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亭台楼阁(5篇)
精诚亭记
郑皓文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欲造何等亭台楼阁?以吾之拙见,一则可使人休憩,二则可使人予己意于其中。余以为此亭应建于远翥楼与篮球场之间极佳。
若问亭之用,入可赏鉴满校风光,操场楼屋尽收眼底;出可拼搏挥洒汗水,各项运动结交友谊。因其用,则有望远镜远观校园,则有饮水机水饮体内。可谓观赏便利共兼备,美景与乐之交融。
若问亭之构,吾设想建造亭两层。一层为饮水之处,从而省去攀爬之劳累。二层为观赏纪念之处,可使望远镜一排分列于窗边,此乃观赏之用;亦可置一墙于空闲之处,诸生可书己之梦想,数年后复看则必心有所想。亭外以朱红为主色,上刻牡丹。因其构,此亦可为赏景、便利与记忆存储之处。
若问亭之名,此亭名为有心亭。取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精诚二字。此处意为下决心以作事。不怕无能,只怕无恒。
若问亭之意。
吾于亭上望远,白日见蓝天白云,黑夜见明月星辰。其虽庞,在吾眼中微也。不禁联于己。在班内吾可留名也;在校内吾可留名邪?;在宇宙内,吾不可留名也。
明剧作者汤显祖之《牡丹亭》:“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苏轼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与天地之别,一粟与沧海也。居亭上,极目远望,天地之界不可及也。此乃空间之渺小;陈子昂亦有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浩荡历史长河,无非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耳。此漫漫长卷,吾辈以何留名于其上邪?此乃时间之渺小。
人之渺小,无可否驳。而人亦有其不凡之处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若吾以不凡之毅力处之,则可以成不凡之事也,则可以见不凡之情也。生虽生而渺小,若世上有生可求之事,持之以恒,则于己不凡。
或无欲求之事于眼前,无需百无聊赖,不妨至此。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则可先做小事,日积月累则称大事也,或成己求之事也。
勿以悲观处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若不可调节自身,可至此散发情绪于其中,赏良辰美景,逢日暖莺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努力何时皆不晚,重在努力。若不努力,何谈收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忘忧台记
杨宇轩
丁酉年秋,予幸得十一之青睐而在此求学。第三年,吾师一时兴起,使予臆想一地建一亭台,并属予作文以记之。吾有感而发,欲建一忘忧台于远翥楼之绝顶,故作此篇。
予观夫十一胜状,在远翥一楼。内有缘宫、芳厅,外接球馆、泳池。楼内道路错综繁杂,设施俱全,布置变化万千,此则忘忧台之大观也。然则南临车棚,北靠操场,下设剧院,上有餐堂,老师同学,多会于此,台上之人,又怎得少乎?
若非昏天黑地,云迷雾锁,重云如盖,压城欲摧;北风卷地,掀屋倒树;寒气刺骨,折胶堕指。登斯台也,则有一望千里,满目遐思,虽胸中杂然万分,却可忘忧而浩叹也。
至若天朗气清,碧空如洗,惠风和畅,云淡风轻;百鸟争鸣,千卉夺妍;朗朗书声,隐隐笑语。又或秋去当来,晴雪无声,大美无言,裹银镶金,万物皆低,天人合一,此景何寻!临斯台也,则心胸豁然,悲畏偕忘,四下环视,盛景入目,其生机勃勃者也。
嗟夫!予尝求人生之志,亦感学子之苦楚,妙哉!不以岁更,不与时移;怀理想之念则尽其力,处迷茫之时则寻其理。若今亦忧,明亦忧,然则何时可乐也?其必曰:“放昨日之忧于忧*,尽今日之乐而乐乎?”噫!二三子,殊途同归。
时十九年十二月八日。
*此处的“忧”指忧乐台。
极乐亭记
张允怀
于远翥楼四层缘宫东侧出口径直来到户外,便可见白云徘徊高楼林立。前行几十步,来到一赏景天台,西门至小卖部,一览无余。此处建一凉亭,学习奔波之余,在此处小憩片刻,便有思潮涌动,心旷神怡,释怀旷达之感。其乐无穷,因此名曰“极乐亭”。
每当天空放晴,风清云淡之时,向亭外眺望,见楼下近处,师生人来人往,穿梭交织。忙于走班上课的学生步履匆匆,神采奕奕,背上的书包左摇右晃,仿佛也紧跟这紧张而又富有活力的律动。其中也有人三五成群,慢步前行,自信满满,从容不迫。偶有几声嬉笑随风飘入亭中人的耳朵,带来几分活泼阳光之气。亭中的我俯瞰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而亭下之人全然不知,颇有几分洋洋得意。
鸟瞰十一操场一带,更是人头攒动。篮球场,绿荫地,汗水肆意挥洒,青春自由飞扬。如野鸽无拘无束,似骏马纵横驰骋,年少当时,何其快哉。再看操场一边,红砖绿树,相映成趣。容光钟记录着飞逝的时间,整个校园如这座钟,运作地有条不紊,从未停息。站在极乐亭中,轻风迎面吹拂而过,时间、行人,仿佛定格不动,又仿佛律动于亭中人的心中。
再来到极乐亭,已是夜晚。景象与白天截然不同,操场上的人早已散去,红色跑道隐没于黑色之中,纵横交错的道路上人迹稀少,静得出奇。整座学校表面上睡眼惺忪,实则暗流汹涌。熄灭了红日当头,点燃了一扇扇窗。我听到纸笔摩擦的沙沙声从每一扇窗中传来,感到思想的洪流从每一间教室喷发而出。此时,北门外也是另一幅景象,霓虹灯盏,车水马龙。街道向远处延伸,其上红黄车灯交织在一起,繁杂纷乱。各个公司的招牌高挂在矗立的高楼之上。微低着头,手提公文包的人们西装革履却对周围环境无暇顾及。汽笛声,刹车声,混在一起,杂乱无章。
此刻亭中的我思绪万千,身处校园中的我们活力四射,朝气蓬勃,渴望在此接受知识的洗礼,人格的升华。今天所做的一切,都为步入外面那个喧嚣而又躁动的社会。今天的我们,早晚将成为那霓虹灯下的过客,早晚会失去青春活力,扔下无邪童真,去面对复杂多样而又难以预测的社会。到那时是否我们还能记得当时奋笔疾书、满怀野心的少年?身处极乐亭中的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脚下的、我们眼前的,便是属于我们的极乐净土,我们走过的、我们逝去的,正是我们的极乐年华。
衔蝉猫屋记
黄俊尧
自玉泉东行百余步,至十一学校。漫步校园之中,于容光楼之西、艺术馆之北、校史馆之旁,有一木屋翼然架于树之上,乃十一学校之树屋,衔蝉猫屋也。名之者谁?师生共名也。据明人王志坚记载,衔蝉,乃猫之古称也。屋建于树上,学子以“衔蝉”命名,乃冀求人合自然,踱步其中,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屋为方形,建于一龙松之上,约有两三层楼高,由木板铺搭而成,有两扇轩榥于其上,一木质扶梯与地相连,人可徐然扶梯而上。梯绕松干枝条,盘旋而上,给人以环抱之感,仿佛天然一体,而非人工雕琢。屋为众松环绕,树林阴翳,秀丽繁阴,互相掩映,相得益彰。
至屋内,松干矗立于其中央,四壁环绕其树干,松首穿其顶而过,并无豪华陈列者,甚是简陋,仅仅一张素桌,铺半尺竹帘,几把木凳而已。然则登临树屋之上,仿佛隐居于山野之间。若夫春和景明,则有鸟语花香之感;至若炎炎夏日,则可坐于书屋之内,乘松树之浓荫,嗅松柏之气息,避暑纳凉;适逢秋冬之际,丹桂飘香之时,则可嗅得银杏之香,观赏果实摇曳,色彩斑斓;至若飘雪之时,则可在屋上极目远眺,饱览一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至于三五学子,聚于书屋,或坐、或倚、或卧、或立于屋中,则可谈天说地,畅叙古今,阅读吟诵,下棋博弈。虽一人登于书屋之上,亦可放松身心,愉悦心情,生心旷神怡之感,悠然自得之意。
嗟夫!登临此屋,可闻风声、雨声、鸟鸣声,亦可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亦可赏美景、悦身心,亦可小聚于屋中。纵然屋中陈设简陋,然则有莘莘学子游于此,侃侃而谈,领略自然,何陋之有?
悠然亭记
东子玥
在林月琴图书馆附近,纵穿日新广场与林荫大道的小路旁边,有两座小亭对立而建,似两只白鸟惬意踞于花木之间。漫步至此,便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所以我将这两座亭称之为“悠然亭”。
亭内设有四椅一桌,均为石质,虽看似简朴,却不失其雅趣。
在春光和煦的日子里,此处定为看花赏景的好地方。玉兰盛开之时,雪白的花儿将枝头堆满,如云而又似雪,繁密却又轻盈。花隙将日光扯成薄而剔透的飘带,疏密不一地与花影一同散落于悠然亭上,斑驳多变,若隐若现。当玉兰不再扮雪,继而落到亭上,融成雪水向下流淌:这便是藤萝绽放的时节。待到盛时,坐于亭中,如观一处华丽而无声的瀑泉,于亭檐处缓缓倾泻,阵阵幽香似弥漫的水汽,恍若世外桃源,独立于世。
在冬日白雪皑皑之时,繁花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成串的红果,墨绿的灌木,错落地聚集于亭台周围,默默守护着这方净土。不时有鸟儿从亭上掠过,再伴着冬日那缕缕柔和的斜阳——这便是校园中富有闲情逸趣的地方。
途经两亭,常常能望见同学们在此流连,在阳光明媚、绿叶簇动中或私语或争论,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感油然而生。
我不禁回想起曾在初中楼时,饭后得空与好友来亭中小憩,在昏昏欲睡间,恍若感到四周的花草和我一样在体会这温馨、悠闲、静谧。
倘若无人于亭中观景、相谈、漫步,则空亭即使春花烂漫,也不免失其色。亭因人而增色,人因亭而得趣,是亭中人的心境赋予了“悠然亭”的悠然意趣啊!
如今身在远翥楼,不再常去那亭中赏景、畅谈。但每当心中有所忧虑,念其四时之景,便有转忧为悠之感。然而脑中恋恋不忘的,还要数昔日亭中那快活与悠然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