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百姓

心向百姓

《韩诗外传》第·三十七

(峻岫)

(原文)

昔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非目能视乎千里之前,非耳能闻乎千里之外,以己之情量之也。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处饥渴,苦血气,困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害不除,未可教御也。四体不掩,则鲜仁人;五藏空虚,则无立士。故先王之法,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先天下忧衣与食也。《诗》曰:“父母何尝?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这里说:“昔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用走到大门之外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不用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天道”。“足不出户”能不能知道天下大事?不用看窗外,能不能知道“天道”?应该说是可以的,但是有条件的。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人,饱读诗书的人来说,天下大势,大的走向,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是能知道的。至于“天道”那更是一个人的领悟问题,没有领悟能力,没有观察能力,即使推开窗户也难以知道“天道”。“非目能视乎千里之前,非耳能闻乎千里之外,以己之情量之也。”这不是因为有千里眼,有顺风耳,而是经历多,见识广的人有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受,对人生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书籍、传说、甚至口耳相传的东西,都有前人的智慧在里面,可供参考学习。“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你自己饿得慌,知道天下必有人也饿得慌;你自己冻得慌,必然知道天下也有人冻得慌。“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自己劳累,必然知道天下必有人劳累,自己想安逸,必然知道天下人也想安逸。“己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自己讨厌贫穷,必然知道天下人皆讨厌贫穷。大臣们说,天下在饿肚子呢!晋惠帝说:“何不食肉糜?”没有感同身受,没有同情心,怜悯心,没有为天下黎民苍生的思想和行动,他就不知道老百姓的艰辛和苦楚。知道天下人“恶饥寒”,“恶劳苦”,“恶衰乏”,知道老百姓希望过好日子,希望过安定的生活,希望过富足的生活,就能治理好天下,管理好天下。所以说:“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恕”就是,有同情心,有仁爱心,善良宽恕,推己及人,体贴关怀。知道老百姓疾苦,知道老百姓的寒暖,知道他们的需求,知道他们的愿望,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着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夫处饥渴,苦血气,困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害不除,未可教御也。”如果,老百姓忍饥受渴,白白地流血流汗,不能安居乐业,忍受机体的痛苦,这四个方面处理不好,就是最大的害处。“四体不掩,则鲜仁人;”所谓“四体不掩”就是居无定所,身上无衣,衣不蔽体,如此窘困,还谈什么“仁爱”呀?“五藏空虚,则无立士。”肚子饿得咕咕叫,饥肠辘辘,还谈什么志向啊?“故先王之法,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先天下忧衣与食也。”晋惠帝,被立为皇太子的时候才九岁,知道什么是百姓?什么是劳苦?什么是饿肚子?什么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知道什么春种秋收,什么晴雨寒暑,一年四季?所以要下去走一走,看一看,亲自干一干,去吃吃苦,受受累,了解下情,了解民意,了解生活,接近群众,和人民群众心连心,肩并肩,如此就有了共同语言,共同感受,共同志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争不了的艰难险阻。只要心忧天下,心向百姓,只要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就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署名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