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联创作的步骤之章法

章法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有章法,篇章才完整、紧密、和谐,中心意思才鲜明突出;无章法,就会凌乱、松散、残缺,不成篇章,中心意思不明,甚至不知所云。一般而言,写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精辟的论述,不仅适用于诗赋骈等文体,自然也是对联的创作理论根据和美学原则。古人对章法的理解,从来就有:“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无定法,以古为法,以今为意”的说法(袁枚语)。古人的这一理论,从辩证唯物法的角度去道破真谛。如一旦形成陈规的章法,便会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
  
  然一切事物又都有其规律性,对联还是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一般认为,对联的创作理论及美学原则多遵循诗赋骈句,根据总结,对联基本章法简介如下:
  
  1、即对又联
  
  对联的基本章法,是又对又联。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对联的基本章法,完全合乎哲学上对立统一的规律。
  
  对联章法跟分上下片的词有相似之处,上下联内容不宜重复雷同,来回纠缠,应各有所侧重,分工合作。
  
  上下联分工,根据所写对象而有各种情况:
  
  (1)、写景状物
  
  景物有空间状态、时间状态。空间有远近、上下、前后、大小等。时间有朝暮、昼夜、冬春、今昔等。另有动静、声色、常具体对象来说,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变等不同状况。就具体对象来说,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建筑物中有楼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关于景物对立的两面无穷无尽。上下联可以这样分工,如一写空间状态,一写时间状态;一写远,一写近;一写声,一写色;一写泉,一写石;一写楼,一写亭;一写眼前实景,一写想像或从前的虚景,来共同表现景物的特征。
  
  例如九龙青山禅院联:
  
  十里松杉围古寺;
  百重云水绕青山。
  
  上联写近景、静景,将自然景观与千年禅寺结合起来,显得宁静肃穆。下联写远景、动景,四面云雾缭绕,无限空阔,水环波涌,使青山很有气势。上下联就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使云水松杉环绕的青山禅院超凡拔俗,气象万千。
  
  又如济南趵突泉联:
  
  平地忽堆三尺雪;
  四时长吼半空雷。
  
  上联写泉冲波溅浪的形状,下联写泉流的巨大声响,一色一声相对;色是“平地”的色,声是春夏秋冬“四时”的声,空间与时间又相对。
  
  (2)、写人叙事
  
  上下联的分工和各自侧重点,可以一说别人,一说自己;一写事,一抒怀;一实,一虚。同是说别人,上下联可以分别写品德与事功,或品德与才学,事功与生活,公与私,言与行,文与武,喜与恶,有与无,得与失,今与昔,生前与死后,现在与未来等。同是写人文事,上下联可以分别诗与文,经与史,词与赋,书与画,诗文与书画,琴与棋,师授与友评等。
  
  例如唐景崧(一说丘逢甲)撰台湾郑成功祠联:
  
  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全联赞颂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事功,上下联仍有分工。上联写他前一段抗清,下联写他后一段驱夷,即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一是“撑持旧山河”,一是“开辟新世界”;一重在过去,一重在影响未来;上联赞扬他的功绩,下联提出对后辈的希望:对郑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颂扬。
  
  又如邓颖超贺冯玉祥六十寿联:
  
  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
  反帝反封建,不挠不屈见襟期。
  
  冯玉祥(1882-1948),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反对帝制和张勋复辟,响应北伐,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骂投降派;平时也写诗文,通俗易懂。此联上联概括他的文笔,下联赞颂他的历史劝绩和精神气质,一“文”一“武”。全联主要反映和赞颂冯玉祥豁达的性格,不断追求真理和爱国救国的襟怀。
  
  主题是上下联的交汇点、接轨处,是上下联联接的纽带。写作对联,如能把握主题,切合题意,上下联各有侧重,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又对又联。
  
  2、起承转结
  
  起承转结(合),本是诗文的章法,对于对联,有参考价值。
  
  绝句诗每首四句,依次是起、承、转、结。对联中的二句联,全联四句,也可以这样看。例如朱元璋赠徐达联:
  
  破虏平蛮,(起)功贯古今名第一;(承)
  出将入相,(转)才兼文武世无双。(结)
  
  诗的结构艺术,讲究“起如爆竹,结如撞钟”。对联也是这样。开头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如爆竹震响,引入注目。此联开头就很好,舍去许多次要的不写,直以“破虏平蛮”开始。接着,承以“功贯古今名第一”。此两句,概括了徐达在打天下时创建的不朽功绩,南平陈友谅、方国珍诸部,北取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又经略西北,所向无敌。下联首句,相当绝句的第三句,该“转”了,没有继续写他的武功,而是从武功转向文治,从开国前转向开国后,“出将入相”,很轻灵地转了方向。绝句的“转”,往往决定一首诗的高下成败。对联也像这样,下联开头好,与上联的对立面找得准、找得好,此联就可望成功。“转、结”实际上也是“起、承”关系。因为“出将入相”,所以用“才兼文武”来承接。最后,“世无双”三字,遥应上联的“名第一”。结句浓重的一笔,使徐达这位开国功臣的形象更加伟岸、鲜明和饱满,余音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全联二句的对联,自然不可能完全具备起、承、转、结,离首即尾,只有起、结。上联起,就担负了“起、承”的双重任务;下联结,就担负了“转、结”的双重任务。上联必须起好,下联必须结好。如清廖鸿熙题桂林独秀峰联:
  
  撑天凌日月;(起)
  插地震山河。(结)
  
  独秀峰孤峰独峙,唐诗人有“擎天一柱在南州”的描述,峰上刻有“南天一柱”的大榜书。本联以极其精炼的语言,赞美这南天一柱的非凡气势。起,确如爆竹,结,如撞洪钟。虽然只二句,却意思完整,篇章完美。
  
  全联超过四句的对联,也可以注意起、承、转、结。例如清臧乃用撰辽宁千山祖越寺联:
  
  水界辽河,山通华表,(起)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承)
  千峰拔地,万符朝天,(转)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结)
  
  上联起始,写千山形势,西北是辽河平原,东与华表山相连,景象阔大。接着,以历史文化相承。此山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建佛寺道观,明清两代极为兴盛,康熙、乾隆帝和不少官宦人士都曾来此游览,点出千山是“东都胜迹”。下联写在寺院所看到千山的具体形状和气势,由山暗转到寺,接着再写山寺四时阴暗景色,由此寺联想到观世音菩萨所在的南海,表明山寺与南海佛法相通。以此作结,表明此寺的庄严神圣,不同一般,言已尽而意未穷。《三藏圣教序》云:“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这里是注法雨于北疆,连慈云于南海,结尾由实入虚,启人遐思,甚妙。
  
  中长联,半联相对完整,自有起、承、转、结。如上边千山祖越寺联,半联四句,上联“水界辽河”是起,“山通华表”是承,“历数代毓秀钟灵”是转,“真乃东都胜迹”是结。下联照此类推。
  
  对于长联,尤须注意全联和半联的层次结构,注意全联和半联的起、承、转、结;否则阅读抓不住要领,写作显得芜杂凌乱。孙髯所撰大观楼长联,情文并茂,在章法上也足堪为法。试看联文: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起)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承)高人雅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转)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秋杨柳。(结)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起)把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承)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幕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转)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结)
  
  上联写滇池风景,“喜茫茫空阔无边”,下联叙云南历史,“叹滚滚英雄谁在”,由空间转向时间,由“喜“转入“叹”,全联有起、承、转、结,章法谨严。半联自成篇章,井然有序。上联起如横空出世,“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气势非凡。承接着写个人见广阔滇池的兴奋和喜悦,不禁解开衣襟,掀起头巾,进而想到滇池的四围环境,隐约看到东面的金马山、西边的碧鸡山、北面的蛇山、南面的白鹤山,仿佛在奔腾、飞翔、行走。再看湖面、堤岸,小岛沙洲,蓬松的杨柳,茂密的蘋蒿芦苇,翠鸟翻飞,霞光灿烂,自然想到“选胜登临”,这是行文的“转”。“莫孤(辜)负”以下四个自对句,写湖外、湖岸、湖里有代表性的美景作结。半联一气呵成,令读者如亲临滇池,不胜欣喜。下联,以“数千年往事”起,顿时给人以苍茫深沉的历史感。接着慨叹,用“想”领起四个自对句,表述历史事件:汉武帝令练水军,以讨伐洱海夷人;唐代唐九征军大败吐蕃,在祥云县建铁柱以纪功;宋太祖手挥饰物玉斧,在地图上划定西南国界;元忽必烈率部乘皮筏渡金沙江,统一云南全境。“伟烈丰功”,承上启下,开始行文的“转”,意思说功业不能长存,繁华迅即衰残。“只赢得”以下四个自对句,以悲凉的景色作结,加深感叹的气氛和浓度,情余言外。全联多处自对,语言整练,大开大合,一气流注,承转自然,起结精工。
  但还是有一家之言,谓诗法之“起、承、转、合”。
  
  对于楹联,上四点是否可行呢?笔者认为:短联不必苛求,一些长联,不妨可以借鉴。因此,懂得一些作诗章法,是做好对联的关键所在。请看徐达为故邸撰写一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地有舜日尧天。
  
  上联前两句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中化出,由此引发对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发思古之幽情。此为大处着笔,给读者展开一副风云迭起,辽远壮丽的景象;下联则从小处点墨,从小见大,错落有序,使人观之有物、闻之有声,感情贴切,一“问”一“看”使得起、承、转、合十分得体,叹为观止矣。
  
  总之,对联的章法,要应用灵活,要求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无章法可言的,也很少写出较好的对联。
  
  章法,是篇章结构的方法。
  诗词文章有章法,对联也有章法。
  
  3、呼应
  

  呼应,又称照应,有时又可叫伏应,就是行文要前后相应,前呼后应。要前后连贯,不要前言不搭后语;前边交代了一件事,后边要有着落;前边提出了问题,后边要有回答或反应;前边埋下了一支“伏兵”,后边要有“伏兵”起来的行动。
  
  呼应,可分前后句呼应、前后文呼应、首尾呼应。
  
  在短联中,要前后句呼应。如谢远涵挽孙中山联:
  
  两语服膺平生,孔曰大同,耶曰博爱;  
  三杰并时鼎立,印有甘地,俄有列宁。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领导人民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此联放眼中外,立足历史的高度,颂扬孙中山的伟大理想和不朽功勋。上联首先提出他平生尊奉的“两语”,下边接着说明“两语”内容,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出的“大同”理想,和耶稣主张的救赎人类、“博爱”。下联,首先提出当时世界并立的“三杰”,接着说“三杰”为谁,推翻旧势力、建设新国家,除了印度“圣雄”甘地、俄国列宁以外,就是孙中山。孙中山的伟大,当时只有他二人可以相比。
  
  在中长联里,除了上下句呼应以外,更要注意有一定距离的前后文呼应。如孙髯的大观楼联,前边说了“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后边就有“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前概说,后具体分述,前后呼应。前边“叹滚滚英雄谁在”,后边就有回应的语句:“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
  
  前因后果,前行为、后目的,前理由、后结论等,或加以倒装,前果后因,前目的、后行为,前结论、后理由等,都属前后呼应。如许德珩挽朱自清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0)

相关推荐

  • 11月28日早读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成联创作的步骤之章法 章法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有章法,篇章才完整. ...

  • 成联创作的步骤之润色

    古来流传许多关于修改诗文的佳话.贾岛的"推敲",不用说了.齐己的早梅诗,原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说:"'数枝'不算早,不如改为'一枝'.& ...

  • 写作技巧|成联创作的步骤之立意

    成联的创作和对联赏析是相反的过程:我们在赏析对联时,先看对联是否符合基本的对联规则如:平仄,词性.对仗.结构:然后是联中技巧的运用,最后看整联的立意.而创作成联则是先立意,然后是考虑如何把自已的意象最 ...

  • 成联创作的步骤之平衡

    对联上下联,对立的双方,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大体平衡,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如果显然不平衡,畸轻畸重,正如大胖人与小瘦子并立,很不相称,会令人感到不稳定,甚至滑稽可笑. 滇池,东西平均宽八公里,南北长四 ...

  • 【鲁风圣韵】,“美篇”创作“五步骤”

    "美篇"创作"五步骤"2020-06-12 阅读2.6万 [鲁风圣韵]"美篇"创作"五步骤"华剑蒙慧 笔者小文<& ...

  • 图文教程 | 工笔画熊猫《初雪》创作设色步骤示范说明

    步骤一:一幅画的产生,首先要有动物照片,作为创作参考资料,由于摄影的角度大小不同清晰度等问题,这就需要画家在心中调整构图,初学者应该画多个草图,合理组成画面,反复比较揣摩. 步骤二:此画为s构图,在投 ...

  • 书法创作七步骤?

    书法创作七步骤?

  • 图文教程 | 工笔画《棕榈》创作绘制步骤示范

    棕树是棕榈的通称,常绿乔木,高达15米.茎圆柱形,直立,不分枝,有环纹节,节上残存有不易脱落的老叶柄基部.叶丛生于茎顶,向外开展,扇形或圆扇形,直径50-70厘米,掌状深裂,裂片条形多数,坚硬,顶端2 ...

  • 油画创作基本步骤

    艺术反映生活,生活源于艺术,生活最能够真切的表现艺术. 造型是绘画中的基础,构图是安排画面整体的一种方式,构图过程中用铅笔构图,定好人物的大体位置,并采取打格点的方式定好人物比例: 并同时在格点上进行 ...

  • 【公益讲堂(1)】:七言成联创作十二法

    [公益讲堂(1)]:七言成联创作十二法 主讲:三少爷的微笑 一.设色法 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最感性直观的特征,能直接引起文学画面美感.设色法主要是以颜色词起到全联润色作用,一如王安石的诗句"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