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带你看看丽谯楼的前世今生

丽谯楼拱道大门上方镶嵌石匾额,镌刻“古端名郡”四个大字;拱道大门两侧镶嵌一副对联,传说为黄瑜题书,笔力雄劲,恢宏大气。

黄瑜题书的对联,颂扬了北宋名臣包拯在端州任职三年的德政,以及“岁满不持一砚归”(《宋史·包拯传》)的清廉之风。联曰:

星岩朗曜光山海;

砚渚清风播古今。

丽谯楼建成后,轰动了全城,人们都以一睹为快。

成化八年(1472)十月,黄瑜立下《肇庆府新建丽谯楼记》碑,以志纪念。该碑高1.74米、宽0.92米,今存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碑额为篆书,正文为楷书,晕首,端砚石。

原文:

碑文所说“韩公”,是指韩雍(1422-1478),字永熙,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正统七年(1442),考取第二甲第五十名进士。成化元年(1465)正月,授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前往广西镇压大藤峡地区瑶民、僮民起义。擒杀起义军首领侯大苟,起义军近七千人被杀,改地名为“断藤峡”。

碑文所说“龚遂”,字少卿,山阳郡南平阳县(今山东邹城市)人。汉宣帝刘询时,他拜为渤海郡(今河北、辽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太守。当时,该郡正逢饥荒,民不聊生,盗贼纷起。他到任后,开仓廪,济贫民,选良吏,施教化,劝农桑,把该郡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数年后,该郡大治,出现了一派升平殷富的景象。

碑文所说“张忠定”,即张咏(946-1015),字复之,自号乖崖,濮州鄄城县(今山东鄄城县)人。他是宋太宗赵炅、宋真宗赵恒两帝的名臣,卒,谥号“忠定”。他两知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其为政,恩威并用,蜀民畏而爱之”(《宋史·张咏传》)。宋仁宗赵祯时,士大夫甚至将他与政治家赵普、寇准并列。

明朝时期的丽谯楼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紫禁城,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

明思宗,即朱由检(1611-1644),明王朝第十六位皇帝,亡国之君。天启二年(1622),册封为信王。因熹宗朱由校没有子嗣,遗命继承皇位。1627-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卒,葬于明十三陵(位于今北京市西北郊的天寿山)的思陵。

是年五月,福王、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由菘在留都(今江苏南京市)称帝,改元为“弘光”,史称“弘光帝”,建立南明王朝第一个政权。但是,弘光帝只支撑了一年多,最终被清军所灭。

弘光元年(1645)七月,唐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九世孙聿键在福州府(今福建福州市)登上帝位,改元为“隆武”,史称“隆武帝”。

隆武二年(1646)八月,隆武帝被清军俘获,绝食死于天兴府(今福建福州市)囚处。

朱由榔像

是年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由榔被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原兵部尚书李永茂等拥立,在肇庆府丽谯楼称帝,改元为“永历”,史称“永历帝”。

永历帝,即朱由榔(1623-1661)。南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1646-1662年在位。倚仗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之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带抵抗清军。连克连捷,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控制区域扩大到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省,一时声威大振。

永历帝为了实现自己“反清复明”的愿望,将丽谯楼改称为“永明宫”。

永历十五年(1661)年底,永历帝被缅甸国王哇达姆摩刚解送至降清明将吴三桂军中。

清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府(今云南昆明市)。

至此,南明王朝政权烟消云散,历史车轮完全驶上了大清帝国的轨道。

民国时期的丽谯楼

民国十四年(1925)11月27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史称“叶挺独立团”)在肇庆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团部设在阅江楼。该团派出第三营进驻丽谯楼,负责城区的警卫工作。

摄于1985年的丽谯楼

丽谯楼自明至清代,再到民国时期,屡经战乱,饱历沧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它已是斑斑驳驳,疮痍满目,残破不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使它显得更加堂皇肃穆。因为它的台基和楼宇皆漆以红色,故俗称“红楼”。

编辑|麦健聪

本文摘自贾穗南著《宋城怀古》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