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真正拉开差距的3件事

前段时间和大学闺蜜聊天,说起我们寝室的一个妹子,已经是一家百人公司的副总了。

我们站在大学的同一条起跑线,七八年过去,她把自己熬成了公司的中流砥柱。

想想也情有可原。毕竟当我们其他人在寝室刷偶像剧、开心逛街时,那个妹子就开始实习了。她也如愿在大三那年拿到了新浪的offer。

有些人的人生进阶就像坐火箭,而有些人的职场攀升像乌龟爬。

那么,真正拉开人和人之间差距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一、敢于打破思维定势

说起我们寝室的那个妹子,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做事很灵活。

她从大二开始,把很多时间用在工作实习上。因此,学习上的投入就少,我很少看到她拿着书本背功课。神奇的是,每到考试,她总是能考出很好的分数,好几次还拿了奖学金。

后来问了她才知道,优秀的人真的是用脑子做事。

我花了很多时间背书上的内容,但考试总不尽如人意,而她从网上搜索了历届该专业的期末考试试卷,把它们记了个滚瓜烂熟。

我至今记得她说,大学不像中小学考试搞题海战术,这些老师很多是刚留学回来的,他们哪里知道要考哪些试题?多半都会从网上搜索出题。

她考试是这样,实习也是这样,从来都很敢“不走寻常路”。我想,这大概就是成功学里讲的“打破思维定势”吧。

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足够的努力、正确的选择以及一个恰逢其时的贵人等等。但是,支撑我们努力有所回报,选择有所反馈,以及贵人相助的底层逻辑,是我们的认知能力。

而思维定势,是阻碍我们认知提升的最大障碍。

一个人长年累月接触的都是固有的人脉、局部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惯性思维。他们会认为,世界就该是这个样子。就好比我家人认为没有结婚钻戒不体面,我却觉得拿钻戒的钱去想去的地方更有意义。

再举个例子,公众号推文打开率的行业标准在1%,大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能做到1%的打开率就很不错了。但实际上,不少号的打开率可以做到10%左右。

如果我们被1%的思维给局限住,那么,我们就不会想尽办法,去获取原本可以取得的更高成就。

我已经全职自媒体两年了,最近对“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感触很深。

我刚开始做这个头条号时,是写文学作品的,没有阅读量也不涨粉,数据很差。那时候我觉得头条号太难做了,好几次都想放弃。

后来,我开始学习其他优质博主的选题,将作品定位在“文学作品的两性关系”上,推荐量有了质的飞跃,多篇文章达到几十万的阅读量。这个阶段是光有阅读量,却不涨粉。

第三个阶段就是我目前的阶段,有阅读量,涨粉也还可以。我已经有了一种“只要你给我一个头条账号,我就可以把它做起来的底气和自信”。

在做头条号的过程,是我不断打破之前惯性思维的过程。你看,头条号还是那个头条号,而我对头条运营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保持专注

拉开人和人差距的第二个核心因素,就是保持专注的能力。

你只要稍微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取得高成就的人,都具备一种随时进入“专注状态的能力”。

他们可以做到在闹市里、地铁上看书,丝毫不受他人影响;也可以在任务被迫中断时,立马投入状态……

我以前有个领导,他从一开始给政府机关写材料,一步步爬升到集团副总裁。他有个非常令人钦佩的能力,就是随时随地可以进入到工作状态。

我记得有一次,他给我布置任务,让我听一段二三十分钟的录音,然后梳理录音里的素材以及提取文章的切入点。在我听完第一遍录音时,领导问我有什么想法时,我一脸茫然:第一遍录音不是听个大概就行了吗?

同样是听一遍录音,他已经将自己调整到着手去写的状态,一边听一边在心里罗列提纲,然后和我一条条讲。在他的帮助下,一篇文章的提纲快速出来了。

保持专注,可以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完成想做的事。

然而,现代社会信息庞杂,人们被各种资讯给包裹着,人心容易浮躁,专注力成为一种稀缺能力。

因为保持专注本身是一件违反人性的事,而即时满足感才是符合人性的。可是即时满足并不能带给我们成功,如果我们想有所成就,提升专注力是必经之路。

《番茄工作法》里提到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那就是每25分钟,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

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完一件划掉一件。保持专注,慢慢的就会发现,我们一天的工作不但高效,而且井井有条。

三、持续性地做一件事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自己的长期主义,我有。我的长期事业就是写作。

我从未如此坚定,那就是把头条号一直写下去。

虽然我现在没挣到多少钱,也没有多少粉丝,但我相信只要持续写下去,写作总有一天会让我过上想要的生活。

一年前,我还没有这样的底气。

那时候,我很迷茫,对写作也很抗拒,主要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热爱写作(虽然我一直从事的是文字工作,但那和热爱不是一回事)。我不确定,我是不是因为想逃避职场,而被迫选择在家写作。

弄清楚这个问题很重要。

因为如果我并不是真的热爱表达,而是为了逃避职场,或是看中了“靠写作月入好几万”等外部影响因素,那么,我会在碰到一点点困难时,就很容易放弃。

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里也提出过一个衡量方法:你进行创作是因为有急切的冲动想表达一些观念和感受呢,还是被渴望赞美所驱动。

因此,在我们明确自己的长期事业前,先得确保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问问自己是否真的热爱这件事,是否因为做这件事而感到满足)。然后就需要刻意的大量练习。

大家应该都知道 “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

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里的1万小时是个必要不充分条件。1万个小时不一定能成就世界级大师,但世界级大师必定需要经过1万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锤炼。

其次,一万个小时的练习,并非指的是重复的大量练习,而是刻意练习。

简单重复并不是刻意练习,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输出、有反馈、有提高的练习,才能帮助我们实现长足的进步,成为领域里的佼佼者。

每天想写什么写什么,写满一万个小时的人,充其量是个“有着多年写作经验的写手”,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提升、不断填充知识框架的人,在1万小时的练习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写手。

在正确的方向上,保持大量的刻意练习,我们所坚持的长期事业定不负所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