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咀稗说】……标点学习《观剧建言》(一)

标点学习《观剧建言》(一)


一日晚饭后,浏览电视无趣,上网翻阅“古籍善本”,偶见民国版《观剧建言》一书。打开书本后,习惯性查看目录,仅每章提要,禁不住一振!起因其说辞,恰好迎合了我多年来一个心结,即如何看待国内舞台戏剧的兴衰。

阅读《观剧建言》于民国三年(1914)所书写前言,知其作者为河北高阳的齐宗康。随之搜索人名,得知“齐宗康(1877-1962)字如山,京剧理论家、民俗学家、实业家……”。在作者简介中,因有一段介绍“北京二爷”与梅兰芳先生交往的故事。于是,令我重新审视目录,并随之沉下心来,决意阅读和了解其人其书了。

说起民国时期出版物,即便像鲁迅先生作品,当下人们读习起来,不仅只是拗口,而且起码如我者,每每审察之际,从主谓宾到遣词造句,都觉得格外别扭。但是,将整个民国时期的出版物,置身于“白话文”经过官方认可刚刚起步的背景下,再去琢磨其中由口语到行文的字词语句之转化,这对于今天研究汉学语言学的人们而言,应该颇具启发和颇多收益。其实,本文题目之所以用“标点学习《观剧建言》”,则因《观剧建言》一书,虽然隶属“近似口语的白话文”,却又是“一逗到底”的古文出版物样式。那么像这种“一逗到底”样式的出版物,对于任何读者而言,无论翻阅式默读还是抄写式朗诵,都同样会是举步维艰。所以,联想白话文通行之前,一切所谓正规官修的出版物,又怎能利于知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呢?

齐宗康先生《观剧建言》,应该已有现代标点的版本了吧?对此,我既不了解,也不是特别关注的话题。在此,仅从个人喜好和手头方便,一边抄录标点该书,一边鉴赏其中议论,一边漫谈个人心得感受而已。

首先,抄写《观剧建言》的目录如下,或许能有同好,与我一样,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与感想:

第一章:论观剧;

第二章:论观剧宜注意全局;

第三章:论观剧需注意道德;

第四章:论观剧宜细心;

第五章:论观剧须注意戏情不可捧习气;

第六章:论观剧不可分党派;

第七章:论时下观剧叫好者之派别;

第八章:论北京名观剧曰听戏之不妥。

通过上面章节的一目了然,亦不难看出,其书作者对于戏剧艺术的自我认知、个性判断和个人评论。当然,此时此刻,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作者于书中的评论或议论,仅是针对其当时生活环境下的戏剧状况而言,至于这种议论是否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否具备震古烁今之类的价值和意义……像如此延伸式或推理性的读书杂感和社会效应,若讲实事求是,不应该归咎于作者本人去肩负、去担心或被追责的事情。

下面即将涉及该书正文了。按说即便不是避免侵权,仅仅从碍于脸面,尽可能不被认为属于“蹭热度”“挣流量”“揩名人油脂”等之浅薄言行,那么就一定不应该大段大段照搬照抄某人某书的原话。因为与其如此大量搬运某名人大神的原话,毋宁另外写一篇高质量的鉴赏性檄文,一旦真能够鼓动大家自觉踊跃地苦读原著,这岂不是一语中的,真格的事半功倍而皆大欢喜了。但是,对于此处所谈书本的第一章“论观剧”,因为作者齐宗康先生大白话的太过浅显易懂,所以令我不得不尝试标点之,和盘托出请诸君笑纳:

看戏固然是一种取乐的事情,却是同别的取乐的事不一样。别的取乐的事,不但花钱多,且是与自己一点益处也无有。看戏这件事,不但花钱有限,且是与人有许多益处。比方演名将的戏,就能引起人的尚武精神;演节义的戏,就能感动人的义气。至于道德学问,都能动人的观念,且能启发人美观的审察、美术的思想,甚至爱国心、爱种心,也都能够由看戏生出来。所以说,看戏不能同别的取乐的事情相提并论。巴黎欧佩拉大戏院演剧,看戏的差不多都带着乐谱。所以欧佩拉的匾,就叫音乐学校。由此也可知,戏剧这件事情,在社会之中的位置了。演戏本与社会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在知识微低一点的一班人,藉着看戏,多知道点古时的及世界上的事,也可以受点感动。至于知识高一点的一班人,也可审察审察戏剧中,那一处应添,那一处应改。戏界也可藉此,有点进步。戏界有进步,于民风也就有大益处。如此说来,看戏这件事,岂可说是光取乐么?足见这件事颇值的议论议论喽。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