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营寨武阳寨——李熙桥镇苏家洲
(李熙桥风光)
千年营寨武阳寨——李熙桥镇苏家洲
关山听风
苏家洲,位于今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李熙桥镇,现为一行政村,人口1300多人。苏家洲处于蓼水河与扶水河交汇处,三面环水,宛如一个半岛,因此得名。 苏家洲在历史上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易守难攻,历来是朝廷与湘西南少数民族土著政权搏弈前沿阵地。这里不仅是朝廷伸入古苗疆腹地的桥头堡,军事要塞,还一度成为绥宁县的县衙。
(古武阳寨风光)
五代十国时期,南楚马殷(852——930)之子马希萼(900——953)在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南唐李璟保大七年(949)叛变兵败,次年马希萼联合蛮兵与南唐攻占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下同),击败其弟,即第四代楚王马希广后,将其赐死,就任南楚第五代楚王。也就是这一年,马希萼派兵在“飞山蛮”土著政权控制的湘西南的微州资水流域夺地,攻占微州东北角,在苏家洲置武阳寨,以防御“飞山蛮”反攻,作为雪峰山西麓的一道军事屏障。 此为绥宁有历以来中原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军事驻点,之前,此地均为当地土著自行管理。时马殷虽占据湖南,以潭州为都城,建立了楚国,是事实上的割据政权,但他在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的保境息民政策。因此名义上还是隶属五代梁、唐政权,梁、唐先后封马殷为楚王。其子马希萼为夺取其弟政权,亦先投靠南唐,借南唐与蛮兵之力夺权成功。
(李熙桥古建筑)
南楚后期,政治开始腐败,士风日下,王廷挥霍无度,繁盛一时的楚国经济很快衰落下去。尤其是第三任楚王马希范,奢侈淫逸,荒唐至极。从949年开始,马殷诸子争夺王位,相互攻杀,951年(后周广顺元年)11月南唐遣边镐入长沙,马氏王朝灭。后周广顺二年(952),南楚部将周逢行夺取湖南控制权,被后周封为湖南节度使。武阳寨因此也隶属周氏政权。 湖南节度使周逢行在后周世宗显德年间(954——960)死后,周之溆剌史钟存志火速奔赴武阳寨,目的就是防范湘西南“飞山蛮”反攻,但此时,“溆州蛮”符彦道部属杨正岩(颜)称王,使钟存志失去后援,“飞山蛮”趁机恢复诚州、徽州,二州又复为溪峒州。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当时的诚州、徽州,以便读者了解这段历史。 诚州 唐贞观八年(634)年为朗溪县地。唐中期,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首领自封为诚州。五代后周末年,十峒酋长杨再思据地称诚州刺史。宋初为羁縻州。宋元丰四年(1081年)正式置诚州。 徽州 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黔中郡地,汉为武陵郡镡城县,东晋至南朝为舞阳县地,隋属龙标县地。唐中期,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首领自封为徽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改置莳竹县,元丰八年(1085)飞山蛮恢复溪峒徽州,莳竹县名存实亡。崇宁二年(1103)朝廷派军队对飞山蛮实行剿抚并用,恢复莳竹县,当年改称绥宁县。
(古徽城——在市)
徽州的来历这里也要说明一下。康熙、乾隆、同治县志统一采用正史记载:高祖武德四年(621)置弓阝州,为经制州。将弓阝州改为徽州,十六年隶播州。但三部县志又同时“或曰”徽州蛮自封于五代十国,也等于是对由唐朝命名徽州一事提出质疑,并载入县志。参考同期的邻居诚州的来历,县志的质疑是有其道理的,况诚州与徽州在这段历史时期并称为“诚徽州”。现在也有一些历史研究人士对溪峒徽州的来历提出过与历史记载不同见解,认为溪峒徽州自封于五代十国时期。
宋熙宁初年,朝廷实行开边拓土,进占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熙宁五年(1072)十一月,朝廷武力攻占徽州东部咽喉之地关峡,设立关峡砦与武阳砦,并修筑城栅。二砦皆隶邵州。武阳砦营址依然在今天的苏家洲。 古“砦”通“寨”。虽然在文字上可通用,但两字在北宋之初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寨指的是当时中原地区大户人家修筑通体的石墙围成院落,一般比较富裕,而砦指的是当时一般家庭因钱财有限,墙基为石头砌筑,上面用木栅围成,因此新造出很形象的“砦”字来。后来一些富裕人家为了藏富,躲避朝廷的税赋,在造册时有意将“寨”写成“砦”。宋朝在各县居民繁密或地形险要处设砦(寨),招领士兵以治民安,是朝廷的军事戍守。用木栅围成的营地称为“砦”,用石头围成的营地称“寨”。久而久之,两字通用,没有什么区别了。
(古武阳寨风光)
武阳砦与关峡砦修筑城栅,是石头墙与泥墙结合,上筑木栅,所以称“砦”。宋时砦设砦官,砦官有权处分杖罪以下刑罚,其余解送本县。很多砦官即是巡检。武阳砦与关峡的地方特殊,当年这里砦官权力有多大,因查不到史料记载,无从知晓。
崇宁二年(1103),朝廷将莳竹县改称绥宁县,将武阳砦与关峡砦从邵州析出,依旧归还并入绥宁县。 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因汉官常纵人抢劫峒人财物,杨再兴及其子正修、正拱率九十八峒起义,后被镇压,其余部继续坚持斗争。离临冈(即当时临冈县,今属通道侗族自治县,绍兴三十年废临冈县,其地并入绥宁县。)仅几十里的绥宁县治在市(今称寨市,下同)的安全受到威胁,朝廷被迫将县治北迁一百二十里,暂寄武阳砦。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绥宁县城由武阳砦迁回在市,武阳砦仍为戍守处。
至此,武阳砦一直在今苏家洲,宋代以后,武阳砦之名从史书上消失,武阳地方也了专属地,即现在的武阳镇。原武阳砦(寨)所在地,后名为三都,明清时为都一里、都二里,其后以李熙桥之名作为乡名,即今天的李熙桥镇。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县文物局长肖博文与李熙桥镇文化站长林道珍到苏家洲竖碑,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苏家洲的武阳寨遗址尚存寨墙(为土夯墙)一百余米,后被当地村民开荒种菜,现已所剩无几,看不出是当年营寨与临时县衙旧址。
(今绥宁县城长铺)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