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社交恐惧症」的反义词,形容有些人的性格非常外向,各种场合都很放得开。用几个词来形容,一定是:积极热情、喜欢社交、自信勇敢……总之,大家都希望孩子外向一些,没听说过哪个家长想让孩子成为内向的人。最近在追《脱口秀大会》,一位自嘲是顶级社恐患者的脱口秀演员,颠覆了这种认知。这个女孩叫鸟鸟,北大研究生,第一年登台讲脱口秀就被李诞力捧。当别人都在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打动观众,鸟鸟“另辟蹊径”。别人拉的《赛马》都很激昂,而她不管拉什么都很“扭捏”。长大以后还是如此,在接触到脱口秀之后,鸟鸟曾想过用更有情绪的方式讲。观众称赞说:鸟鸟的文本贴近生活又天马行空,语言平静却有爆发力。在社交方面,内向的人笃信“朋友不在多,知己两三足矣”。“世界对普通人是很现实的,你只有具备功能才有存在的价值。”正因如此,天生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被认可,内向的孩子则容易被忽略、否定、贬低。“你看你都这么大了,还是不爱说话,在外面怎么吃得开?”我忐忑地“社恐着”,直到学习、工作、婚姻都进行得比较顺利,终于松了口气。也开始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我的密友,什么样的生活是我最想要的……一位网友说,他从小就被父母亲戚贴标签,后来干脆拒绝社交。起初,他可能只是单纯的慢热,结果因为大人的偏见选择自我封闭。我们能够因为敏感的内心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容易因此而自我否定。尤其是孩子,他们没有独立而坚定的思想,内心更加脆弱敏感。催他开口社交、表现自己,过多强调内向的缺点,伤害远大于教育。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题为“性格内向只不过是废物们的遮羞布”。我本以为这只是引用了一句话,没想到作者的观点就是如此:“性格很大程度上是人们无法选择的,可他们却要因此遭受痛苦。”就算内向真是一种缺陷,作为父母,真的忍心让孩子从小活在这种焦虑中吗?尤其当外界对内向的孩子不够友好,我们更应该耐心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生来内向,意味着我们得用细腻的方式呵护他们敏感的内心。比如当孩子对社交感到为难时,不要强迫,更不允许他人随意评判。纪录片《零零后》里有个女孩叫一一,幼儿园老师让她跟小朋友一起玩,她却拒绝了。不难想象,一一的父母一定跟她讲过,如果想自己玩,不合群也没关系。也不难发现,一一跟我们印象当中的内向小朋友有很大的差别:在孩子面前,可以用“谨慎、慢热”这样的词来代替“社恐、内向”。不要觉得“别人都可以,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不能自己融入?”然后用大人的方式示范,这会给孩子压力。内向的孩子喜欢心理预设,可以在家里为他设置几个场景,提前预演,帮孩子放松。培养一门爱好,或者给孩子创造独处的环境让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孩子有了擅长的事情,就多了一把社交的钥匙,也会更加自信。选好了地址,才发现地下全是邻居,可它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独处。就在它准备布置新家时,一铲子挖到了地下水,瞬间就被淹了。没想到,一呼百应,邻居们一切协作,没多久积水就被排干净。我们通过读绘本、看动画片这样柔和的方式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明白:长大以后的社交,是为了更好地独处,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加舒适的私人空间。别再逼着内向的孩子变外向了,他们有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关于作者:窈窕妈妈(ID:iiimum),践行科学养育、快乐带娃的90后潮妈。用漫画和文字,分享海量育儿干货、和你聊聊当妈后的那些事。陪伴千万妈妈和孩子共同成长。授权请联系窈窕妈妈(ID:iiim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