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三件事能帮你“得一处心安,守一条归途”

主播:赛男

用心吃饭

记得小时候,奶奶的包子、妈妈的炒菜、爸爸的炖肉,那是梦里飘香的回忆,是味蕾的归宿。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节省时间,方便食品、快餐、简餐填满了我们的一日三餐。你可曾问过自己,上一次认认真真吃饭是什么时候?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也许,有些人可能已经没有答案了。

越来越多的食品公司开始制造营养食品,甚至你只需要吃一个胶囊,就能获得身体一天所需的所有能量。而这正是时代的产物,它催促着人们不要休息,保持工作。这个时代充斥着便利食品和家用电器。我们不必宰猪、杀鸡,做肥皂或做蜡烛;我们不用手洗衣服;暑伏天,我们不用摇扇子就能获得凉爽。但每个人仍在抱怨自己几乎没有任何时间,甚至是聚餐。

林语堂曾说:“如果一个人吃饭是为了工作,而不是工作为了吃饭,将会是非常疯狂的生活。”没有什么比好好吃顿饭更重要的了。重要到如果错过了一个时间段,你再想去找那时的味道,已成枉然。从小到大,你经历过多少地域的变迁?最关键的是,时间错了,味道也变了。6岁时初识冰棍的欣喜,是你30岁时遇到哈根达斯也无法相提并论的。

用心吃饭,它可以让我们认识新的地方,帮助我们庆祝好事的发生,并在失落的时候安慰我们,并告诉我们如何生活。

读书的艺术

冬天的雪不断积压在竹叶上,直到竹叶逐渐压弯,雪从上面掉落,竹叶又弹回了原来的位置。这个过程就是这么自然地发生了,不是雪决定什么时候离开竹叶的,也不是竹叶决定什么时候抖掉雪的。

读书也是如此,自然的重复和累积,逐渐勾勒出了一个人精神世界。那些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他们的生活机械而重复,习惯于刻板的方式,又何谈创新;他们只能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只能看见自己周遭发生的事情。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讲,他是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对于读书这件事,本质上不需要太多的技巧,读得越多,你自然就读得越好。因为每次读书你都在进行两个过程,一个是表面上吸取有用的知识,另一个是潜意识在学习如何读书。换句话说,每读完一页,你都是一个比读之前更好的读者,这一点毋庸置疑。

当你开始享受读书的乐趣,把它当成呼吸一样自然,甚至不需要仪式、不需要动用意志力,那时候的提升才最纯粹、最自然、最扎实。

与“活到老学到老”一样,读书是一门我们一辈子都在练习的艺术。但一个人读书必须很自然地去读,并且持续的时间够久,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发挥读书的最大价值。

旅行的真谛

当旅行从一种乐趣变成一种行业时,商业化氛围必然会滋生“假旅行”,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带着增长见识的想法。商业旅行中,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都在赶路。为了用景点的数量增加吸引力,商家总是打出“三天游完港澳台”“一周逛完大欧洲”等噱头。这就造成,为了多“长点见识”,人们80%以上的时间都在赶路、吃饭、睡觉,真正能静下心领略美景的机会非常少。

第二种是拍照式旅行。每到一处景点、每上一个小菜、每过一家小店,都能看到大量的游客在拍照,他们讨论的也都是照片拍的好不好、有没有修图、几个人点赞了等等。这种对照片的迷恋,让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欣赏景点本身。

第三种是打卡式旅行。在家就被时间束缚,跟着日历跑,旅行中还是这样。这种按部就班的按照时间计划的旅行,少了从容的欣赏和写意的领会。

在作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是带点迷失且陌生的。没有束缚、没有精细的规划、没有代购。在途中偶遇的景致、故事和情绪才是旅途的真意所在。由此带来的触动、思考和想法才值得记录,才值得铭记。

总结一下,社会高速变化,你的灵魂需要一处归所。抖音上大量惶恐的、不安的、迷茫的情绪视频大火,正说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缺少对自己精神家园的维护。而吃饭、读书和旅行都是帮我们建设家园的好方式,一定要好好使用。愿你能得一处心安,守一条归途。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参考书目:《为生命而阅读》[美] 威尔·施瓦尔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