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小气!清朝封吴三桂平西王,南明却只给个蓟国公
南明朝廷好小气。
1644年十月初,也就是崇祯皇帝自杀近七个月后。已在南京重建朝廷的明朝弘光帝在“联虏平寇”政策之下,希望通过派人联络清兵以彻底击败李自成等起义军。
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可不是为崇祯皇帝报仇,而是想与清朝谈判,划地而治。有说要以山东一线为界,有说要以淮河一线为界,再不济,也以长江为界,好歹还能像南宋一样偏安一隅,延续个百几十年,也未可知啊。
如果这种想法还情有可原,毕竟,前面确实已有东晋、南宋的成功案例。且在李自成攻进北京之前,早有南迁之议。现在不过是将刚愎自用又刚烈不会变通的崇祯皇帝未能完成的任务变成现实而已。
但另一个目的,则显得可笑不已了。
重臣马士英说“彼主尚幼,与皇上为叔侄可也。”
当时清朝的皇帝为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生于1638年,刚满六岁。南明皇帝呢,已三十七岁了。若按着平等关系来,叫叔也未尝不同。
然而,现下是太平年月吗?你南明朝廷北有满清,西有农民军,两面受敌,明明是劣势啊。如此劣势之下,还想占点便宜,找点面子,实在是太不识时务了。
石敬瑭——就是那个建立后晋,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的大汉奸——哦,错了,这家伙是沙陀人,压根都不是汉人,不能称之为汉奸——为了自保求救于耶律德光,还愿称小自己整整十岁的后者为父呢!
现在朱由崧想让福临叫自己叔叔,真是异想天开了。
不管如何,清朝同意南明派使臣北上了。
介绍了这么多背景,我们入正题来说说,南明朝廷是如何小气的。
使臣最重要者有三人,左懋第,陈洪范、马绍愉。后来左、马被清廷扣留,而陈洪范独归南京。再后来,左懋第宁死不降,不屈被杀,后两人则先后投降了清朝。当然,这是后话了。
他们有几个使命;“前往北京谒陵,祭告先帝;通谢清王,并酬谢剿寇文武劳勋”;封吴三桂为蓟国公。他们还带有白银十一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两千匹。其中,白银一万两、绸缎两千匹是给吴三桂个人的——且在北行之前,本来还要运送漕米十万担给下令部下剃头的吴三桂做军粮,后因船被其他明军将领抢了去,没运成。不过还是封了吴三桂的老爸吴襄为辽国公。
也许你看了这些,觉得南明很大方啊,职位、钱、粮,一个不少;连他老爸都没落下,如此盛情,你为何还说他们小气呢?
其实钱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人在,钱赚得到啊。关键是,你只封吴三桂为蓟国公,也太不应该了。
也许你又要说,吴三桂在七个月之前,刚由崇祯皇帝封为平西伯,数月之间,直接跳过侯爵封了公爵,还不够意思吗?
若放平时,真是皇恩激荡啊!连升两级呢!
可——可——可吴三桂此时,已是平西王了呀——他被清朝封了王呀!
皇帝、王、公、侯、伯、子、男——人家在清朝,早就是王爷了,你还封他一个公,他能放在眼里?不就一个爵位吗?在乱世,最不值钱的,就是这东西了,你吝啬什么——在这之后,也照样出现过,大西军首领孙可望,归附明朝,稳定云贵,戮力抗清,想封个王,永历朝廷,开始楞是不给。为了这事,不知内耗了多少精力呢!后来终于想通了,没有孙可望他们,我朱由榔算个什么鸟?要就给吧……
(左懋第)
且看看清朝是如何舍得下这种不要多少银子的本钱吧。
山海关之战打败李自成后,“即日王承制进三桂爵平西王,分马步兵各万隶焉”、定都北京后,“授三桂平西王册印,赐银万、马三”。
看看清朝这效率,这大手笔,不就是个王嘛,有什么不能给的,不但王可给,亲王,你够格,照样给。后来吴三桂替清兵收了大半个中国,平西亲王,你来做!没事!
清朝与南明,主事者的眼光,一比即知高下。后者能苦苦支撑十八年,也算是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