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枫桥夜泊》教学片段

《枫桥夜泊》教学片段:体味诗词的语言奥秘
师:同学们,有人称,张继那一夜,是不朽的失眠。没有那一夜的失眠,就没有《枫桥夜泊》。没有《枫桥夜泊》,写愁绪的诗歌,将会失去一半的色彩。这首诗,又哪个字或词写得特别巧妙呢?请你读一读,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分享。
反馈:
生:乌鸦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是属于不太吉利的。在这样的夜里,听见乌鸦啼叫,也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生:“霜”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霜满天”用得好,此刻,诗人的心情就像这满天冰冷的霜一样。
生:姑苏城外的“外”字也用得特别好。“外”字说明了作者在郊外,虽然看不见城内的景象,但可以想象,城内一定是温暖繁华的,而作者此刻身在城外,他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外人。
生:“夜半钟声”也用得特别巧妙。夜半,说明了诗人张继没有睡意,在这样安静的夜晚,又听见钟声,就显得特别幽怨。
生:“江枫”“渔火”本是秋天里暖色调的景物,与第一句的“月落”“霜”“乌啼”等冷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此刻,作者却完全没有欣赏的意愿,只有满怀的愁绪,更突出了他的孤独。
生:“到客船”的“客”字,也用得好。“客”字,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他只是这姑苏城的匆匆过客而已。
师:也许,不仅是姑苏城的过客,更是这人世间的匆匆过客。
师:一般情况下,寺庙,在中国是有着“清净之地”的含义的。此刻,张继就在寒山寺畔的枫桥,他的内心能清净吗?
生:不能。
师:是啊,对未来的迷茫,对家国的忧思,对羁旅的辛劳,让张继在这样的月落乌啼的夜里,显得无比落寞与孤独。这首诗,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哪怕他只有这样一首,也足以在唐朝星辉璀璨的诗坛上立足。
师:不过,也有人说,乌啼,并非指乌鸦啼叫,而是指姑苏城外的乌啼山,“愁眠”也并非指愁绪满心无法入睡,而是指姑苏城外的“愁眠山”。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急,课后,你还可以去找一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
思考:这首诗,编排在统编教材五上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作为一个例子,这首诗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上,确实有过人之处。不过,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如此经典,一定还有其他奥秘。
都说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选用的景物皆为平常,但融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寂寞清冷的图像。有什么奥秘?去字里行间寻找。读着读着,读出了万千景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样景物,都勾连得如此巧妙,诗人内心的情愫,除了一个“愁”字,更有那景语在无声传递。
在品读中,学生知道抓住一个字,一个词,一处景,去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体味诗歌的语言魅力,也是一种诗意的解读啊。

(每日遇见这一路的树,就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总想停下来,看一眼,再看一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