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杯”课例展示(八)丨《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劝
●
学
南昌市豫章中学 王珏玮
教学目标
1.重读经典,用经典关照我们当下的生命。
2.初步了解荀子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
一、导入
师:重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很高兴能和咱们十班的同学一起,重学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的《劝学》。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都处在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过程中。荀子说“学不可以已”。王老师觉得“积累背诵也不能已”。所以上课前让我们先来一起背诵一下这篇经典之作,好不好?我背标题和一、二段,同学们背三四段。好不好?
二、过程
1.经典之回忆-----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不愧是温文儒雅的文科班,古文积累很扎实,背得很好。但是我们会发现,有些文章,因为太熟练,背诵时反而会情感麻木。所以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两句,试着这样读一下,当你读到“用心一也”时,点点头,读到“用心躁也”时,摇摇头,看看会不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按要求读,果然读出了感觉。
师:荀子散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同学们还能回忆起这篇文章的脉络吗?给你们一些时间,把文章梳理一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师:围绕着这句话,作者写了学习的那几个方面呢?可以找段落的中心句。看看能不能概括一下。
第二段写的是什么?
生:学习的意义,第三段写的是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第四段写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师:非常好,你的概括能力很强。围绕着中心论点,荀子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也就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第四段写的是什么?怎样学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构脉络很清楚。是典型的说理文章的结构。难怪梁启超会说读荀子能令思虑缜密,遇事能断。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警句迭出,耐人咀嚼。你们能在文中选一句名言赠给你的同学吗?
生:我想送这个句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因为我的同学很优秀,我希望他成为这样的君子。
师:你能给我们翻译一下这个句子吗?
生:君子广博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
师:这个知是什么文言现象。
生:哦,就会智慧聪明并且行为无过。
师:“明”翻作什么比较好?
生:明达。
师:很好,来再读一遍。
生读的很好。
生:我送这句给我的同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为我同桌做事情没什么恒心。很难坚持,我希望他能明白这个道理。
师:你真是一位诤友。我觉得你同桌很幸运。
生:我希望我的同桌能终身学习,所以我送他“学,不可以已。”
师:那同桌也送一句给他。
生:我送给他“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希望他能善假于物。
师:你觉得怎样才是善假于物?
生:就是上课认真听。跟着老师走。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孩子。
通过刚刚的个小环节,可以证明你们真的学过这篇文章。居然学过,我们为什么还要来学呢?诗经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些文章,每次重读一遍或者不同的年龄去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或更深的领悟。这就是经典。今天王老师就是想来和同学们一起,重读经典。
韩愈的《师说》中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实呀。为别人解惑容易,为自己解惑难。孔子在《论语》开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咱们高二的学生来说,学习当然重要。但是,学习让你快乐吗?在学习过程中你最大的困惑或困难是什么?生:学习时间不够。
生:找不到学习的意义,觉得好迷茫。
生:无论怎么努力都好难提高。
生:不想写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
师:对你们的痛苦,我也能感同身受。王老师曾经做个一个调查问卷。现在很多高中生在学习中比较大的困惑有迷茫,感觉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感觉自己时间不够。板书凡人
师: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就是用古人的智慧来关照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的困惑。那么荀子的《劝学》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困惑,找到答案呢?
你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生: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是在说,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师:很好,你再看看这两个动词,一个是取,一个是为,为是凝结的意思。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生: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很痛苦的过程。要真正的提升自己,要从量变到质变,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那么容易。
师:你能有这样的感悟,真是不错。
生: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师:这里我有一个疑问,直木是怎么变成曲轮的呢?文中哪个字能体现这个过程?
生:。
师: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车辋,本意是古代车轮的外框。后来輮也与糅通假。做动词,指的是一种造车轮的工艺。先把木头泡湿,增加木头的韧性,再用力掰弯,用火烤,慢慢的他就定型了。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一句了。一块合乎拉直的墨线的木头,变成了合乎圆规的轮子。这是在比喻学习让我们发生了什么?
生:改变。
师:和上一句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青和冰是通过学习自身发生了变化,那这个木头呢?是通过輮这个动作,这个外力来发生变化。这说明环境教育对人的道德生命影响巨大。环境教育一旦对人的品性造成影响就很难改变了。
师:非常好。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以他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砺。
师:木头比量一下就直了吗?这里省去了什么
生:切割,修正。
师:这里是比喻人要接受什么?
生:规则教育。
师:很好。人要接受规则教育才能自我修正。刀和剑在必须接受磨砺,才能变得锋利。和人一样。这里都在用来比作学习。多么的生动呀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老师问你,博学就很好了,为什么还要日参省乎己?
生:说明学习是对自己进行不断的打磨的过程。
师:每天反省什么呢?
生:反省自己有没有不学习,有没有误入歧途,有没有自我修正。师:如果又博学,又日参省乎己,就可以智明了,智慧明达。那为什么还有一个行无过的目标呢?
生:我知道了,还要去做。
师:很好。所以荀子说,君子贵其全也。
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师:夸张吗?为什么中日的思考都不如片刻所学,学什么?我们现在每天在学的都是什么,前人的智慧,你们学的物理公式,牛顿三大定律,是不是站在牛顿的肩膀上?而牛顿说,他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明,学习就是一种传承。要善于学习。所以有什么你拼命刷题,不如好好听一堂课 ,也是这个原因。
生: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这其实是荀子很了不起的一点。君子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善假于物,你觉得哪一个字最重要?是善字。要善于借助外物。那老师这里又有一个疑惑,你们来帮我解一解。蟹是不是善借?
生:不是
师: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为什么会感到迷茫,就是因为我们以为考试是我们学习的唯一目的和意义.而如果您能明白,学习的最高意义其实是自我修行,自我提高的过程,你可能就没有那么焦虑了。而我们只要不断的学习,也就能从一个凡人变成君子了。
板书:君子。
师:我们看这个字的字形: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象形字。你们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是一座房子,然后学生进入学知识。
师:这是你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一个孩子来学习,是不是?那你试着从上面往下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双手。把知识给下面的孩子。
师:非常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学,觉悟也。这个秃宝盖表示尚且处于蒙昧状态。学习,就是给人开蒙,启智.在学习之前,人是处于混沌状态的,所以我们古代的孩子在识字的第一天,大人会在他的额头上点一颗朱砂,以示开蒙之意。
上面的人把这种切磋琢磨传达给下面稳定建筑物里的孩子。
孩子们呢接受前人的传授并有所领悟和发展。
这个字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让我们从蒙昧走向智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让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
而荀子在这篇劝学中,把学的意义,作用、内容、方法这么枯燥抽象的东西用形象的譬喻生动的表现出来。告诉我们学习就是加工提炼的过程,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习就是不断磨砺的过程,輮以为轮,就砺则砺;学习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得更远,学习就是既要博学,也要专注,更要修身养性,成为品学兼备的人。
师:孩子们,现在你能用这篇文章来解决自己的困惑吗?送一句话给自己吧。
生:我最喜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希望自己能从量变到质变。
生:我最喜欢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希望自己能善于借助外物。做一个超越普通人的人。
师:学习的本质就是自我从对外在世界的汲取中,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人生在世,不能固步自封,困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只有不断的与外在世界接触,碰撞,学习,才可能丰富、提升、觉悟,即使我们成为不了圣人,也能成为真正的人!
重读经典可以帮助解决自己当下的生命困惑。
3.经典之感悟------ 时代性
师:孩子们,我们读到的这篇文章,来自两千多年前。我们今天的文明发展,科技进步与两千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来看看荀子当年写下劝学的时代困惑。
材料一:“方荀子时,学废久矣!世之小有才者,率恃聪慧,低视圣法,议论武统,百家鼎沸。故荀卿作书,首劝学也。”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师:这个时代和我们现在的时代相似吗?
古:礼崩乐坏 学废久矣的窘境
今:经济浪潮,精神信仰被冲击
古:荀子提出劝学,礼仪教化
今: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不一样的时代,这也是一样的时代。
所以荀子在劝学中说,我们的时代能够汲取什么营养呢?
我们来把最后一段再读一遍。
师:谁来给我解释一下“用心一也?这个一只是专心的意思吗?”
生:是又不是,这个“一”也是一种不变的东西。
师:对,这个“一”是立志,是初心。孔子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是不是说他十五岁才开始学习?而是他十五岁就立志要学习,然后终身践行。这就是用心一也。
师:谁来解释一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生: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学习要一步一个台阶。
师:那我问你,经济的发展,国家文明的建设能不能一蹴而就?要怎么样?
生:要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
师:谁来解释一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明?
师:善是什么?是你内心的正直,良知,是你的为人的谦恭、待人的温暖,是你身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善要怎样才能成德?要积。要积累,要积淀。然后才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我们个人是这样,我们国家是不是也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智慧德行点滴成塔,中国才会实现复兴。而如果我们能修为德行的同时还心怀天下,那么我们就离圣人不远了。
板书:圣人。
重读经典可以-用古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时代。
你现在是不是真的懂了这篇文章呢?也许,等你到了王老师这个年龄,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三、总结
同学们,最后,我们来看这个儒字,这不是一个象形字,但今天老师想赋予他一个新的含意。儒字拆开其实就是人需要的。荀子在创作劝学时,已经是人到老年了。作为前秦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作为一位积极入世的儒者,在《荀子》这本书的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仍然觉得这几个字可以与天地同光。两千多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都为国人的学习开智奔走呼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儒家绵延两千年,至今仍然充满了生命力的原因。
教学反思
这次决赛抽到的课题是必修三的《劝学》,但是上课的学生是高二的学生。很明显这一堂课应该设计为第二课时,不需要疏通字词和讲解文言现象。那么,教学目标应该设定为什么呢?
荀子的《劝学》是儒家的经典,在知识激增的时代,我们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那么,重读经典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还有价值吗?
经过几次讨论,我们想做一个新的尝试,能不能把目标定小一点呢?就定为用经典文章来为学生解惑,为时代解惑。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是可以一读再读的。经典的文章,在历经时间的淘洗后,仍然会焕发出迷人的智慧和魅力。
课堂所得:一是基本上能够按照预设完成当初设置的两个教学目标。重读经典可以用来解决当下的困惑,理解荀子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所以,本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试图通过经典文章文字本身,来挖掘出新的内涵,让学生能读到他们以前没有读到或者读到了却忽视了的东西。二是有所探究,没有刻意拔高,只有深挖,以深促深,启发学生,层层推进,希望一课能有一得。三是有所创新。重读,也是个性化解读,是一个思考的示范。不是为了灌输,只是为了启发。整堂课都是我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课堂内容充满了文化气息和哲理思考,语文课堂也充满了张力与活力。
课堂遗憾:课堂时间有限,使得更好的内容未能充分呈现。同时,执教者过于想把课堂成为当口,打开视野,因而暴露了嗜讲习气,无论如何这都影响了学生探究与生成的质量。
歌德说:“感情愈是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到了极致,出现了诗,出现了哲学。”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诗意和理性相碰撞,相融合,相和谐。感谢这次园丁杯比赛,让我收获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将继续学习,继续努力!
指导教师点评
钱菲
文言文怎么教?几乎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文言文的赏析课怎么上,更是人云亦云。我们认为将文与言结合,由知识的点上升为文化的面,用文化的清流浸润学生的思想,就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境界。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王老师这堂课的立足点定为重读经典,用经典关照我们现在的生活。整堂课设计分为三个步骤:用经典为他人解惑,用经典为自己解惑,用经典为时代解惑。希望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明白所有的经典,其实都能关照我们的生命,都能成为解决生命问题的一道光。王老师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达到了这个目的的。
图文编辑:刘畅
责任编辑:孙如萍
审核:胡小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