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式教练模型背后的15个经典科学理论

见字如面,我是妈妈成长教练及培训师李婷,心蜕工作室主理人。这是我经过两年的自我成长,在2020年底喜获的新身份。

两年前,刚开始学习教练时,我期待教练对话对自己产生影响。在准备共创式教练CPCC级别认证积累服务付费客户100个小时数的过程中,我经常收到客户的积极反馈,他们觉得教练带来的是「深入、滋养、引发思考」的对话。

同时,也有一些好奇的客户,会带着「为什么教练会有这样的神奇效果」的疑问向我探寻科学界答案。作为曾经的科研人员和新生代教练中的一员,我对于教练背后的科学理论和底层逻辑有种执念。

于是,我搜集和整理了网络上的现有素材,结合自己的理解,希望用比较简单直白的文字,浅扒一下共创式教练模型四大基石背后的科学理论。

作者:李婷

编辑:小思思 @思腾中国

本文首发于李婷

思腾获授权转载于【思腾】微信公众号

在开始解构此图前,我想先交代一些背景知识。

在共创式培训学院(Co-Active Training Institute,简称 CTI)官网上有一张图叫「The Science Behind Coaching(教练的科学)」,该图以共创式模型的四大基石为锚点,列举了模型背后的理论依据。

在2012年,CTI创始人Karen Kimsey-House和来自哈佛医学院的Carol Kauffman博士一起探讨了教练背后的科学理论。[1]

Carol Kauffman博士创立了哈佛医学院教练学院,并担任院长超过25年。她被授予the world’s #1 Leadership Coach by Marshall Goldsmith和One of the Top 8 Coaches in the World by Thinkers 50等多项荣誉。她的教练服务时间已积累到40,000小时。[2][3]

Carol Kauffman博士曾经指出:CTI的共创式模型非常显著而恰当地整合了积极心理学和教练的很多研究,提供了教练培训的黄金标准。[4]

那么,这个模型背后具体有哪些理论作为支撑?我将以上图为线索,基于四大基石为大家逐一介绍。

共创式教练基石 #1

人的本质是富有创造力

存在无限可能
并且是完整的

这句话的核心关键词是「本质」。

当教练相信每个人的「本质」是富有创造力、存在无限可能且完整的,教练也随之相信客户有能力寻找答案、做出选择、付诸行动,并能够从计划失败的打击中迅速恢复过来,并且不断学习。

这种潜力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无论何时何地。这是共创式教练模型的信仰,更是工作的基石。

当教练抱持着这块基石进行教练对话,教练会变得好奇,期待无限的可能性,并与客户一起探索,而非依照固有模式发号施令。[5]

科学#1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金字塔

五种需求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无止境的。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马斯洛认为,高层次需求比低层次需求具有更大的价值。人的热情是由高层次需求激发的。人的最高需求就是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去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巅峰体验」

在马斯洛看来,巅峰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体验。[6]

科学#2 |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30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 世纪6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

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其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7]

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

赛里格曼关于积极心理学的TED演讲中谈到:幸福的生活不只是积极的情绪,它还包括心流(eudaimonian flow)和意义感(meaning)。[8]

科学#3 | 欣赏式探询

Appreciative Inquiry

欣赏式探询是一种基于优势的针对领导力发展和组织变革的积极方法,可被用于个人、团队、组织或是社会层面。在每个使用场景下,人们通过在战略性的创新中与他人深入合作,向着一个共享的未来目标一起前行。[9]

对于个人而言,欣赏式探询被用于领导力教练,发展个人的战略愿景。如下图所示,在对个人的过去进行反省时,我们往往会习惯去总结过去做的不好的地方,避免以后再犯。而欣赏式提问会聚焦在过去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强化。

传统问题和欣赏式探询的区别对比

当我们不断强化那些做得好的地方,做得不好的东西自然就走开了。[10]

如何转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行有效的欣赏式提问?欣赏式提问有个4D模型,具体包括:

DISCOVER: 发现过去做的好的地方。(感恩)

DREAM: 愿景未来的可能性。(创新)

DESIGN: 打造愿景场景。(共建)

DEPLOY: 完美执行。(持续)

欣赏式提问4D模型

科学#4 | 优势理论

Strength Theory

优势是指做某件事情的持续完美的表现。优势公式 才干 x 投入 = 优势 在畅销著作《优势识别器 2.0》首度提出,建立在 Don Clifton 的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中的概念之上。Clifton 写道:

才干是一种本能的、重复的思想、情感或行为模式。它们是你可以高效应用的与生俱来、自然的能力。要将这些才干转化为优势,你必须对它们有所投入——练习使用它们,并为它们增添知识和技能。[11]

该书中,做的最成功的人,都是先从其突出的天赋/才干着手,然后再学习技能和知识,再加以练习。以这样的方式,天赋就会产生乘数效应。[12]

科学#5 | 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它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它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同时,它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

共创式教练基石 #2

与当下共舞

「共舞」一词对应共创的两个本质,「共」在于协作,「创」在于舞动着向前。

就如同双人舞一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共创式谈话中,教练和客户会轮流扮演「领舞」和「跟舞」的角色。说什么、问什么抑或是沉默,都不会来自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而来自当下瞬间的反应。

这样的对话非常考验教练的聆听能力。教练必须全身心投入当前正在发生的过程中,对此刻的感觉做出瞬间灵活的回应,而不是刻板地遵循计划。

这种情感联结的、非引导性的对话,可以建立正向的脑神经联结。同时,共创式对话可以用真实、有意义的认可、鼓励和欣赏,形成一个理想的容器,支持客户去学习和成长。[5]

科学#6 | 突发流程

Emergent Process

突发流程是一种变化的流程 - 变化包括在整个组织结构或职能转型中的非线性的、突发状态的转换。它所带来的新的资产,不能在转型之前被预测[13],而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流程中的动态变化。[14]

变化的突发流程是从性质而非数量上创造新的系统。当一个人开始学习或练习新事物时,TA会收集一些孤立的规则,并以迭代的方式完成它们,比如「像这样做」、「如果那样做了,就这样做」、「别忘了」等等。这些都是行为的增量变化。

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厨师学徒到大师的蜕变

然而在某个时候,它们合并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整合到某个总体框架中。一个人开始从这个总体框架中行动,而不仅仅在孤立的规则上执行。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它引发了新的宏观层面行为和功能。[14][15]

科学#7 | 即兴创作

Improvisation

即兴创作是创造力的一个方面,是在一个人在即刻环境和内心感受的刺激下,表演、唱歌、说话和反应、制造和创造的实践。这可能会产生新思维模式、新实践、新结构或符号的发明,和/或新的行动方式。

即兴创作的技巧可以应用于所有艺术、科学、学术和非学术领域的不同交流和表达形式中,例如音乐、舞蹈、烹饪、演讲、销售、个人或浪漫关系、体育、插花、武术、心理治疗等等。[16]

科学#8 | 复杂性理论

Complexity Theory

复杂性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研究所。该理论涉及物理、生物、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包括普里戈金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研究,洛伦兹对天气系统和非线性因果路径(即蝴蝶效应)的研究,混沌理论以及拉马克关于学习和适应的观点。

虽然是一个相对新生的研究领域,但复杂性理论对我们在世界范围内思考和行动的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复杂性理论横跨多个学科

复杂性理论可被普遍理解为对复杂自适应系统(CAS)的研究。「复杂」一词意味着多样性, 「适应性」是指系统改变和学习过去经验的能力,「系统」是指一组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的网络。该理论揭示的是所有复杂自适应系统中都可以观察到的相互关联的共同原则。

这在组织、组织变革和领导力的研究中尤为重要,复杂性理论可以为组织如何变得更加可持续、适应性和创新性提供见解。 [17][18]

科学#9 | 正念

Mindfulness

正念是一种练习,帮助人们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发生的体验上,并且不加评判。它是一种通过冥想或其他训练培养出来的技能。

正念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能力,它能充分地让我们活在当下,意识到我们在哪里、在做什么,而不是过度反应,或被周围发生的事情压倒。[19]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已经开发了许多基于正念的治疗应用,以帮助人们体验各种心理状况。正念练习被用于减少抑郁、减轻压力和焦虑、体重管理、运动表现、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或作为围产期的干预措施。[20]

共创式教练基石 #3

关注整个人

关注整个人的「关注」, 是一种包括个体和整个生命的广泛关注。当一个教练坐在客户的面前时,教练面对的不是客户带来的问题,而是关注客户本身——一个完整的拥有心、智、身和灵的人

关注整个人意味着,教练应该意识到,问题或事件的方方面面在对话发生前就已经在这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了。教练可以非常好地与被教练者一起关注某个狭义的主题,但是在共创式教练模式下更应该意识关于这个完整个体还存在一个更宏伟的蓝图。[5]

科学#10 | 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模式

Biopsychosocial-Spiritual Model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理论由乔治·L·恩格尔提出,他是一位从事心身运动的著名学者。他的主张是医生必须同时关注疾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患者的痛苦。

根据学者Borrell Carrió et al.对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描述:

这既是一种临床护理理念,也是一种实用的临床指南。从哲学上讲,它是一种理解痛苦、疾病和疾病是如何受到从社会到分子的多层次组织的影响的一种方式。在实践层面,它是一种理解患者主观体验的方式,是准确诊断、健康结果和人道关怀的重要贡献者。

目前,许多研究者认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应该扩展到精神层面(Spiritual level)。

「精神」在当下是一个开放、流动的概念。它可以涉及许多不同方面,从非宗教和非有神论的层面(如积极思考的力量)到深刻的宗教体验。当代多元社会和个人主义文化使不同的人对「精神」一词有不同的理解。想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查看论文Are we ready for a true biopsychosocial-spritual model? [21]。

科学#11 | P.E.R.F.E.C.T. 模型

很多教练都会参加各种培训,他们的工具箱里也有多种教练工具。但是,当他们试图实现自己或客户的最佳表现时,如何利用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来为客户服务呢?

针对这个问题,哈佛医学院教练学院创立者Carol Kauffman博士提出了P.E.R.F.E.C.T模型。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可以帮助教练针对多个理论方向,整合自己的意识和技能,去了解任何特定背景下的特定客户。[22]

P.E.R.F.E.C.T.金字塔包含生理环境关系情绪高效思考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超时空7个层次,每个层次都与不同的理论方向和教练技巧相联系。教练可以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去扫描这些层次,或者专注于最适当的层次。比如教练可以提问:

P:在生理或身体层面上发生了什么,对你的表现有帮助(或有伤害)?

E:看看环境——你周围有哪些资源是你可以利用的?有可能利用环境的制度和文化吗?

R:什么关系可以最有效地维持?

F:你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能利用你的情商吗?

E:你的思维有效吗?你知道你的认知模式或偏见吗?你的风格和你要面对的挑战匹配吗?

C:你能抛弃过去吗?更深入地接触现在,与你的未来发展一种理想的关系?

T:当遇到巨大障碍时,你是否有多种途径,去达到卓越的资源?

共创式教练基石#4

唤醒蜕变

教练过程一开始关注的主题比较具体,但这些具体的目标不过是客户心中信念的外部表露,教练会透过它,来看到被掩盖的更深层次的东西——那些完整不可分割的、宏观的生命全貌。

教练通过探索所有可能性,并洞察那些可能成为显示的愿景,把一个个的承诺变成蜕变的动力。这种新变化对于客户而言,就如同突然发现身上还有一块被遗忘了的肌肉,会带给客户新的力量和能量。[5]

科学#12 | 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在这种现象中,高期望会导致在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得到改善。这种效应是以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命名的。

Rosenthal和Lenore Jacobson将这一观点应用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表现。他们认为,高期望会带来更好的表现,低期望会导致更差的成绩,这两种效应都会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社会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经常被引用到教育和社会阶层。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增加领导者对下属的绩效期望,将导致更好的绩效。[23]

科学#13 | 拓展建构理论

Broaden & Build Theory

拓宽与建构理论由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于1998年左右开发,通常与积极心理学联系在一起。

拓宽与建构理论是对积极情绪的进化功能的探索,它认为积极情绪(即享受/快乐/快乐/兴趣/期待等)可以拓宽一个人的意识,鼓励新颖、多样、探索性的思想和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扩大的行为习惯会培养技能和资源。

例如,对风景的好奇心可以变成有价值的航海知识;与陌生人愉快的互动可以变成相互支持的友谊。

与消极情绪相反,消极情绪会导致狭隘、直接的生存导向行为,例如导致人们为了生存,做出的「战斗或逃跑」的反应。相较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没有立竿见影的生存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展行为所建立的技能和资源可以提高生存率[24]。

科学#14 | 变革免疫

Immunity to Change

在一项研究中显示,医生们告诉心脏病患者,如果他们不能成功地改变生活习惯,他们会死去。但是事后发现,七个病人中只有一个会改变生活习惯。这个研究给到的启示是:仅仅依靠渴望和动力来产生行为改变是不够的,即使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变革为何这样难》一书中,作者罗伯特·凯根和丽莎·拉希揭示了是什么在阻碍我们变革,并提供了克服惯性力和改变生活和工作所需的工具。

该书中提到的变革免疫地图,可以帮助教练和客户阐明构成客户心理模型的假设和结论(或承诺),或者她用来解释和理解她生活的世界的模式。[25][26]

科学#14 | 变革阶段

Stages of Change

变革阶段由James Prochaska和Carlo DiClemente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是最著名的变革方法之一。最初他们试图研究帮助人们戒烟的方法,后来通过变革阶段模型来了解人们如何经历行为改变。

变革阶段模型包括预先设定模板、沉思、准备、行动、维护和退化五个阶段[27]。

在这个模型中,变化是逐渐发生的,而复发是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在早期阶段,人们通常不愿意或抵制改变,但他们最终会发展出一种积极主动的方法来改变一种行为。模型表明改变很少是容易的。它通常需要一小步一步地向目标前进。

科学#15 | 希望理论

Hope Theory

查尔斯·理查德·斯奈德是美国心理学家,专门研究积极心理学。他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理论涉及到人类对个人反馈的反应,对独特性的需求以及希望的动机。根据他的希望理论,真正有价值的希望应该包含三个成分:目标动力思维(agency thought)和方法思维(pathway thought)。

其中,目标是抽象和心理层面的,它们引导着人类行为;动力思维是一种情感能力,为人们实现目标提供了信念和动力;方法思维是一种认知能力,让人们思考和规划不同路径,从现在抵达未来。

希望理论认为,我们需要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同一个目标,并且抱有坚持的意愿。该理论还强调了路径和动力思维之间的循环关系:路径思维导致更多的路径,反过来又导致动力思维和积极情绪 [28]。

写在后面

读完此文,希望你可以抱着轻松的心态,从一个简单的模型或概念出发,尝试认识教练。如果你开始对教练抱有好奇,我想为你祝福,你已经开始在“自我探索”的路程中启航。

你可以预约有眼缘的教练,来体验一场为你个人定制的教练对话。相信每位共创式教练,都心怀真诚,全力陪伴你一起开始这场丰盛之旅。

在离2020年最后的第40天,我正式提交了ICF(国际教练联盟)的认证口试申请,也开启了我的心蜕工作室的自由执业之旅。我想在向正在读此文的你,发出我的新年邀请,我正在招募100位期待自我探索和鲜活蜕变的妈妈,以100场1对1的教练对话体验活动,践行我的生命意义。

“我是如爱因斯坦般的神奇魔术师,伸开双手联结每一位妈妈,并支持她们自我成长,鲜活蜕变。”

欢迎微信勾搭联结↓

验证暗号 “妈妈成长蜕变”

本文作者

李婷 Li Ting 

- 支持妈妈鲜活蜕变 -

心蜕工作室 主理人

妈妈成长教练及培训师 | 生命教练

共创式教练/CPCC级别候选人

游戏力父母®讲师

国际软技能培训师认证候选人

APPC少儿心理咨询师

5岁女孩的妈妈

曾任世界500强品牌总监

中国科学院药理学硕士

本文首发于李婷

思腾获授权转载于【思腾】微信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