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了他来了!贼叉的数学书要出了!
最近一直忙着统稿。
公众号上的数学教育文章写到现在,已经积累了一些了,集结成册可能会更方便大家阅读。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多少有点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感觉。还是先让大家看个前言吧:)
为什么要写一本这样奇怪的数学书?
这本书并不是写给那些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的中小学生的,而是写给那些焦虑到只能手足无措地看着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的中小学生的家长的。
贩卖焦虑,多么令人痛恨的一个词,但是涉及到娃的教育问题,有几个家长能不焦虑,又有几个敢不焦虑?
作为一个知(bu)名(yao)的(lian)数学工作者,我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这些家长缓解一下这样的焦虑。
现在的中小学生家长和他们的父辈相比,文化素质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面对小学初中的数学题的时候,他们可以披挂上阵,斩敌马前,而且有着极强的辅导意愿——从网上令人爆笑的家长辅导作业视频就可以看见,老父亲老母亲重拾当年课本的现象比比皆是。
同样也是这些视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很多家长不会教。
当我们看到老父亲老母亲们因为教不会娃而涕泪交加乃至歇斯底里的表现时,必然会心生同情,同时兔死狐悲之感油然而生:他们的今天会不会就是我的明天?
自古以来有一种说法,再牛的师父也得易子而教,因为孩子对家长没有对老师的那种敬畏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的,但也并不绝对。
如果你统计一下各省历年的高考状元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中有很大比例是出身自教师家庭。家长的潜移默化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会教和不会教看起来还是有些差别的。
所以这是我写本书的一个目的:教那些想教自己孩子的家长怎么教数学。
另外的目的?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经常会听见老师这样讲:
这个东西等你们到了高中就会了;这个东西你们初中应该已经学过了;这个你们小学老师没教过你们么?
等等等等。
这些三不管的内容简直就像解放前几个省交界处的土匪一般凶残,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很容易被轻轻带过。最典型的就是一元高次多项式,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一元高次多项式的解法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但是奇怪的是出题的时候大家都能想起它来。诸如这样的内容或者技巧其实还有不少,特别是在计算方面——高中数学老师默认学生都是过关的。
这哪儿成啊。
所以我想把这些三不管地带给管一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每个阶段的衔接上顺畅一些,平滑一些。
当然,除了技术之外,还有一些理念上的东西也希望和大家做个探讨,这里随便提几点。
做数学教育那么多年,有很多朋友来咨询诸如哪个培训班好,哪个老师好,什么时候该学什么之类问题。
讲道理,哪个机构好,哪个机构不好,哪个老师好,哪个老师不好,哪个阶段该学什么这个真的是相对的。
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因材施教的道理,到今天仍然适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娃,自控能力相当差,外界的影响占了很大的因素。所谓的好老师、差老师,那也只是统计意义下的,具体到个人我真的没法建议。在初中特别是小学阶段衡量一个老师的标准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娃对老师的喜欢程度。如果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他就能听得进学得进,不喜欢就是白搭,不管你是教授甚至院士都没用。所以这个问题以后真的没必要再问其他人,没人能给出答案,只有试过才知道。如果一个老师没什么名字,但是娃就是喜欢,说什么听什么,对娃而言那就是好老师。所谓众口难调,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就是这个道理。名气大的老师适合娃的可能性当然会高一些,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至于什么阶段该学什么,还是要看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以周围最顶尖孩子为参照来要求自己孩子,无论对家长还是娃都是一种虐待,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再好的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也是照顾不过来的,但是你可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并不止是一句情话,在孩子的升学路上,这句话简直就是孩子学习进步的不竭动力。再反过来想想,如果夫妻两个人都管不好一个孩子,你觉得哪个老师的精力分成四十乃至五十份之后还能比你更加上心?
至于说让很多家长色变的奥数问题,顺便安利一下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如果为了升学要学奥数,建议最早从四年级开始:孩子是这块料,四年级也学得出来;不是那块料,太小的时候就毁了学习数学兴趣,那以后真的就很难救回来。但是一些培养兴趣的活儿可以从读小学就开始做起来。比如数独、算24之类的数字游戏。至于初高中奥数,如果不是为了自主招生需求的话,也确实没必要学。如果要学,也尽量在不影响或者较少影响其他科目成绩的前提下进行。
总之,我的目标是教会你们树立比较正确的数学教育理念以及怎么教娃学数学,并且告诉你们在什么阶段该掌握什么,什么内容重要,这个比直接教娃效果要好,毕竟虎妈虎爸才是熊孩子进步最大的动力(好像有哪里不对)……
最后再狠狠自夸一下,也许读完了这本书,能有助于提升你们找老师的品味,回头不至于那么容易被培训机构忽悠,能更好地甄别什么是好的数学老师,什么是糟糕的数学老师。总而言之就是希望能帮助到在数学苦海里曾经翻腾过十多年以为上岸了发现扑通又回去了的家长们。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就忽悠瘸了很多人:画线法计算乘法。嗯,完全没用,比列算式还麻烦,无非就是个噱头。早在我国古代用算筹计算乘法就是这个样子。读了本书就不那么容易被骗了。
总之,希望能对在苦海翻腾中的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