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要自己走。也只能自己走……|觉察日记22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2年,个案累积2000小时
1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后来书名也译作《流浪者之歌》。讲的是一个印度青年悉达多成长、悟道的故事。
这本书的悉达多并不是佛陀本人,但和佛陀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从小生活在很深厚的修道家庭里,自己也很有悟性,在求道的道路上一直走着。在同龄人中是佼佼者,也有很多追随者。
后来他开始离开家族,带着一个小伙伴戈文达,走上了自己的求道之路。各种各样的方式都尝试过,比如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坚持苦行僧的修行方式。他跟自己的各种欲望作斗争,跟身体的有限性和需求、欲求作斗争。过了几年,他放弃了。因为,他发现,与身体斗争,战胜欲望,并不会让自己平安。
于是,他放弃了在苦行僧群体的精进和名望,继续往前走,寻道去了。
后来,他和戈文达听到很多人谈到了佛陀。于是,他们也来到了佛陀的身边,见到了他。
他们都被佛陀真正悟道后的样子震慑住了!他们也非常坚信:这就是他们所追求的悟道!
后来,悉达多有机会跟佛陀有了一次对话,对他帮助也非常大。
但是,没过多久,悉达多就决定离开佛陀,继续往前了。
但是他的小伙伴戈文达,觉得佛陀已经就是最终极的样子了,为什么还要去其他地方寻找?他想说服悉达多留在佛陀身边学习,悉达多拒绝了。后来,戈文达就留下了。
悉达多为什么要拒绝呢?
因为,尽管他如此深知,佛陀真的悟道了,但那是佛陀的悟道,不是他的悟道。就算是他跟着佛陀,也无法复制佛陀的路。
他,要走的,是自己的路。
于是,他和戈文达·分道扬镳了。戈文达决定留在佛陀身边。
后来,悉达多经历、体验了很多,最后在一条河上当摆渡船夫的过程中开悟了。
而当他多年后再偶然遇到戈文达,戈文达却还困在某个阶段,无法突破。他们都认出了彼此,戈文达也非常肯定:悉达多已经悟道了。
2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所以很推荐小伙伴们多读几遍。但最有感触的,还是悉达多遇到佛陀后的选择,他认同佛陀,但不跟随佛陀。他知道,他的路,只能自己去走。
在书籍《爱和美渐次显现——王敬伟深度身心疗愈》这本书的《印象王敬伟(二)——只是脸上常带笑容》这篇文章里,也详细介绍了王敬伟老师的成长经历。
他在企业呆过,在学校呆过,在心理治疗领域呆过,也在密宗里呆了6年,跟在师父旁边,潜心修行。
最后他还是发现,想要依赖谁,想要在外面寻找,一定是不会成功的。“在离开宗教团体的那一刻,他彻底地觉悟到:心外求法是求不到的。以前希望能找到一位大师,教自己某个方法,自己就能断烦恼,原来都是在外求。‘只有老实地探索自己这颗心才是正途’”。
这样的理念,在王敬伟老师的工作坊里,也不断被提及。他不断让我们意识到:没有捷径,也没有大师。他做的,只是陪伴我们去走自己的路。他可能可以推一把,拉一把,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去走。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关卡,真的是看我们的愿心、决心。
我们有很多咨询师,都跟着王敬伟老师学习宽恕疗愈。有时候一些个案,我们做了一段时间,就会想要转介给王老师。觉得老师会做的更精进,对个案效果会更好。
但其实,我们还有一个部分心思。就是依赖老师,觉得自己不行,还是由老师出马吧。
后来有一次,有人跟老师哭诉:老师啊,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行啊!
老师笑着说:只要不要想着把个案转给我就能行了。
哈哈,老师真的是一语中的。这句话当时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我自己本人大学学了四年心理学,09年遇见王敬伟老师以后,可以说完全潜心跟着学习宽恕疗愈。但说实话,也因为觉得王敬伟老师是一棵大树,所以一直抱着不撒手。
十年过去了。
2019年开始,我也感受到了很多瓶颈。因为依赖,所以我自己的智识好像一直都打不开。所以,从19年开始,我真的决定全面转个方向,不再只是组织和安排课程,而是开始自己的专业实践。虽然过去我也实践,但是心态上还是不太一样。过去更多还是躲在巨大羽翼下的试探,可以就往前一些,觉得不行就赶紧缩回来。
19年开始,我就决定自己走这条路。也开始了另一个层面的成长和实践。
王敬伟老师变成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支持,我慢慢开始走上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一年多的实践,真的让我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深刻和精进。不断验证了过去积累的感悟和理论,也让这些感悟和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呈现。
被卡住的时候,我还是会继续求助老师或者同伴,但,这种在实践中的学习真的比原来的纸上谈兵现实、浑厚了很多。
有时候被安排到的个案,也让我非常有压力。但在一次又一次回到自己身上的过程中,真的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成长很多。而且,当自己投入去做的时候,也会一直保持在一个“在”的状态。做完一个个案,自己也会不断琢磨,甚至经常在开车或者其它任何时刻,关于个案的蛛丝马迹都会跳跃、浮现出来。
这样的状况,确实在我过去的很多年都是没有体验到的。
所以,还是要自己去走,才能自然铺开一条不一样的路。
(图:Vianditya Dewanata)
4
咨询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其实也在慢慢教会来访者成为独立、有力量的人。
很多来访者,求助的时候真的特别需要咨询师稳定的支持。所以,在前期,我们需要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提供支持。就像是来访者的拐杖,陪着ta去走人生的路。
但,慢慢地,我们也要提供很多机会,或者说实验,让来访者自己在生活中去尝试和感受来自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不断审视和来访者的关系,看看这根拐杖是否剥夺了他们早已恢复的健康双腿的力量。
拐杖毕竟不属于来访者,该舍弃的时候自然就要舍弃。
也许下一次还会需要,那就等下一次时继续求助,继续使用。
路,要自己走。
5
实际上,当一个人真的进入关系,进入婚姻,成为父母,其实也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
当然,有些人进入亲密关系,其实是转换另一个人来依赖而已。但只要是依赖的亲密关系,就很难持续深入,更多的是恐惧和抓取。
要想建立好的亲密关系,自己必须先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
亲子关系就更是了。成为父母,就有了父母的责任与承担。照顾孩子,除了现实生活层面,更是从心理层面,意识到,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我有成年人的资源和力量照顾和支持孩子。
其实每个人在意识或者潜意识的层面都会知道进入关系,成为父母意味着什么。
如果一直进入不了关系,或者不想/不敢/无法生育,也许,还是自己有一个部分,并不想真正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但,不管我们如何推脱逃避,我们自己该走的路,也还是要自己走。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