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启蒙︱第一课:对联“奇妙”的特征和类型
对联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作为中国人我深深地为母语感到自豪。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一》有个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这种奇妙的传统文化。虽然学生多多少少都看过不少对联,但现实学情可能是学生不能真正知晓对联的特点,学习兴趣不高。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这短短的一两节课中领略到对联的奇妙,从而对对联产生兴趣,甚至产生创作对联的欲望呢?
下面我就把我上这一课的思路及内容整理成文字,以供各位共享,欢迎批评指正。
一、着眼“奇妙”二字,激发学生兴趣
对联难教,难就难在学生根本不懂联律规则,特别是基本的平仄也不知;难还难在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法常识,比如词性啊,短语结构啊,句法结构啊,统统不懂;难更难在学生词汇量不够丰富,难以在表达上进行词汇的转换。
但对联也好教,为啥?其实对于学生来讲,不必要那么专业,只要能够把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特征即可,如能够激发他们对对联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对联,他们自然会对对联进行深入的探究。
所以,作为第一堂“对联课”,重在“奇妙”二字,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那么,怎么让学生体会到对联的奇妙呢?最主要的就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多穿插一些富于趣味性的对联故事。
二、自学课本内容,把握基本特征
由于之前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计过一些对联,加上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多多少少看过不少对联,就让学生在课前自读课本,理出对联的一些基本特征。
1、奇妙的起源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chǎng],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这幅对联也就成了传说中的第一副对联。
到了宋代,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
2、奇妙的基本特征
①字数相等忌用同字
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②词性相同结构一致
如: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
③韵律和谐仄起平收
如:春回大地诗行绿
(平平仄仄平平仄)
日耀长天画卷红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④内容相关意趣贯通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边关的景物描写)
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意境不同不能成对)
三、补充相关知识,知晓“奇妙”类型
对联的类型有哪些呢?可以从内容用途、上下联的语义关系、格式上等方面进行划分。
1、从内容及用途角度,可以分为:
春联、寿联、婚联、贺联、挽联、行业联、格言联、书画联、名胜联……如:
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寿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2、从上下联的语义关系分,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这三类。
(1)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出句、对句意思属同一范畴。 例:
书山探宝需毅力,
学海探珠要恒心。
(2)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面来说,出句和对句的意思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例: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又名流水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反映出句和对句的意思相连贯,对句补充出句之意,二者不可颠倒。
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从结构形式或修辞运用角度看,可以分为:合字联、拆字联、叠字联、隐字联、顶针联、回文联……
(1)叠字联:在联中分别有一个或数个同样的字相继重叠出现。
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苏州网丝园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杭州西湖联
(2)顶针联: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个分句首尾相连。
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3)隐字联: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如:
横批:南北 —— 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 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 —— 少十(食)
(4)谐音双关联:利用语言文字同音,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如:
上联:狗啃河上骨。——苏 轼(和尚)
下联:水流东坡诗。——佛 印(尸)
上联:清风满地难容我。——“清”暗寓清朝统治。
下联:明月何时再照人。——“明月”怀念明代。
(5)谜语联:将谜面化入对联之中,在字面上造成一种意境。
日落香残 免去凡心一点(秃)
炉熄火尽 务把意马牢栓(驴)——纪晓岚
总而言之,这种从结构形式的角度去区分的对联类别,实质上也是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而正是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对联的创作手法,增强了对联的趣味性,也在对联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