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感冒药,为何小柴胡制剂更胜一筹?伤寒论第一条告诉你答案
导读:本篇文章,是《经方三十六讲·伤寒篇》的内容之一,通过“穿凿会通”的中医创新理论,来解读《伤寒论》,使学习伤寒论简单化、明晰化,伤寒论应用快捷化、准确化。本篇文章,我们通过解析《伤寒论》太阳篇的第一个条文,来认识感冒疾病,以及其用药治疗的内涵所在。
千古奇书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本千古奇书,本书包括了六大类疾病,分别是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性及厥阴病,太阳病是该书篇幅最大的一个章节,较为重要,而太阳病篇的第一条经文,更是我们理解本书章节的关键所在,学习时不可不慎。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为太阳病第一条文,也是《伤寒论》本书疾病篇的第一条文,同时也是中医治疗外感疾病,或者说感冒疾病的重要条文。明白了此条文之内涵,就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伤寒外感疾病的诊疗思路。此条文看似简单,但是却暗含多种隐晦含义,需要深入分析之后,才能见其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太阳 一词分两意
在中医界,对于伤寒六经的实质争议很大,因此对于太阳病之词义,也有各种解读。从穿凿会通中医创新理论的角度讲,太阳病体系包括了肺病体系和膀胱病体系,其中膀胱病体系为足太阳经,是命名太阳病的依据所在。
从疾病发展的角度讲,此处的太阳之为病,是外感疾病的初发状态,或者说以膀胱经病变为核心的阶段状态;该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肺系病变和膀胱系统两种走向及趋势,并进一步向其它系统传导及传变。
脉浮
脉浮,是太阳外感疾病的常见脉象,直观来讲,与机体发热的状态有关,从病因角度讲,则与风邪有关。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多兼加其它邪气,故而称为风寒、风热等邪气;风邪轻扬开泄,故而见浮脉。
头项强痛
强之一词,通“僵”,指僵硬、不柔和,故而整体解读为头项部位不柔和、不舒服,甚至僵直疼痛。
头项,是发病部位,指出了太阳病容易出现僵痛的位置,即头部、枕部及后颈部。临床中,我们可以见到大部分受寒发热病人,诉头痛、后颈部疼痛,此即该病的重要特点。
临床中,我们见到部分受寒发热的病人,没有出现头颈部位疼痛,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单纯膀胱经受寒,头颈部僵痛不重,或者不会出现僵痛,只有素体阳维脉功能失常,或者膀胱寒邪侵袭阳维脉,才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头颈部僵痛,或者说易出现头颈部僵痛。
在《伤寒论》中讲到,如果受寒感冒后头痛发热不退,可以先针刺凤池、风府穴,然后桂枝汤效果才能明显。凤池、风府穴为阳维脉要穴,针刺这两个穴位,把阳维脉功能调整正常之后,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才容易被治愈。太阳病与阳维脉同调,是伤寒论治疗感冒的重要原则之一。
恶寒
恶寒,是膀胱经功能受到侵袭,功能失常的重要表现,故而中医讲“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在内科疾病中,也会出现恶寒,主要是小肠经功能失常,出现的一种症状,不过多数容易出现受寒后腹痛腹泻。
临床中,很多医生喜欢使用小柴胡制剂治疗各种感冒,无论是风寒还是风热,且还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是为何?
前面条文分析中,我们知道太阳病与阳维脉同治,是伤寒论治疗外感疾病的原则之一,因此通过调治阳维脉,反过来可以对太阳病(膀胱经外感、肺经外感)有治疗作用;调治阳维脉的方法,一种是刺激凤池、风府穴,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小柴胡汤。
阳维脉是维系人体阳气运行的一条重要经脉,其与膀胱经关系密切,还与少阳三焦经、胆经关系密切,因此调治三焦经的小柴胡汤,间接治疗太阳病,可以治疗常见感冒,原因就在于此。阳维脉功能失常,尤其是三焦经功能失常后导致的阳维脉功能失常,也容易出现寒热之症,这是感冒的一种证型,这也是小柴胡制剂应用广泛的原因所在。
穿凿会通理论体系
《伤寒论》太阳病篇第一条经文隐藏的深刻秘密,你知道了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