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四十七)

我们知道,相比较于楷书的静态,行书是一种动态性书法,它既要有继承楷书结体“平正”的一面,更要有破楷书结体“平正”的一面,最终呈现出行书的“动态之美”,其变化更是千变万化。

而针对行书的章法,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方在谋篇布白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自由度。从疏密关系上看,行书它的疏密关系总体上要保持一种和谐的效果,字的大小没有对比,点画粗细、长短、曲直没有对比,字距之间没有对比,行与行之间没有对比,在对比中求和谐,求统一,在统一中体现变化,变又要在法的允许范围之内,突兀和粗糙都在犯忌之中。

另一方面,在结体关系的处理上,行书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奇或正、或疏或密、或虚或实、或开或合、或收或放,都可因势生形,巧作处理;在笔势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字尽势不尽、行尽势不尽。

行书的气势要求是承上启下,波澜起伏,神完气足,生意无穷。大凡一幅好的行书作品,在章法的处理上,一定是非常夺人眼目的,一定是非常富有韵味的,富有情趣的,富有生意的。

直线贯气

贯通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重要技巧,古代书家在实践中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直线贯气即是其中的一种。在篆书、隶书、楷书的章法布局中,因其字距匀等、字字独立,在章法上主要追求整齐美和装饰美,虽然也能够以静显动,但动态的表现力还是很有限的。它们也十分讲究字与字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但依赖的手段是不多的。

就其纵向而言,就是使各字的平衡中轴线保持在同一条垂线上,在横向上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两条线成了正书章法安排的生命线,这两条生命线使正书的章法变成一个有意味的整体。行书章法中的直线贯气法,就是对正书纵向平衡中轴线的继承,它使各字的中轴线在纵向上保持在同一条垂线上,并保持行距相等、行线平行。这是一条无形而又有形的心理意识上的线,书家让所有的字的用笔和结构都在这条线上进行“变奏”,使整幅作品形成平湖腾细浪般的境界。

一、字的轴线与行的轴线

所谓字的轴线是指经过字的重心,把该字分成平均两部分的直线,如图中的第二行我们给各字画出了它们的轴线,它能表示出字的运动趋向。

行的运动线是指参考字的轴线,用一条曲线来表示一行中字的运动变化,如上图第四行我们用绿线来表示行的运动线。

上图第三行是把字的轴线调整后,行的运动线呈现直线的效果,如果不是字的大小有变化的话,这样真的是如古人所说“字如算子”了。

二、一行中单字的外轮廓变化及行的外轮廓变化

我们给一行中各字画出它们的外轮廓,发现一行中并非字字都是长方形的方块字,而是多个形状各异的美妙的图形串联成一行的。

给一行字画出它们的行外轮廓线,我们发现一行字的外轮廓呈现起伏变化的曲线,这都要靠创造性的对单字进行收放伸缩、大小错落、疏密对比等来处理变化。

三、线的变化

从《箧中帖》我们可以看出字数不多的一件作品中,线有长短粗细、枯润浓淡等变化,如果说《兰亭》前后可以划分出三四部分不同但变化很微妙的线质,那《祭侄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线质对比。粗线给人厚实、沉稳,细线则是灵动飘逸;圆线温润,方笔则见凌角;长线舒展,短线利落;浓墨晕化,枯笔飞白......作品一气呵成,这些线有机结合,看似随意,实为巧安排。行书难,难在有法有情,自然而然,方为佳作,当然如能如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最妙,那是可遇不可求。至于风格、个性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了。

四、墨的变化

我们从《箧中帖》看出墨的变化:如果我们把字理解成强弱不同的墨点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件书法作品中墨点的丰富的变化、巧妙分布,一行中强弱墨点参差分布,行与行有变化,有如五线谱上动人的音符;古人在有意无意中,粘一次墨,写几字,直到墨枯,再粘再写,这样通过墨色变化,暗示出一种流动、时间延续、情感变化;墨的变化的另一层意思是书家有意使用不同浓淡的墨色来配合笔、纸写出不同美感的行书作品,如米芾的《值雨帖》用枯墨,效果完全不同于《箧中帖》。

五、书写速度的变化

从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三行的书写速度慢,倒数的二三行应该是行笔如飞,杀纸更见痛快,最后一行来来个跳跃,老米每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创造性表现,如《致彦和国士》后几行枯笔作书,何其怪,何其狂,何其妙!

虽然很多人不承认楷书的基础作用,认为隶书、篆书一样可以作为学习书法的入门字体,但是不得不承认以楷书入门,并且由楷书过渡到行书的人,在当今仍然是大多数。

不过,由楷书过渡到行书,虽然能够轻松的处理结构和用笔,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处理不好行书的章法。由楷书入门学习行书,处理不好章法,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1、楷书的章法比较固定,横成行、竖成列,标准而整齐,书写的时候只需要叠好格子就可以了,有的纸甚至直接就印好了格子,不需要单独花很多的心思去处理章法。

而写行书就不一样了,行书不能画格子,字体的大小、长短、粗细也不一样,不可能像楷书一样,有着规范的标准,更多的考书写经验来处理章法,习惯了楷书的一板一眼,真的很难适应行书的章法。

这也是很多楷书名家写不好行书的主要原因,长时间练习楷书,使他们的用笔和章法习惯固化,很难突破。

2、从楷书过渡到行书,处理不好章法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处理墨法。

在行书里,墨法是调整章法的一个重要的方式,通过用墨调整字体的大小、粗细,让整体章法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感觉,这才是高明的行书。

但是,很多朋友写好了楷书,却写不好行书的虚实,主要原因在于实好写,虚难写。楷书不需要太多的墨色变化,大部分楷书只需要把墨写实就可以了,有时候枯笔在楷书里就是一种毛病。

所以有些朋友,一个字写到中间,甚至都去蘸一下墨,觉得毛笔不听使唤,甚至会写一笔蘸一次墨。即使在楷书里面也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养成这样的习惯,楷书都写不好,更不要说去写行书了。

教你一招解决:别老蘸墨啊

行书需要你一笔写完一个字,甚至是一行字,这样才可以产生自然的虚实变化,产生行书的节奏感,写一笔蘸一次墨,无论写行书还是楷书都是大忌,不仅影响书写的速度,还直接影响书法的连贯性和自然性。

很多时候,我教学生写行书就是这样,所有的学生只用一个砚台,每人只蘸一次墨,然后我就把砚台藏起来,让学生用这蘸的一次墨去写,直到把墨写干为止。

我觉得你也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方法,教你一招解决,在阳台写字,可以把墨盒或者砚台放到厨房,把墨写干再去蘸,重复几天,就可以改变习惯性笔笔蘸墨的习惯了。

(0)

相关推荐

  • 齐麟|以《吴镇诗》为例浅析赵之谦碑帖融合的书写精神

    吴徵画悲盦小像 摘要 赵之谦(1829-1884),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㧑叔,号悲盦.梅盦.无闷等.赵之谦天禀瑰异,两岁便能提笔作字,读书过目成诵十七岁求 ...

  • 简析行书基本技法

    行书,又称"行押书",也称"藁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楷书稍加连贯,点画略带呼应,就是行书.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比草书容易识认,所以是应用最广的 ...

  • 张志庆——王羲之《丧乱帖》艺术解析

    张志庆,1971生于山东即墨.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廊坊市文联主席,廊坊 ...

  •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临摹解析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因曾在后汉任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又因其为避祸而"佯狂",世人也称其为"杨风子""杨疯子".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 一 百零四)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 一 百零四)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九十四)

    节奏是一个既古又新的概念.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节奏的较早记载开始,节奏概念已经有上千年的使用史.<礼记·乐记>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八十四)

    一幅书法作品犹如一幅画,有色之处是画,无色之处也是画;同理,有字处有结构,无字处也有结构.有字之处,谓之"黑",无字之处,谓之"白",处理好通篇黑白关系,是章法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四)

    内容与形式是艺术创作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艺术创作中,把内容放在主体的观点占大多数;而把形式作为艺术创作至为重要位置的观点也同样影响很多艺术家. 情感与形式的表现是所有艺术中最根本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四十九)

         书法美通过形式要素表达.本文对古人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中对墨法的理解和运用梳理,从而阐释书法墨法与笔法.字形与章法三者的关系,旨在从书法形式美的体系中看墨法的作用.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作字之初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四十六)

    由于汉碑隶书均非墨迹,所以无以窥见其用墨技巧,而清人隶书则极注重用墨的变化,枯涩湿润相映成趣,所以我们在学习隶书时,即从汉碑入手,兼学汉代墨迹,同时选学清人书作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传统的隶书中集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四十五)

    首先孙过庭从宏观方面对章法中的布局做了明确要求:"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是"中和之美"的真实体现,道出了草书章法形式美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四十四)

    隶之脉,也就是说我们来理一理隶书的的脉络,隶书的发展史,隶书的发展脉络.我们讲篆书的时候已经说过了,篆书的发展脉络是比较简单的,隶书的发展脉络也是比较简单的,不是很复杂.我归结了四句话:起于秦,兴于汉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四十三)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说过:"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画禅室随笔>)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指出:"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