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后,学派纷争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派间就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某些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念(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受到日益猛烈的攻击,而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这些思潮不是以学派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门户之见的对峙和分道扬镳的局面缓和下来,而学科中的整合趋势加强了。我们把这种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研究取向(research approach)。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采用这种取向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他们要研究的问题有: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 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ablation) 法、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法和生物化学(biochemical) 方法等。早在100多年前,布洛卡通过尸体检查的手段就发现,病人的语言丧失与脑内特定区域的损伤有关。以后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而右半球在某些语言功能(如语言理解)中也有重要的作用(Caramazza, 1988)。 斯科维里和米勒(Scoville and Milner, 1957) 用部分切除术治疗癫痫病时发现,海马(hippocampus)在近期记忆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奥尔兹等(Oldsetal.,1950)用微弱电流刺敵神经细胞时发现,在鼠脑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pleasure centre),刺激这个中枢将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
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理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柙经成像( neuroimaging)或脑成像(brain imaging)的技术匕应用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与以往采用的一些研究技术相比较,神经成像的技术可以在无损伤的条件下观察有机体内正在进行的一些生物化学变化,如葡萄糖代谢或脑内血流量的变化以及与此有关的心理现象(如记忆、注意、思维、语言活动和情绪等)。 应用这种技术,已经积累了脑功能的大量研究资料。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接近销声匿迹了,但是,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它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
与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不同,行为主义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行为主义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在某些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程序学习
华生之后,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Skinner, 1904一 1990) 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正规的学习情境,提出了基于自我学习(self一teaching) 的程序学习(programmed learning)系统。斯金纳认为,应该将学习材料分解成一些小的片断, 并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学习这些材料,对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强化,在成功地学会了一个片断之后,再继续学习下一个片断。按照这种方法,个体就能成功地学习到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行为。
程序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曾风行了一个时期,以后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程序学习的思想已经和计算机教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个体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2.行为治疗
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具有心理障碍的儿童或成人的临床环境,帮助人们改变或消除不需要的行为或不适应的行为,代之以需要的或适应性行为,这就是行为治疗(bchavior therapies) 或行为改善(behavior improvement)。例如,病人对某种东西产生了无缘无故的恐惧,为了消除这种恐惧,行为治疗师可以先让病人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然后按细小的步子逐渐介绍让他恐惧的东西,直到他能忍受该物体而不再产生恐惧。这种方法就是著名的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方法,在行为治疗中使用得很普遍。
3.生物反馈
通过训练让个体自行控制自己的身体过程,如心率、血压、体温等。这种训练道常借助于生物反馈仪来进行。个人从仪器上可以读到自己的心率、血压等指数。如果一个人的血压太高,他可以通过放松训练,让自己的血压一点一点地降下来,最后达到控制血压、治疗高血压症的目的。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像行为主义的理论一样,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是,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仍存在于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中。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后弗洛伊德主义者(post一Freudians),如A.弗洛伊德(Anna Freud)、克莱因(Melanie Klein)和艾里克逊(Erk Erikson) 等,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和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
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必多(性能,libido) 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作用。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在5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一 1980) 为代表。20 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皮亚杰重视智力问题,注意分析智力发展的结构,这是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截然不同的。
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各门科学的迅猛发展,产生了科学间横向联系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诞生。“三论”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 世纪50年代末、60 年代初,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在知觉、记忆、言语和问题解决等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在这些理论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了。环境提供的信怠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的。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r, 1967) 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在认知心理学的早期发展中,计算机模拟采用得很普遍。使用这种方法的基本设想是:如果计算机和人在某种作业的操作模式上功能相等,那么用指导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很好地解释人是怎样完成这一作业的。例如,如果用计算机解决了某个复杂的问题,那么计算机的解题程序就可能代表了人在解决同一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样,如果用计算机将古汉语翻译成了现代汉语,那么这套翻译程序也可能代表了人的翻译过程。认知心理学家相信,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客观地描述人的某些复杂的内部过程,因而促进心理学的发展,而且能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这种研究取向也叫计算机比喻(computer metaphor)。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 cognitive neuro science),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科学家们相信,只有揭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如认知、情绪、意识和无意识等)的特点。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它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传统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这些看法和精神分析学派是截然不同的。人本主义还相信,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对我们有启发。但是,由于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出发的。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