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小雪

250.小雪
老友给我发来一句话,说是自己带孩子外出求学,此时正在回家的路上。老友说:真难。
我感受到了老友此刻精神上的疲惫和身体上的艰苦以及经济上的困窘——的确,每次几百公里来回,回去后立刻陷入另一种忙碌中,坐在温室里的人是无法感受的。外面冬天的风夹杂着小雨,正在飞扬。我坐在电脑前,台灯明亮,咖啡温暖。我把自己也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我是懂的。望着窗外,银杏的叶片渐渐泛黄,秋去冬来,楼下有人叫着外卖,有人跳绳热火朝天,有人走在路上,朝着我未知的方向走去。
正是小雪节气。我对老友说:忍忍,马上就过去了,想想不久后的未来,你就会觉得此刻的奔波都是非常值得的。不知这话可否让奔波于两座城市间的老友获得些微薄的力量?
小雪。
若非节气,这一日,平常得跟万千个庸碌的日子没有区别。孩子去学习,我一个人,在温柔的棉被里做着一个焦躁的梦——我梦见自己忘记了一节非常重要的课:一年级的一节书法课。等我想起那节课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分钟。我大呼“不好”,那帮一年级的孩子如何能给我一个安宁的等候?脚步疾风一般冲到二楼的教室里,看见孩子们安静地坐在那,好像从未因老师的迟到而表现出些许凌乱来。原来,隔壁的老师见我迟迟不来,早已帮忙安顿好了孩子。
醒来,回忆着梦中的细节,细想——也许,需要安顿的从来都是自己,而非他人。
等我尚未从思绪中回到现实,开门声响了。小季回来了,她说:“妈妈,你还在睡?”
我睡了多久?
翻开手机,瞧见一篇又一篇关于小雪的文章,舒缓降临。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最喜欢这句,淡淡的生活,淡淡的亲近,淡淡的期待。
电影《荒野生存》又让我走进了一片无人之境阿拉斯加。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家境优渥的克里斯托弗名校毕业后,断了与家人的所有联系,只身一人走进荒野,艰难生活了一百天后,饿死荒原的故事。
人类挑战极限的脚步从未停止。不靠任何外力攀登美国国家公园的酋长岩的Alex徒步穿越羌塘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杨柳松,还有用94天穿越太平洋屋脊步道的谢丽尔·斯特雷德……
我重新翻开《北方的空地》,杨柳松在自序里说:荒原在哪里?它可以是一片广袤的无人区,也可以是小区里夜深人静的花园,甚至是野草滋长的内心。荒原的真正含义,是一片心灵自由放逐之地。
这一席话颇得我心。他说,人是群体动物,但心灵是孤独的。
孤独的克里斯托弗走进荒野,看着一朵云和一片草目光澄澈地微笑;Alex站在酋长岩前,目光里充满了神性的向往。他们在浩瀚的自然荒野中填补精神荒野的虚空与孤独,将自己置身于辽阔的天地中,没有虚与委蛇,只有与自然澄明与毫无芥蒂的相拥。
用两个小时做一个很现实的梦,用三个小时读半本《走出荒野》,用两个小时看《荒野生存》。
厨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老季正在做饭,女儿在书房里喊着:妈妈,给我泡个热水袋,脚冷!
小雪节气,雪化了就是春天。
春天,且把生活的劳顿、现实的繁杂放置一边,约一场荒野之游,如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