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这两种人区别在哪?

俗语、民谚诞生于市井民间,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创造。与世上的清流墨客不同,这类民俗文化更能体现民间百姓的思考、智慧、世故。

人情世故,向来最难参透。对此,古人以亲身经历告知后人待人处事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俗语“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是一句典型的民间俗语。词藻不算华丽,寓意不算深厚,但对今人而言,却是恰到好处的提点与警告。

今天,咱们就来解读这句俗语,体会俗语中的人情世故,这两种人区别在哪呢?

红脸关公

红色,在中国是最常见的颜色。每逢佳节、婚嫁喜事,人们张灯结彩,购买服装用具无不用大红的颜色,以此来彰显喜庆。如朱熹《春日》诗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时,红色也能彰显品德。《说唱脸谱》中唱道:“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将红色与忠肝义胆、勇猛善战的关羽结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说关公“面如重枣,唇若涂脂;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志》中,对于关羽的描写仅仅只有美髯,并未提及面色。

事实上,早在《三国演义》之前,民间流传的关羽形象,也早已是“红脸长髯”,骑着“赤红”的赤兔马。为何要将关羽的形象赋予红色?

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生前的爵位是前将军,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关羽职位并不算高?因为在前将军之上还有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

不过,关羽所做的一些事情,确实是广为流传。故而历朝历代的君主开始对关公进行追封,进行美化。

例如北宋徽宗就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到了南宋高宗,又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明朝更被封为帝君。

之后越封越夸张,名字越来越长。最后关羽的完整封号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与赞宣德关圣大帝”。毫无疑问,关公代表了绝对的正面形象。

于是乎,“红色”也有也有了许多正面的寓意,如豪放、斗志、忠诚、侠义。由此再看俗语“不怕红脸关公”,意思也就清晰了。

与正派人物打交道,哪怕惹对方生气,也不用感到害怕。起码不用担心对方耍阴招,明刀明枪的来,能看得见,死也死的明白。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是一个真正“红脸”角儿,因为行事正直,被奸臣章惇陷害。先是贬到黄州,苏东坡不以为意,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谈。

章惇听后,又将苏东坡贬到惠州。结果苏东坡就着美味的荔枝又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于是章惇又将苏东坡调到海南。

没想到苏东坡在海南,又找到了美味的蚝,依然过得悠哉游哉。后逢天下大赦,苏东坡返回京城官复原位,章惇担心苏东坡报复,但苏东坡是怎么做的呢?

苏东坡回了张惇一封信,写道:“但已往矣,更说何益”,多说无益,没有什么好纠缠的。“红脸”,不是谁都能唱的,必须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包容万物的气度。与这样的人做朋友,最是让人安心。

就怕抿嘴的菩萨

菩萨,总让人联想到慈悲、济世、宽厚。与张牙舞爪的金刚不同,菩萨多是抿着嘴。民间以此形象来讽刺一些阴险狡诈的小人,以正面的菩萨来说“反话”。

“人心隔肚皮”,很多小人总是看起来和蔼可亲,宽容大度,让人误以为是个可交之人。直到深受其害,才幡然醒悟。

佛家有云:人人皆可成佛。也就是说,这里的“菩萨”代表了众生相,用比较亲民的表达方式,就是“人模人样”。

过去,很多电视剧中喜欢将反派人物塑造的丑陋邪恶,以外貌去表现内心。可现实却往往相反,很多真正小人得志的反派,反而会将自己伪装得光鲜亮丽,行为举止也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和蔼可亲。

只有真正遇到事时,方能看清其本来面目。人性经不起推敲,没有谁敢轻易试探他人,在这样一个“人防人”的社会中,谁敢轻易的袒露心胸无疑便会失去先机。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可悲的现象。

结语

生命很美好,生活很绚烂,但也会有黑暗充斥其中。老祖宗告诉咱们:“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便是要告诫我们要学会“亲君子,远小人”,什么样的人可交,什么样的人不可交,心里要有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