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宋]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〇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据宋岳珂《桯史》记载,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知镇江府,刘过亦至镇江。刘过《龙洲集》中有《沁园春·送辛幼安(按,辛弃疾字幼安)弟赴桂林官》词曰:“天下稼轩,文章有弟,看来未迟。正三齐盗起,两河民散,势倾上国,泛泛如杯。猛士云飞,边人灰灭,机会之来人共知。何为者,望桂林西去,一骑星驰。”所谓“辛幼安弟”或许就是辛茂嘉。所述金国内乱,北伐机会到来的政治形势,也与开禧初相合,当即作于此年。辛弃疾此词或亦同时之作,是年词人六十六岁。据辛词中所描写的节令,时在春夏之交。
“茂嘉”,词人的族弟,生平事迹不详。
“十二”,辛茂嘉在堂兄弟中的排行。
“鹈鴂”,暮春时节啼鸣的一种鸟,与杜鹃相类。
“杜鹃”,相传是失去了王位的古蜀国国君杜宇死后魂魄所化。见旧题汉扬雄《蜀王本纪》。
“实两种”,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鸟。
“离骚补注”,南宋洪兴祖所撰《楚辞补注》中,对屈原《离骚》所作的“补注”。《楚辞》是中国第一部辞赋总集,汉刘向编。原收战国楚屈原、宋玉及汉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16篇。东汉王逸增入己作《九思》,遂成17篇。因其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色彩,故名《楚辞》。王逸《楚辞章句》是《楚辞》的第一个注本。洪兴祖对王逸注作了较多的补充,故名《补注》。
“鹧鸪”,鸟名。羽毛黑白相杂。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地。古人将其鸣声象拟为“行不得也哥哥”。
“声住”,叫声停止。
“声切”,叫声急切。
“苦”,程度副词,很、甚。
“芳菲都歇”,指百花凋零。
“算”,估计。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用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远嫁匈奴事。晋石崇《王明君辞序》说:汉代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皇帝“令琵琶马上作乐(奏乐),以慰其道路之思”。送王昭君远嫁匈奴,想必也是这样。
“关塞黑”,杜甫《梦李白》诗曰:“魂返关塞黑。”黑,指天地昏暗。
“翠辇”,用翠鸟羽毛装饰的宫中小车。
“金阙”,指皇帝居住的宫殿。
“更长门”句,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废居长门宫(冷宫)。见《汉书·外戚传》。
“燕燕”,《诗经·邶风·燕燕》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毛《传》说此诗乃“卫庄姜送归妾也”。《左传》隐公三年、四年载:卫庄公夫人庄姜无子,以庄公妾陈国女子戴妫所生子完为己子。庄公薨,完继位,即桓公。后来,庄公与另一名宠妾所生子,亦即桓公的异母弟州吁政变,杀桓公,庄姜乃不得不将戴妫送回陈国。
“将军”,指汉武帝时名将李陵。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陵率五千兵士与匈奴八万人作战,杀伤匈奴万余人,终因寡不敌众,败降匈奴。
“身名裂”,身败名裂。
“河梁”,河上的桥。
“故人”,指苏武。
“长绝”,永别。
“向河梁”二句,汉代苏武出使匈奴,遭扣留,历经磨难而坚贞不屈,十九年后方被放还。李陵置酒饯别苏武,有“异域之人,壹别永绝”之语。见《汉书·苏武传》。又,旧题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其三曰:“携手上河梁,游子欲何之。”
“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境内。
“萧萧”,形容风声。
“衣冠似雪”,衣帽皆白如雪。
“壮士”,指荆轲。
“彻”,结束。
“易水”三句,《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使荆轲谋刺秦王,临行,太子丹及宾客皆白衣冠,在易水边相送。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还”,如果,倘若。
“如许恨”,这么多的恨。
“啼血”,杜鹃鸟啼声悲切,喙上又有血红色的斑点,故有此说。白居易《琵琶行》曰:“杜鹃啼血猿哀鸣。”
“谁共我,醉明月”二句是说,茂嘉弟离去后,谁与我一道在明月下畅饮,一醉方休呢?
本篇押用同一部入声韵,韵脚分别是“鴂”“切”“歇”“别”“阙”“妾”“裂”“绝”“雪”“彻”“血”“月”。
此词采用了南朝梁江淹《别赋》《恨赋》、唐李白《拟恨赋》的作法,集取历史上一系列典型的离别恨事,联缀成文,藉以表达自己与族弟分袂的惆怅。所胪列的那些故事,除“别”“恨”这两个关键词外,彼此之间再也没有其它的逻辑关联。但由于作者气魄大,才情高,笔力扛鼎,故能挥洒自如,做到浑然一体,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