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专题——曹妃甸,填海造城
曹妃甸,原为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以南80公里处一座带状的小沙岛,据说当年唐太宗东征时,一为姓曹的妃子死于此地,因此建立了一座曹妃庙,岛因此得名。 随着首钢搬迁至曹妃甸,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岛随之开始了填海造地的大规模建设。
2009年5月和7月,我分两次共8天去曹妃甸拍摄采访,为《新周刊》杂志拍摄图片报道。
一篇图片报道,反映的是摄影者对于相关事件的洞察力。相机记录的是摄影者的关注与判断:哪些现象投射出事件的内在联系,它能给观者怎样的启示。另外,事件终归是通过人物的故事与命运来呈现:哪些人在那里,他们为什么在那里,他们的境遇是怎样的,他们怎么想的,他们在做什么......
曹妃甸上的灯塔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是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前岛上惟一的建筑物,也是曹妃甸的标志性建筑。现存灯塔为1998年秋兴建。
曹妃甸拍摄手记 2007年7月
从北京出发经过唐山市,向南经过唐海县,一路高速公路,两个半小时就到曹妃甸了。
出高速向东不远,就是“零公里”路口,这里曾经是陆地的边缘。现在陆地从这里向前延伸了近二十公里,直达曹妃甸岛。零公里的标志建筑——一个巨大的不锈钢球被拆除,它已经失去了意义。从零公里向南,每公里为“1+”,到曹妃甸岛一共是“18+”。在这片人工制造的陆地上已经铺设好了宽阔的公路,载重卡车川流不息,路面被压成沟状,到处散落着细小的石子。
“15+”是首钢新厂区的入口,这里成为曹妃甸最繁华的地方。简易板房搭建的工人宿舍、店铺组成了一个小镇。这里聚集了各地来讨生活的人,衣食住行设施一应俱全。街道上不时有成群的工人走过,不远处首钢的新高炉和厂房已经开始运转。
“现在人少多了,前两年街上人多得走路都困难。”吴时中告诉我。这个安徽来的中年男人在这里经营一家小饭店。他说:“我07年到这的时候,地上连根草都没有,工人特别多,想开店都没有房子租。下班后超市都挤不进去,门口拉了红绳,出来一个再放进去一个。”从吴时中的讲述我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可能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吧,首钢二期的建设放慢了进度,工人少了大半。
曹妃甸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来此淘金的人。30岁的石磊来自唐山乐亭县,他的事业刚刚起步,带着一个十几人组成的施工队在首钢的工地上干活。“我在这里已经投了一百多万了,现在工程进度变慢,08年定下的活到现在还没干呢,如果不是压着钱,我就回老家了。”石磊虽然有些失望,但是他对曹妃甸的未来发展还抱有希望。
在一处工地上,十几辆载重卡车在倾倒碎石。这些卡车被规定的载荷是四十吨,实际要拉一百多吨。来自黑龙江的车主宋先生说,本来想来这里挣点钱,没想到费用这么高。每个月光是运管和路政收取的费用就是两千块,另外还有交警的罚款。“最多一个月交了一千八百多的罚款,银行的人都认识我了。”宋先生说,“如果不超载,根本不挣钱,运费给的太低。”
夜幕降临,“15+”小镇变得热闹起来。一个简易房外面的喇叭高声响起,这是一个二人转小剧场。我费尽口舌说服了剧场老板,同意我拍摄他们的演出。老板娘更加谨慎,一再嘱咐我不要拍到演员的“俗口”。当我好奇的拍摄在宿舍化妆的演员时,老板娘立即把我驱逐出来。热闹的街道两边是成排的台球桌;几个身着工作服的年轻工人在狭小的游戏室里玩老虎机;小发廊透着粉色的灯光,雪白的大腿在门帘后面若隐若现。在这些生动的场景背后,首钢的烟囱、高炉和塔吊印在深蓝的天空上,仿佛舞台上虚幻的背景。
曹妃甸的填海造地工程,让一些当地的渔民失去了近海渔场,虽然得到了一些补偿,但是他们却担心未来的生活。在南堡镇咀东渔船码头有五百多艘大小渔船。当地政府已经不再批准新增五十马力以下的小型渔船下海,一些渔民只能另谋出路。大型渔船似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船主杨学成说,一艘一百五十马力的渔船每年能有二十多万的纯收入。咀东码头的修船厂里,数十艘大马力的渔船在整修、粉刷,只等休渔期一过出海作业。
在“零公里”西边,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还处在造地阶段。在地面堆积好以后,要在沙土中打入直径五十公分,二十多米长的水泥桩,桩距大约三米。整个国际生态城就将建在无数的水泥桩之上。看着打桩机砰砰作响,我不禁联想到,数百万年后的智慧生物在此地发现数以万计的嵌入砂岩的水泥桩,该如何猜测今天这狂热建设的举动。
曹妃甸的未来已经展示在“零公里”处规划展览馆的沙盘上,但是我仍然对这块人造土地上即将发生的一切感到好奇。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沙盘模型。这座滨海新城采用了清华大学的设计方案。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还处在填海造地阶段,这片海滩上将建造一座城市。
一个安徽来的工人走在人造堤坝上。
直径80公分的吹沙管由两台2700马力的柴油机驱动水泵,每天喷出的泥沙可以覆盖一个足球场。曹妃甸填海造地的第一步就是吹沙。
一个集装箱被改造成工地的伙房。这样的简易房屋可以方便地随着工程进度搬运。
退潮后搁浅在滩涂上的小渔船。曹妃甸的开发让一些渔民失去了近海渔场。
咀东码头是个位于曹妃甸西边的小渔港,这里聚集了各地来的以渔业为生的人。
在曹妃甸经常可以见到纹身的男子。
每年的6月至8月是休渔期,渔民在这段时间修整渔网。
每年的6月至8月是休渔期,渔民在这段时间修理渔船。一名船主说,他的这艘渔船每年能有20多万的纯收入。
离曹妃甸30多公里的唐海县城,一家餐馆的老板身上纹着毛泽东的像。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挖掘机将石灰混合在沙土中增加地面硬度。
打桩机将水泥桩敲入沙地,作为建筑的基础。
几个工人往来穿梭,运送配重材料。适量的配重堆积在一起,用来测量地面的坚实成度。
曹妃甸周边的农民开着农用车运送造地的沙土。三百多米的路线跑一趟挣3块钱。
施工间歇,两个工人在铲车斗里躲雨。
个建造吹沙管线的工人在午餐。不远处的滩涂将被堆积成陆地,建造滨海新城。
首钢厂区大门处的长途汽车站,这里每半小时就有一趟发往唐山或者天津的巴士。
一个由旧巴士改造成的流动超市。
两个工人在宿舍吃晚饭。
首建集团公司的工人宿舍。
一家小超市的角落。
一名工人在超市里给家人打长途电话。
30岁的石磊有一个10几人的施工队,他在曹妃甸新首钢工地上投进了一百多万元,由于工程进度变慢,他还没有挣到钱。
一个男子的打扮很醒目。
小旅馆里的电视机。曹妃甸首钢厂区周边的旅店价格不菲。
临时搭建的二人转小剧场外支起大喇叭播放广告。
夜色降临,下班的工人从各个方向聚集到二人转小剧场。
二人转演员在宿舍化妆。
新造的土地上迅速“生长”起高大的厂房。
新首钢建造在一块新造的土地上。
在建的新首钢二号高炉。这种容积超过5000立方米的高炉,目前全世界仅有13座,平均每天就能为新首钢带来1.2万吨以上的产量。
新首钢浇注车间,这里的年轻工人大多是本地招聘的。
新首钢的一号高炉在出钢。
新首钢厂区里的一座天然气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