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文化,解字“风”与“雨”
在语言当中,“风”和“雨”经常一起使用,今日我们就来看一看关于“风雨”的那些知识。
“风”最初没有自己的字形,在甲骨文中是借用“凤”的字形,写成
等形状。有的文字学家认为,这种借用纯粹是因为二者读音接近,而没有意义上的关联;但也有文字学家认为,凤鸟振翅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因此,借用“凤”的字形来表示“风”这样一种难以刻画的形象,这包含了古人对风产生过程的理解。
后来,“风”和“凤”的字形逐渐区别开。最晚到了小篆时期,“风”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字形。
“风”从一开始就是指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与我们今天对“风”基本意思的理解并无二致。恶劣的大风天气跟过量或不足的降水一样,都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伤害,因此,古人对刮风现象非常重视。通过对商代甲骨卜辞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那时候的人对风已经有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能够初步区分风力大小,并且对大风给农业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有了认识。比方说,在甲骨卜辞中有“其遘大风”“今日不风”之类的说法,这是当时人对大风天气的占卜和预测。
民间的习惯像风一样流行,影响到一大片区域,因此,“风”发展出风俗、风气等意思。风土、民风、移风易俗等词语中的“风”就是这样来的。再比如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其中的“风”也是“风俗”的意思。
再进一步,民歌、民谣当中反映了民间风俗,因此,“风”也被用来指民歌、民谣等。正如宋代朱熹《诗集传·国风一》所言:“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古代十五国民歌的汇编。
《汉书·艺文志》:“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其中的“风”指的也是民歌、民谣等诗歌形式。现在,我们仍然使用的“采风”一词,既可以指搜集民歌,也可以指了解、体验民风民情。
消息像风一样传播,因此,“风”还可以指传播出来的消息,比如通风报信、闻风而动等。然而,有的消息虽然流传很广,却无凭无据,像风一样,一吹而过,所以,“风”有时也表示“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之类的意思,比如风闻、风言风语等。
《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把小人比作草,而把君子的言行比作能使草偃仰的风。也就是说,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后来,“风”就被用来比喻君子的言行作风,例如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风采、风度、风范等词语中“风”的意思应源于此。
跟“雨”一样,“风”曾经也可以表示动作意义,即“(风)吹”。还是汉代刘向《说苑·贵德》中的那一句:“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其中,第二个“风”跟第二个“雨”用法类似。因此,“风”也可以比喻教育、感化。例如《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再如《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以上两句中的“风”字都有教育、感化之义。在表示这类动作意义时,“风”应该读成fèng。
明代画家戴进(字文进)绘《山雨欲来风满楼》
“风”现在作为部首使用。以“风”为部首的字大都跟“风”义有关。例如:“飒”和“飕”都形容风声,“飓”指“飓风”,“飚”指“暴风”,“飘”本来指的是“旋风”“暴风”,现在主要表示“随风摇动或飞扬”等意思。
一年四季,风吹不断。既有“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有“秋风萧瑟天气凉”,更有“朔风劲且哀”。风雨历练,成就人生,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雨”在甲骨文中写成
等形状,字形让人一目了然,表现的是雨点下落的情形。至于上面的横线,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它表示高空的云层。许慎《说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也就是说,“雨”最初指的是从云层中降下的水滴,即“雨水”。例如《诗经·小雅·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大意是,茂盛的黍苗茁壮生长,雨水及时地滋润它们。
许慎紧接着又说:“一象天,冂象云,水零其间也。”这是从“雨”的篆书字形出发做出的解释。实际上,在“雨”的甲骨文字形中,就有上面多出一横的写法,而从小篆开始,这样的写法基本上被固定下来。小篆之后的“雨”,上面一横表示天,对于此种观点一般争议不大。
其实,“雨”字中无论是甲骨文字形上面被视为云层的横线,还是小篆字形上面被视为天的一横,都意在表现雨水的由来,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
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雨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二十四节气中就有“雨水”和“谷雨”两个节气跟降雨有关。古人对“雨”的重视和认知反映在他们对不同程度降雨的说法里面。例如《尔雅·释天》记载:“暴雨谓之冻,小雨谓之霡霂,久雨谓之淫。”南朝梁元帝萧绎《纂要》也有记载:“疾雨曰骤雨,徐雨曰零雨,雨久曰苦雨,亦曰愁霖。”
“雨”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还可以从古代诗词中窥见一斑。自古以来,跟“雨”有关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好雨知时节”“小楼一夜听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大概每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随口吟出几句。
“雨”又从指“雨水”发展出表示“下雨”的意思。例如《荀子·天论》:“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雩是古代求雨的祭祀活动。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下不下雨跟祭祀祈雨活动没有直接关系。
“雨”还从“下雨”之义进一步发展出表示“雪或其他较小物体降落”的意思。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的“雨雪”是下雪的意思。再如《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致意思是说,古代仓颉造字的时候,天上像下雨一样下粮食,晚上还有鬼哭。这段文字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了文字的产生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引发的巨大冲击力。
雨水滋润万物,因此,“雨”也被用来比喻润泽、教化。例如汉代刘向《说苑·贵德》中的名句:“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句中的第二个“雨”字正是这种用法。师长的谆谆教导就像适合草木生长的和风好雨一样。现在,人们用“春风化雨”一词来比喻良好的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雨”在表示“下(雨、雪等)”“润泽”“教化”这类意思时,读yù,而不读yǔ。
“雨”在古代还常常被用来比喻朋友。这是因为,杜甫曾在《秋述》一文中写道:“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意思是说,以前,即使下雨,宾客也来,而现在一下雨就不来了。后来,人们就用“旧雨”指代老朋友、故人,用“今雨”指代新交的朋友。例如宋代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人情旧雨非今雨,老境增年是减年。”宋代张炎《长亭怨》:“故人何许?浑忘了江南旧雨。”清代钱谦益《八月初二日渡淮》:“关心旧雨还今雨,回首长亭复短亭。”这些诗词中的“旧雨”和“今雨”分别指的是故友和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