯天然”的生活。作为闽东地区生猪生产的当家品种,“福安花猪”也曾一度无人问津。宁德市科技特派员、市农科所教授级高级畜牧师王金宝团队,通过培育花猪新品种,让产业焕发了“第二春”。松罗村村民郑建全就是这一特色产业的受益者,从几头种猪起步,他如今养了逾百头花猪,年收入数十万元。“刚开始养殖没有经验,走过一些弯路。多亏了王金宝老师一路技术指导。”他说。“近30年来,宁德市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把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在水产、茶业、食用菌等八大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拘一格选认科特派,推动特色产业扶贫。在福安赛岐、福鼎太姥山等特色产业强镇,更是出现了贫困户‘家家一亩葡萄园、户户一丘白茶林’的带动效应,为走出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发展样板。”宁德市科技局副局长冯宏达说。葡萄名村产值从零到十亿元初冬时节,繁忙的葡萄季早已结束,但福安市果农谢善明依然忙个不停,他正忙着向福建省科特派、福安市农业科教站站长张富民学习电商经验。“我现在种了30亩葡萄,年收入达30多万元。”谢善明笑言,他打心眼儿里感谢张站长。2000年,谢善明种植的3亩葡萄,因病害严重,几乎颗粒无收。后来在张富民的精心指导下,他采用标准化控产栽培、专用套袋等多项技术,实现平均亩产值增加了3000元至8000元。如今,福安市享有“南国葡萄之乡”美誉,象环葡萄更是名声在外。然而,20世纪中期的象环村,因为高温多雨的气候,被认为是一个不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2003年,张富民带领团队走村入户,向果农传授避雨栽培等新技术。村民们发现套袋种植的葡萄病虫害少,个大饱满、甜度高,实现了当年种植,次年就投产上市。在指导果农栽培过程中,张富民总结出山地优质葡萄“计划生育”等田间操作要领。虽然留果少了,但果园品质提升了,收入反而增加了。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村种植葡萄。从一颗葡萄到一个产业,产值从零到十亿元……在张富民的大力推广下,象环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名村,并向周边村庄辐射。如今,福安葡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全市3.2万农户从事葡萄生产,产量和面积占福建省的60%以上,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面积最大、规模连片、生产规范的葡萄生产基地。冯宏达认为,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宁德科特派结合各地特色产业发展定位,持续拓展产业扶贫覆盖面,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发展、稳定增收。定制茶园让贫困户当上股东在宁德市寿宁县下党村的扶贫定制茶园里,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数十个摄像头从种植到采摘、从加工制作到成品包装等全程摄像,实现“茶园到茶杯”全程可视可追溯。“现在茶叶不愁没人要了。”谈到茶叶销售,当地村民们底气十足。而在这过程中,福建省科特派黄福生无疑是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位于闽东大山深处的下党乡,有着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2015年,黄福生带着技术专家来到下党村。“这里拥有3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销售渠道不畅,当地每亩茶业的产值只有2300元左右,比宁德其他产茶区低了近3成。”黄福生说。如何提高茶叶品质、价格,做出特色?黄福生与村里致富带头人、村两委等开启了“头脑风暴”。于是,这一“点石成金”的创意——全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下乡的味道”项目孕育而生。2015年2月,依托下党村茶产业成立的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产业扶贫提供“造血”功能。接着,下党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原来一家一户零散茶园,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由合作社科学调度统一种植,动员爱心企业或企业家认购茶园,引入专业公司推广与销售,实现多方共赢。如今,带有浓浓地方特色的“下乡的味道”茶叶品牌走红了大江南北。村民的茶叶由过去每亩产值不足3000元上涨到了8000元左右,2017年,该村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扶贫定制茶园模式已被选入全国12个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下党村55岁贫困户王道全通过在茶厂打工和加入定制茶园项目中来获取收益,家庭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拨一些钱、修一条路,改变一点村貌,这是传统驻村帮扶模式。而脱贫攻坚应重在‘扶智’和‘扶技’,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科特派的注入,为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创造良好条件。”宁德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李连楷说。新技术新品种催生产业新动能“2019年,黑皮鸡枞菌收益达20万元。”福鼎市赤溪村委会主任吴贻国说,得益于宁德市科特派周秦福的指导,原是技术小白的他,现在也能“上阵”指导村民种植技术。30年前的赤溪村,是全国“扶贫第一村”,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多年来,周秦福推动赤溪村走上产业扶贫之路,菇农亲切地称为“阿福哥”。根据赤溪村的地理位置和现有的自然条件,周秦福为之计划安排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和方案,自主研发“黑皮鸡枞大棚高产栽培技术”在该村推广生产,创建了赤溪村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同时,周秦福开办起“农民田间学校”,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为菇农讲解黑皮鸡枞大棚高产栽培等技术知识;组织外地营销大户到场座谈指导,帮助农户寻找产品销路,推广种植黑皮鸡枞30多亩,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2万元。作为“草根专家”的周秦福,虽然退休在即,但仍抓紧时间研发鹿茸菇和中国美味蘑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试验,预计今年底可批量生产,该成果有望填补福建省技术空白。从“阿福哥”那里学习一身本领的同时,吴贻国也没忘记自己“领头雁”的身份。他不仅聘请村里6名相对困难的群众到种植基地务工,解决他们的就业难、收入低问题。同时,在试种成功后,他还积极引导村民加入黑皮鸡枞菌种植产业,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在闽东,像黄福生、张富民、周秦福这样的科特派还有很多,他们凭借知识和技术,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带活一个产业、带富一方农民。”据李连楷介绍,今年,宁德市已选派303名市级科特派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帮助引进新品种180个,推广新技术168个,举办培训183场次,培训农民9150人次,带动农户7461户。(《科技日报》2020年12月15日第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