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拿地后,又活生生退地,直接损失5800万保证金的背后...
艳姐说
近期和同行聊天,谈及房企自身状况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莫过于两件大事:
一件大事,就是动动脚指头都知道的,在这2019年还剩40多天时间里企业上下全力支持营销抓紧卖房,抓紧清库存,冲刺业绩指标,使命必达;
另一件大事,就是在第四季度很多房企在最后拼命拿地。
有朋友会说,拼命卖房,非常能理解,可这个时候拼命拿地又是什么道理?因为你没看到最近的圈内新闻爆点新闻么:
就在11月19日,杭州土地市场爆出一条消息,曾经在9月23日,被赞成以总价3.77亿元,楼面地价5156元/㎡,自持41%拿下的杭州萧山区瓜沥商住地块!就在11月19日当天,又被当时拿地的房企给活生生给退了。
预估将直接损失竞拍时缴纳的5800万保证金,无论是从企业经济损失角度,还是从企业形象来看,都会造成不小的影响。这件事,瞬间点爆了整个房企同行圈。
实际上,行内人知道,这新闻说是爆点,不仅仅是因为这家房企的动作如此雷人,更重要的是,房企竟然不惜牺牲这么大的利益,选择退地!
足见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因为对后期市场的预判,明显信心不足!也意味着杭州楼市,可能真的要凉凉了。为了最大程度挽回可能的损失,所以,才会毅然决定忍痛割肉求生。
那么,当前土地市场到底是否是窗口期,为什么会说很多房企还在拼命拿地?他们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为什么会有很多房企要拼命拿地?
1、土地是房企的生存之本
有些朋友可能还记得,早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万科董事长郁亮曾在“2019年集团目标与行动沟通会”上的主题报告中,对当前的宏观及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万科2019年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2019年指导思想:
围绕“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依托事业合伙人机制,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现金流为基础,合伙奋斗,持续创造更多真实价值,实现有质量发展”的长期经营指导方针,稳住基本盘。
2019年工作目标:
第一,基于战略,明确发展方向,聚焦主航道,巩固提升基本盘。
第二,基于市场,梳理、调整、配置好资源(项目、资金和组织资源)。
第三,基于客户,打造客户愿意买单的好产品、好服务。
......
我们发现,万科重点提到了三个字“基本盘”。
没错!基本盘,就是指,房地产开发业务。也就是说未来的市场发展,如果要持续走下去,房地产开发业务必须稳固,并且提升。那么,房地产开发业务的根本和依赖是什么?那就是“土地”。
无论从目前国内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现状;
还是地方政府财税制度发展尚处于逐步转型阶段,仍然需要依赖土地财政;
或者从国内房企发展仍处于需要依赖传统土地开发发展,走重资产发展模式,无法实现完全依靠多元化业务来实现轻资产运营和盈利之前;
“土地”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为房企赖以生存的根本。
所以,在目前形势下,撇开企业能“走好”不说,房企要继续“活下去”,继续走稳,那么就必须继续拿地。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2,常看到土地流拍新闻,甚至出现“退地”的情况,作何解释?
首先看,土地流拍这一现象。
我想说,土地流拍新闻频出,并不代表可以得出多么惊悚的结论。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曝光率,就会针对典型相关同类事件竞相报道,从而会给人造成一种满世界都在发生这种现象的错觉和假象。
而作为读者,就往往会因此而以偏概全,作出误判。这时,相对权威和科学的统计数据就起到了较为靠谱的佐证作用。
所以,我们不妨来看下以下两组权威统计数据,看看数据后面说明的问题。
先是一组来自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0 月全国房企开发投资增速数据:
2019 年 1—10 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 10.3%,增速比 1—9 月份回落 0.2 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 80666 亿元,增长 14.6%,增速回落 0.3 个百分点。
从数据可以初步判断,房企投资拿地速度确实有回落,也说明,调控政策起到效果。但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仍然维持两位数的高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再看,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房企土地购置,即拿地情况的数据统计:
从土地购置面积来看,降幅有收窄趋势,1-10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6.3%,降幅比1-9月份收窄3.9个百分点。
同时,可以发现,自7月以来,房企的拿地积极性还是有了稳步回升,降幅不断收窄,总体好于2019年上半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此,可以说明,房企拿地热情依然在,只是比以前更加谨慎了。而宁可少拿地,也不错拿地已成了各家房企的共识。所以,对于土地为什么流拍,自然也就能理解其中房企的考虑了。
其次,看杭州退地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去客观看待?
我们可以再仔细看下,所退的这幅地的本身,以及当时的事件总体背景。
首先,据杭州楼市头条消息:该幅土地,位于萧山区瓜沥镇,就在2个月前,9月23日杭州土拍,这幅地块当时曾创下杭州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的“抢地神话”!
据悉,当天该地的居然开展了58轮竞价,房企对该地的热情可谓高涨。
由此可知,实际这是一块,杭州远郊的资质贫贫的土地。但因为房企对当时整体市场的趋势过于乐观,而导致拿地可能出现了误判,为了避免更加严重的损失,而作出退地的决定。
这实际也是从侧面应证了,未来房企拿地将会更加谨慎,过往的那种蒙眼随便拿地,拿了就能卖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这则“退地”的案例,给那些为快速扩张,为完成指标,而蒙眼拿地,盲目扩张的房企们,再一次敲响警钟,以“血淋淋”的教训,向大家证明了,拿地精准研判的重要性。
相信,未来房企在拿地可研阶段,就做到深度精准定位,确保营销卖得动,实现项目可盈利的目标,也将是大概率。
当前土地市场是否到了窗口期?
答案,实际是肯定的。我们来看看几个明显的特征。
1, 特征之一:10月,土地成交流拍率和溢价率双止跌
由数据可以发现,连续几个月的溢价率下跌和三季度末开始的流拍趋势在10月跌停,且有上行的势头,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市场趋冷的已经得到缓解,未来很可能会有小幅回暖的趋势。
从抄底角度来说,实际三季度末开始,就是一个绝佳的窗口时机点,而未来,如果土地市场真的逐步小幅回暖,那么,在这个被认为行业窗口周期变化越来越短的时代,毫无疑问,越往后,窗口期就越不明显。
2,特征之二:部分土拍持续遇冷城市,政府开始放松摘地限制条件
自三季度以来,一些典型城市土拍持续遇冷,据雅居乐报道,包括珠海、天津、重庆等城市均有涉及,其中珠海尤为突出,月内原本有11宗地块计划出让,最终却仅有1宗顺利入市,其他全部以延期收场。
针对持续遇冷的情况,部分城市,都在10月对土地供地政策上都有了态度的转变,譬如,厦门在10月中旬挂出两宗地均不设拍卖底价,并且允许土地成交金额可分两次缴清,也有部分城市如广州、珠海等调低了地块的起拍价格。
当然,这种供地态度转变,也是根据城市土地市场的表现而呈现灵活性的调整,相信未来,从整体看,土地市场过冷和持续过冷的情况,将得到明显的缓解。而在期间,作为房企来说,密切关注政策动态,抢得先机,择机摘地,方为上上策。
3,特征之三:融资环境并未宽松,但房企集中境外发债+快周转回现并行
当前,对房企来说,融资环境依旧艰难。从信托融资数据来看,更为明显。
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10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融资总额仅235.82亿元,环比大幅下跌65.80%,创2019年融资历史新低。其中,信托贷款融资金额仅16亿元,环比下跌86.99%。
关注行业新闻的朋友们,可能都听说过,近期曾有新闻爆料:人民法院公告截止10月31日,2019年宣告破产的房企数量已超过400家,而破产名单中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
我们撇开数据真实性不说,但融资环境收紧,对房企的负面影响,却在这其中真实的体现了出来。那么,融资如此之难的情况下,房企该怎么办?
我们赫然发现,不少房企纷纷走出国门、境外发债融资。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截至10月8日,2019年内房企美元融资533.6亿美元,同比上涨50%,虽然各种政策收紧,但房企美元融资的数量依然刷新历史记录。而且截至11月12日,11月房企计划及已经发布美元融资金额接近30亿美元。
同时,融资成本也随之一路水涨船高,发债利率居高不下,且仍在不断攀升,10%已不再是天花板。11月份以来,两家房企发行的优先票据,利率均超过10%。据Wind数据统计,2019年至少已有三只房地产美元债券的发债利率超过15%。
为什么,房企事到如今,不惜赔钱,也要借“高利贷”维持现金流?
答案,实际很无奈,因为,债还要还,地还得继续买,冲规模企业急需钱,上规模企业更需要钱。国内不行,那就找国外,哪怕发债率高也没关系。
另一方面,一如往常的,我们发现,各家都在这年底将至的时限里,使劲浑身招数拼销售,抢回款。为的也是在这资金渠道,政策双趋紧的态势下,尽最后能尽人事,让自己扛过去。
地产行业就如同一个江湖,在这行业大浪淘沙的作用力下,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企业本质没有蜕变之前,既然入了江湖,前行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身不由己。
但是,有个可以坚持的理由,却胜过一切:因为,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过了这一个寒冷的当下,也许,前面就是一片可以驰骋的碧海蓝天。用我一个同行朋友所说的话:明年再难,能难过今年年底吗?
冬去春总会来,“道”恒在。大家依然普遍看好来年,而当下做好各种储备即是关键。
4,特征之四:一线梯队标杆房企、冲规模房企拿地热度不减
先从10月的中指房企拿地排行榜我们可以看到,一线梯队房企和冲规模房企,依旧排在靠前位置。结合百强房企10月的销售业绩表现,便不难理解,对于一线梯队房企来说,10月份销售业绩普遍创新高,为此,也有较多的资金储备可以积极拿地。
以招商蛇口为例,10月公司实现签约销售面积86.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72%;实现签约销售金额170.61亿元,同比增长2.48%。2019年1-10月,公司累计实现签约销售面积919.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13%;累计实现签约销售金额1791.01亿元,同比增长34.76%。
而对于冲规模房企,“规模就是入场券”的硬道理,就摆在那里,所以,热度依然持续。在这2019年最后时刻,咬咬牙,拼一拼,来年或许就是个丰收年。
1,政策市下,楼市平稳发展是大概率,稳妥拿地,稳步发展
首先,相信大家都有个共识,就是我们目前的市场,主体特征,实际是政策市,即,调控政策影响下的,房地产市场。那么,楼市的大方向变化,必然是和调控政策息息相关。
为此,老生常谈:在目前,政策总体收紧,维稳风向下,楼市不会大涨也不会大跌,区域分化,局部小张或者小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此,局部区域的小阳春,未来出现的概率也是存在的。
那么,这就需要,房企从专业角度,严格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运营逻辑,科学预判市场,精准定位,合理营销,才能准确把握时机。实现,有规模,有质量的健康增长。
用业内很多房企大咖的话说,就是:拿对的地,做匹配客户的产品,然后实现有价值的营销。
2,夯实“基本盘”,产品精细化,实现品牌价值升级
孔子曾说过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就是说,君子做人做事,先要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做到了,便自然而然左右逢源,人生之路越走越宽,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企业,尊重市场,回归产品,回归客户,再客户需求市场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回归平衡企业发展和满足客户需求价值的之道,潜心经营,用心服务客户,做到最好,才能真正树立客户心目中良好品牌形象,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之争中,占有一席稳固之地,最终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
实际上,业内标杆房企,无论是龙湖,还是万科,乃至现在的世茂,其产品研发和客研的源起及发展,都多多少少,与学习和参考快消品行业的做法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这或许便是所谓的“大道至简,殊途同归”的道理吧。
主编:张艳
责编:耿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